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法:醒狮的舞法基本上可略分为:传统地面狮及特技狮两大部分。
传统地面狮传统的地面狮,若依整套舞法来说,则从狮出洞说起来,配合大头佛俏皮又可爱的动作,整个剧情表演下来,需要将近一个小时,俨然就如一出舞台剧。
而常看到的舞狮表演,往往只是将整套表演当中的一部份,撷取出来,至于如何组合运用,全看舞狮者的智慧。
传统地面狮包括:基本舞法、戏狮、过桥、采青、睡醒等。
一、基本舞法分为「前三拜狮」、「高狮」、「低狮」、「三抛狮」、「后三拜狮」前三拜狮1. 举起右脚角尖朝下狮头往后。
2. 前进四大步,由右脚开始,之后左右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头戴下)3. 后退八步(四中步、四小步)后,回到原位。
(狮头同脚步方向左右摆动)高狮狮头手步法 1. 预备右脚尖垫起与左脚成丁字形、身体朝向右四十五度角、狮头抬高。
(成立式丁字马)2. 右四十五度角前进三步,右脚开始。
3. 左九十度角前进五步,换左脚开始。
4. 右九十度角前进五步,再以右脚开始前进。
5. 左四十五度角前进三步,左脚开始,之后狮头举高、身体朝正面。
最后,狮头戴下,成小马步。
狮尾手步法大致与狮头手步法同,除转方向时脚步要交叉,即「转右边右脚前交叉,转左边左脚前交叉」。
低狮狮头手步法1. 左四十五度角前进三步,左脚先踏步,左脚与右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头抬看、并摆下)2. 右九十度角前进三步,换右脚,右脚与左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头抬看并摆下)3. 左四十五度角前进四步,再左脚踏前,右脚与左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抬看眨眼睛并摆下)4. 右四十五度角前进三步,换右脚,右脚与左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头抬看、并摆下)5. 左九十度角进前三步,左脚先,左脚与右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头抬看并摆下)6. 右四十五度角前进四步,右脚先,最后左脚与右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抬看眨眼睛并摆下)(身体朝正面)、(原地踏步,听双抛狮鼓声再做动作)狮尾手步法与狮头手步法同。
双抛狮狮头手步法 1. 左抛:狮头朝正面、狮头举高朝左转45度、右脚后交叉。
2. 右抛:狮头朝正面、狮头举高朝右转45度、左脚后交叉。
3. 中高:朝正面、立式小丁字马、左脚在前。
4. 垫脚往前跳跃一步:弓箭步:左脚在前、狮头往前推出。
5. 狮头往左移。
6. 狮头往右移。
7. 狮头回移中间,同狮头往前推动作。
8. 收回左脚前交叉:身体朝向右边、狮头右下摆再举高。
9. 跨右脚两侧平行成四平中马步,狮头戴下、略为提起、转向正面。
狮尾手步法与狮头手步法同。
后三拜狮狮头手步法 1. (接双抛狮)退回左脚。
2. 两脚平行成小马步,狮头往后,同前三拜狮。
3. 狮头戴下,后退四步。
4. 原地抬头眨眼睛,狮头左右慢移。
5. 重复三次。
一般学习舞狮者,皆从传统地面狮中的舞狮基本舞法开始入门,算是舞狮的「基本功」,顾名思义,要将基本舞法学习的非常扎实,才是未来狮艺更高表现的基础,因为舞狮的表演,即是融合上述基本动作,配合情节、鼓音节奏而做出维妙维肖的演出。
二、狮子戏狮【狮子戏狮】基本上是由两头狮子做戏狮的表演其中包括会狮、亲嘴、咬尾巴...等。
亦可增加狮头数,例如:两对狮、六头狮、八头狮、十头狮...以此类推,把握一个原则只要双数狮头即可,当然狮头数越多,表演场面就更加热闹及精彩。
三、狮子过桥这个阶段主要是表演狮子过桥的一些步法,在民间这种步法,尚未见到相似的呢!四、狮子采青【采青】是舞狮当中很重要的一段,如何将狮子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神情动作表现出是舞狮技艺表现的最高层次。
五、狮子睡醒【醒狮】睡醒,是所有舞法当中颇能发挥的动作,配合眼睛及嘴巴的眨动,最能博得观众的喝采。
醒狮的基本舞法,着重于步法及狮子神情的表演,也称得上是醒狮的基本功夫,想要在醒狮舞法上更上一层楼,就必须将传统地面狮的基本舞法练得扎实,对于尔后习练桩上特技的部份,一定帮助良多。
特技狮为了表现舞狮的威、猛、勇,让舞狮表演的更为紧张刺激,遂发展出一些特技动作,由于大受欢迎,成为广东狮发展至今的一大特色及主流。
在此大约将特技狮的种类分成以下几部分:一、地面特技狮这是广东狮刚开始有的特技动作,无疑是舞狮者一种自我挑战,或是为了踩高青,而设计成的动作,一般有单脚二层塔、双脚二层塔及上肩的动作等。
二、竿上飞狮这在民间已经少见,而林庆明师父却有一整套精彩且合理的动作,也有称为「竹竿青」。
三、平桩桌面又称「平步青云」,主要是由方桌(八仙桌)组成。
这是特技狮最初所采用的,到后来才有梅花桩的出现。
四、梅花桩又称「步步高升」,目前在特技狮的表演中,此项表演最为盛行。
梅花桩刚开始在大陆出现时,是用一枝枝的木桩,竖立在广场边,且为固定不能移动,在节庆农暇之时,舞狮者在其上舞弄狮子。
