这些你认为很久远的成语,其实出现时间并不长
这些你认为很久远的成语,其实出现时间并不长到:
06-04
收藏
登录后,可赚取积分!
古典书城
「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公号最具人气的古典文化社群」
国学经典|古典文学|诗词歌赋|历史趣闻|风俗礼仪
【火中取栗】
十七世纪法国作家拉·封登的预言诗《猴子和猫》中说,一只狡猾的猴子把栗子放在火里烧熟,然后骗猫替它取出来,猫把脚上的毛烧掉了,却吃不到栗子。
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猴子与猫》这篇寓言,大约于清代晚期传入我国,文字不长,译成中文仅330余字。
后来当代文人学者徐铸成、郭沫若等,分别在他们的杂文《旧文杂谈·王国维与梁启超》、电影文学剧本《郑成功·第五章》中使用过这条成语,渐渐约定俗成为一个成语。
【凤凰涅槃】
相传凤凰每500年自焚为灰烬,再从灰烬中浴火重生,循环不已,成为永生。
这便是涅槃。
比喻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一种坚强的意志。
然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并没有凤凰涅槃一说,而且涅槃的凤凰也不是我们所以为的凤凰,而是西方神话中的不死鸟。
凤凰涅槃这个说法实则出自郭沫若的名作品。
近代由于受到西方不死之鸟(凤凰phoenix)浴火重生的神话以及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响,大部分人在翻译与认知上也有把不死鸟当成凤凰或朱雀的情况。
【杀鸡取卵】
出自《伊索寓言·生金蛋的鸡》:一个蠢人拥有一只每天生一个金蛋
的鸡,为了一下子得到更多的金蛋,他把鸡杀了,剖开鸡肚子寻找,却一无所获。
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
《伊索寓言》传入我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明末。
从《伊索寓言》被中国知识分子接受,到“杀鸡取卵”约定俗成为成语肯定还需一定时间。
不过,中国也有个类似的成语“竭泽而渔”。
【天方夜谭】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古代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另一中文名称。
“天方”是中国古代对阿拉伯的称呼,仅凭这名字,就足以把人带到神秘的异域世界中。
“天方夜谭”比喻虚诞夸饰的议论,荒诞不经的说法。
《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开始讲述的是一位暴君因王后与人私通,胸中愤恨,便每夜娶一女子,翌日早晨再将其杀死,以此报复。
宰相女儿为拯救无辜姐妹,毅然前往王宫,每夜讲故事吸引国王,共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使国王感悟。
20世纪初,《一千零一夜》传入中国。
【象牙之塔】
象牙之塔原是法国十九世纪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的书函《致维尔曼》中批评同时代法国消极浪漫主义诗人维尼的话。
主张作家应从庸俗的资产阶级现实中脱离出来,进入一种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象牙之塔。
后用以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艺家的小天地。
中国最早出现是鲁迅《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现在比较安全一点的,还有一条路,而不做时评而作艺术家,要为艺术而艺术。
住在‘象牙之塔’里,目前自然要比别处平安。
”
【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基督教的信仰、三位一体的神,“三合一”、“父子圣灵”一位真神,三位一体,或说三一神。
在基督教中,把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也就是三个位格、一个本体;本体又称为本原、本质相同。
后泛指三者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出处为太平天国时洪仁玕《资政新篇》:“夫所谓上宝者,以天父上帝、天兄基督、对神爷之风三位一体为宝。
”
【糖衣炮弹】
比喻经过巧妙伪装使人乐于接受的进攻性手段。
出处为朱磬等《浅谈<东方>的艺术成就》:“在抗美援朝之前的一段和平生活里,也孳生出陆希荣这样的经不起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蜕化变质分子。
”事件出处为毛主席关于“糖衣炮弹”讲话。
【发愤图强/发奋图强/奋发图强】
“发愤图强”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成语,意思是振作精神,以求强盛。
出处为何香凝《我的回忆》:“孙先生在那次聚会上谈得并不多,只泛泛地谈到了中国积弱太甚了,应该发愤图强...”之前的近义词有:自强不息、励精图治、卧薪尝胆。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
编辑整理|古典君
古典书城(ID:gudianshucheng)
?其它公众号如需,请回复「」查看相关注意事项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投稿细则;经典好文,每日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