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及艺术美育

浅谈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及艺术美育

浅谈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及艺术美育
发表时间:2012-06-13T15:09:38.823Z 来源:《赤子》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吴晓宁
[导读] 综上所述,通过人类审美能力的开发,从人类的实践生活中不断的发现美,创造美。

吴晓宁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社会实践成为创造艺术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人们一定审美理想的实现过程,真实的反映现实社会的状况,且又高于生活的表现形式,带动人类的审美观念和理想,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此,现今社会中对于表现艺术的作品根据社会的需要逐渐增多,艺术作品中也越来越多的展现丰富的艺术美感,并通过艺术作品将人类的情感,以及对现实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进一步传达给其他受众,以供人们欣赏。

因此,我们说确实地反映真、符合善的自由形式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才具有真正艺术美的魅力,并进一步延伸到艺术美育的范围,促进艺术的向前发展。

本文根据目前艺术作品的发展形势,对其艺术美及其艺术美育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作品;艺术美;艺术美育;发展
1 艺术美及艺术美育的界定
1.1 艺术美
艺术美的广义概念可以指各种技艺,是人们在完成日常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熟练的审美技能和技巧,是世界艺术古老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发展。

艺术作品中所展现的艺术美是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和生活,得到的真实的感受,加以升华,就得到了类似音乐绘画等诸多艺术美的展现形式,更好的传达了人们思想的传播性。

而狭义的艺术美则是反应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具有较强的精神文化中的艺术创作,范围较广,包括音乐,舞蹈、文学、电影等,这种形式的表现满足了人们艺术审美的精神需求,更贴切的展现现实美感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可以说艺术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的展现形式,通过艺术集中展示人类的审美意识,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艺术美则是其最高的形态。

艺术美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作为个体它是艺术家在掌握艺术媒介的属性和规律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来的产物,是艺术家的崇高的审美理想的实现产物。

另外,人类实践活动多种多样,方式比较复杂,这就导致人们的审美思想和意识也就有所不同,传达审美意识的物质媒介也丰富多样,因此,就形成了多种类、多风格的艺术美,而不管什么样特征的艺术美都具备共同的审美性质。

1.2 艺术美育
艺术美育的概念是指通过艺术教育的手段所进行的美育,它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艺术审美环境的不同,艺术美育凭借的手段不同于自然美与社会美的艺术美,它具体表现在艺术作品上,通过艺术作品展现人们创造性的艺术美形态。

艺术家运用其独到的眼光和审美能力,把现实社会中不易察觉的美发掘出来,为人们提供美与丑的审美依据,通过作品展现高尚情感的艺术结晶。

在艺术作品中,由于其具有形象性与感情性相统一的特点,每一部作品都很大程度的在具体的、可感的形象之中,融入了作家强烈的情感依靠,更容易传达一般生活形象的情感效果,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因此,艺术美育的表现对于人们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情渲染力,并展现出一种动人心魄的神奇魅力。

艺术美育的特点是寓教于乐,有娱耳悦目,怡情养性的功能。

它能使人们在艺术的欣赏和创造过程中既得到理智的满足和情感的陶冶,又得到创造的愉悦,从而在自愿的审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2 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及艺术美育
总体来说,艺术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艺术作品展现艺术感化的作用,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一定基础上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素质,将艺术形象的感染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塑造人类的完美个性的形成,自觉地为实现人类崇高的审美理想而奋斗。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指出的:“诗人领导人们追求对于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的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习惯于对于一切庸俗丑恶的东西感到厌恶,领会一切好的、美的东西的魅力,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

”因此,艺术的审美功能具备最积极的意义,跳跃出一般修身型的范畴,形成一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进一步的引导人们更形象的认识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

由此可知,艺术美育自身具备广泛性、深刻性、时空超越性以及典型性等特点,在塑造人类崇高精神世界以及全面发展艺术欣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可或缺,是形成人类超群能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艺术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领域宽广、品级丰富的美感展现。

艺术家把显示社会生活中细小的,不易察觉的,或者是丑的事物经过从审美角度经过提炼,概括、加工,熔铸形成具有独特美感的,更精练、更典型的艺术美的展现,符合大众的审美目的。

现实本身所具有美并不是美在形式上,而是在成分和内容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美好的,独特的东西,其美是美在本质上的。

就这一点而论,现实好似地下矿藏中未经洗练的纯金,科学和艺术则把现实这黄金洗练出来,熔化在美的形式里。

艺术家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把自己本身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其中,把他对生活美丑的肯定或否定态度,把他的审美理想熔铸到作品之中,作为作品的血肉和灵魂,通过艺术作品展现给受众。

因此,在艺术家的眼中,艺术美感表达的情感比现实生活更为理性化。

艺术理想的本质就是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表象附和心理,成为心灵的表现,美的艺术作品总是倾注着作者的审美理想。

当然,我们必须要认清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的差别,现实美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只能供一时一地的欣赏,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较大的限制,缺少长久性、保存性。

而艺术家则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将现实事物的美感定格在作品中,成为凝固形象的艺术美,具有长久的保存性,以供人们保存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欣赏,并且人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欣赏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现实美,感受到不同时代的审美心理。

例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通过陆上车马喧嚣,河中舳舻相接,人生鼎沸、车轿穿行,闲者酒楼欢宴,劳者辛勤操作等节日盛况的淋漓尽致地描绘,生动地再现了12世纪我国都市社会生活的面貌,集中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尚及审美心理、情趣,成为一件博得各时期各阶层观众所喜爱的内容极其丰富的艺术珍品。

艺术美的形式并不是间接性的活动,而是具有较强直接性的审美艺术,直接引导人们感受和领悟现实生活的美好,给人更深的人生道理体会。

艺术美育则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和内容进行的传播审美的教育方式,是美育体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充分体现艺术美学教学的重
要性,具有任何其他形式的美育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在进行艺术美育时,不仅要通过艺术形象美直接给人以美感教育,通过艺术家直接的表现形式,感受作品中的内容等形象的诸多意义,间接地体会到艺术家的生活情趣、精神风貌以及激励人们奋进的意蕴。

而且要善于发掘形象所包含的内在的美的意蕴,并引导受教育者展开联想,去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审美享受,从而受到美的启发和教育。

总之,在艺术美育中只有坚持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收到最佳的美育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人类审美能力的开发,从人类的实践生活中不断的发现美,创造美。

美的艺术最集中、最典型、最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能够促进人们趋向真、善、美,给人们带来欢乐、信心、希望和力量。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是现阶段我们追求的崇高境界,艺术美育的开展,在促进社会风气纯正前提下,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能强.艺术中的“美”与“丑”与审美教育[C]//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1999.
[2]吴兴人.艺术是人与自然的相乘[N].文汇报,20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