后来渐渐改进,并为了方便搬运而改用铁质桩,为了安全而增大脚踩的位置,而成为现今桩上的圆盘就表演的精彩度及观众喜好刺激的心态而言,特技狮的表演会是未来醒狮发展的主流,但是舞狮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在基本舞法的部分,配合舞狮的步法及神情的表现,舞出狮子的精髓,再配合一些合理的特技动作才是广东狮发展的趋势。
神态和击鼓喜:配轻、快、欢乐的鼓点,狮子高兴、快乐、眨眼、微笑、轻摆头或轻跳转身,配弓步、马步、上膝或独立步等。
怒:配重、急、快鼓点。
狮子生气发怒,怒目瞪眼,开口吼叫,狮头用力抖动,配马步、弓步站立步等。
醉:配轻、慢鼓点。
狮眼半开半合微抖动,精神昏迷垂首拖步,配合各种步法。
醒:配先轻后重,先慢后快鼓点,狮子恢复状态过程,狮子眼从微开、半开、大开过度,伸懒腰与打哈浪结合,开合狮口与左右观望配合。
动:根据狮动激情配与轻、重、快、慢、急、缓鼓点步法随鼓点节奏而改变姿态。
静:鼓停狮静,目光平稳,狮的安静造形突出,配仆步、弓步、马步。
乐:鼓点要求轻、快、重结合。
狮子欢喜快乐、摇头摆脑、眼、嘴随鼓点节奏而开合,配小跳,秧歌步、小步跑等步法。
猛:配重、快、急鼓点。
气势壮,力量大,嘴眼开合有力,抖头逞威,踏步有力,战胜困难,胸有成竹。
多在远距离飞桩等难度出现。
惊:配急、快、重后突停鼓点、因突然情况产生害怕受惊而狂奔或原地瞪眼开口或合嘴,狮身抖动,特别狮后腿的抖动要突出,迫真,配弓步、马步等。
疑:配轻、慢鼓点,开眼合嘴,狮头左右慢转或前伸后缩,不轻举妄动,猜疑不信,配与仆步、弓步、马步,上膝的造型。
寻:配轻、重、快、慢结合鼓点,眼,嘴随鼓点节奏而动,狮头左右有力转动,前伸后缩寻找结合。
原地转动结合有目的地寻找。
盼:配轻、快、慢结合鼓点,狮伸首开眼远望,左右慢转动盼望,配与弓步、马步、上膝、坐肩等。
探:配轻转重转急鼓点,狮子遇险探测侦察之意,前爪或后腿由高向下,由近向远试探也可上体前伸试探,嘴眼微开合与鼓点相配。
烦:配急、重的鼓点,狮子遇事不解而急躁烦恼,狮头左右摆动,老是踏步或转身,眼东张西望,嘴一开一合。
嬉:配轻、快、鼓点,狮子休闲,玩耍,眼嘴配合鼓点而一开一合,步法多用小跳交叉步、碎步、踏步、十字秧歌步等。
戏:配轻、重、急、缓鼓点,狮子戏弄、调戏、玩弄好奇之意,眼、嘴随鼓点而一开一合,狮子一进一退,前爪或后腿一伸一缩或带一擒一纵之意,步法一般急步上后突停继而慢慢探步上。
击打狮鼓、锣、钗伴奏是使狮艺神态表演达最佳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狮艺形神逼真、套路完成与否都起重要的决定作用,应突出:轻、重、快、慢、急、缓、停等种类。
因舞狮表演者,两人在狮被内无法商量动作步伐,故所有动作的起止大都靠锣鼓指挥节奏,往往初期学习舞狮者都会先学习锣鼓节奏,只有熟悉了舞狮锣鼓节奏之后才能开始学习舞狮。
轻:则轻打、点打、利用手腕之力。
重:则重打高起高落,利用肘和肩、腰、腿之合力。
快:则是节拍快、拍与拍之间快,利用腕、肘之力。
慢:则是节拍慢、拍与拍之间慢。
急:则是每拍之间鼓点数多。
缓:则是每拍之间鼓点少。
停:各种击打乐不响停止一拍以上醒狮的地位与传承醒狮舞在广东人民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传统项目的醒狮队,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就从南海地区十七个镇和县属机关、企业,便有醒狮队1800多个;大沥镇1990年元宵节举行的"生菜会",就有500多个醒狮队来贺庆;里水镇的每一间小学都建有少年醒狮队;南海县各镇更有一些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醒狮队,三代同堂齐上阵舞狮者,常有之。
此外,还有女子狮队。
广东醒狮舞不单国内有名,且扬名海外,海外的华人华侨均有舞醒狮的习俗。
近年华侨、外国人到南海地区的舞狮馆学醒狮、习武者甚众。
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艺术的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要尽一切努力,把醒狮这一优秀文化艺术传统发扬光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广东醒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狮的一个固定环节。
在舞狮过程中,尤其春节期间,“狮子”通过一系列的套路表演,猎取悬挂于高处或置于盆中的“利是”,因“利是”往往伴以青菜(以生菜为多),故名“采青”。
采青一般包括操青、惊青、食青、吐青等套路。
当彩礼用竹竿挑起高悬时,舞狮人会搭人梯(九人配合)登高采摘,人梯搭得越高,则技艺越高,挂“青”者多会图得吉利。
另一类是“采水青”:在一张条凳上放有一盛水的盆,盆内放有“青”,舞狮者要跳上条凳作各种表演,最后站上盆沿,用手穿过狮嘴去捞得“青”。
有时,狮子更需从由少则二三人多则数十人的“叠罗汉”而成的五六层“人山”底层踏肩而上,摘取“利是”,这是舞狮的高潮。
技艺精湛的表演给人们带来惊险、热烈、富有节日气氛和娱乐情趣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