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素有“中国戏曲摇篮”的美誉,在历史长河中,“村村有戏台,人人哼晋剧”的情景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然而,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晋剧发展遭受空前压力。
时间的脚步进入2006年,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吕梁市青年晋剧院迎难落地,应运而生。
这个新生的剧团以弘扬晋剧艺术为己任,在探索中跨越,在创新中崛起。
五年辛苦不寻常,叶绿花红梨园香。
这是建业、敬业、创业、成业的五年,这是筚路蓝缕自强不息的五年,这是精品迭出滴水穿石的五年,这是锻造梨园神话的五年。
寒来暑往,苦尽甘来;春风化雨,硕果飘香。
梅花香自苦寒来——吕梁市青年晋剧院五年创业之路【备选题目】(五年锻造的梨园“神话”、晋剧新秀、长风破浪会有时、五年大业、梨园五年谱华章、一曲菱歌敌万金)2006的1月,正是农历2005年的年关,在千家万户忙碌着准备过年的时刻,王承评接到吕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批准青年晋剧院成立的文件。
批文意味着他们要在别人忽视的晋剧事业中另起炉灶,扎根立足,大锅饭没有了,现成饭没有了。
他们的家当除了一纸批文,就是随团分过来的十个人。
场地没有,经费没有,。
热爱是最好的机遇,专注是最大的动力。
他们的干劲真有些感天动地的意味,除夕谈得热火朝天,直到深夜时才各归各家吃年夜饭,大年也忙了个没消停。
“出精品、拿大奖、创名团”的办团理念形成了框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是他们的座右铭,也是他们的风向标。
五年来,剧团年年都有新跨越,年年都有新发展,从晋剧艺术的拓展,到晋剧活动范围的拓展,到晋剧伴奏形式的革新,到移植剧目的应用,每一步都是成功的实践和探索。
就晋剧艺术本身而言,都是突破性的进步,都是革命性的发展。
(字幕)2006年:挺进大长安剧院,捧回戏剧“梅花奖”初出茅庐有困难,更有机遇。
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像是吃了豹子胆,把目标定位在摘取吕梁第一朵中国戏剧“梅花奖”。
尽管有荣誉等身的“台柱子”梁桂星,但摘“梅花”绝不是异想天开的事。
一者争夺“梅花奖”高手云集,二者评奖剧目必须是新创剧目,这都是不能逾越的“硬杠杠”。
必须一鸣惊人,才能引人注目。
青年晋剧院人咬定青山,志在必得。
自编自演黄河风情剧《红肚兜》,讴歌母爱伟大,警示安全生产,它把地方文化元素天衣无缝地融入晋剧艺术中,是晋剧艺术的拓展,是晋剧表现力的升华。
租借场地拍戏,见缝插针拍戏,“两会”时,《红肚兜》首场演出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没有经费靠自筹,缺乏支持靠争取。
当年11月,《红肚兜》挺进北京长安大剧院,领衔主演梁桂星一鸣惊人,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这一戏剧界的顶级奖项奠定了院团创业的主基调。
旗开得胜,步步登高,五年的跨越发展由此拉开了序幕。
此后四年的2010年《红肚兜》再次进京,参加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评奖演出,包揽11个奖项。
(字幕)2007年:上海请回“于成龙”,好戏覆盖吕梁山新创剧目一炮打响,吕梁市青年晋剧院没有守着老路不转弯。
院长王承评开始了“圆梦”的艺术之旅。
吕梁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是享誉全国的廉政勤政典型。
然而,在戏曲中唱响唱红于成龙的是上海晋剧院等山西之外的剧团,山西有名人于成龙,山西有晋剧,但没有晋剧版的“于成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于成龙已经在戏曲中定格唱响,新创新拍投资大,耗时长,成本高,成功的几率难以把握,王承评提出了移植的办法。
有道是:机遇往常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付出总有回报。
2007年,中国戏剧“梅花奖”艺术团与上海京剧院《廉吏于成龙》主创人员赴吕梁慰问演出中,吕梁市青年晋剧院主动承担了全程班底演出,通过自己的执着敬业打动了以主演尚长荣为首的上海京剧院的艺术家们。
从寒暄问候,从业务请教,王承评一步一步地把话题引到了移植《廉吏于成龙》上。
出于对新生剧团的看好和厚爱,出于新生剧团对版权的尊重,出于对于成龙家乡的深厚感情,在京剧大师尚长荣的穿针引线下,吕梁市取得了剧本移植使用权。
上海晋剧院以一元的价格向吕梁市转让《廉吏于成龙》版权,成就了梨园史上的传世佳话。
超低版权得到《廉吏于成龙》,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化感动为动力,在剧本使用上,体现京剧原作,赋予晋剧元素,增加了唱腔,增加了地方场景,增加了吕梁民俗。
发扬吕梁精神,传承于成龙精神,青年晋剧院一班人争时间排练,高效率排练,在下乡演出中边拍边演,晋剧版《廉吏于成龙》新鲜出炉。
紧接着,该剧赴省城汇报演出,受到省委、省纪检委的高度评价。
市纪检委把它作为全市党风廉政教育的生动教材,在全市巡回演出100余场。
晋剧演绎与成龙属于首创,全市性的巡回演出这对晋剧而言同样具有首创意义。
它实现了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赢的事实表明,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晋剧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可替代,只要有为就会“有位”。
(字幕)2008年:《青春跑道》进校园,晋剧走近青少年对于任何一种艺术而言,必须走近青少年才能常绿常新。
随着娱乐门类的多样化,传统戏曲与青少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将严重影响到晋剧事业的持续发展。
王承评不愿墨守成规,固守传统,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他瞄准了苏州滑稽剧团的代表性剧目因而使得大山艺术气氛保守有余创新不足。
戏剧的本质在于育人,如何能使晋剧《青春跑道》。
走得还是移植的路,但与《廉吏于成龙》不同的是,这是一部直接面对青少年早恋的戏,活动场所主要锁定在校园里。
青年晋剧院的演职人员以年轻人为主,这是演员的优势。
他们的优势还有,在研究青少年教育的基础上对剧本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特别是创造性地增加了现场演出中的互动内容。
只要是优秀的文化产品,不论是任何种类都有市场。
在公演两场后,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一致表示“进校园演出很有意义”。
顺理成章,大型校园音乐剧《青春跑道》通过“演出项目推介会”、“演出项目评估会”,开始了吕梁戏剧史上的第一次“走进校园系列演出”活动,在吕梁学院、吕梁贺昌中学等地的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冲击波”,多数学生大出意外,惊讶地感慨“原来戏剧可以这么演,谁是我们不喜欢看戏”。
(字幕)2009年:首创戏曲伴奏带,获取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奖”对于文艺领域几乎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奖项,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在建团三年之时,凭着首创戏曲音乐数字化伴奏带,轻松地将其斩获囊中。
传统的戏剧演出中,乐队必不可少。
王承评在多年的剧务工作中认识到,乐队用人多,占用场地大,演出成本高,使得一些获奖的精品剧不适合在农村演出。
曾担任过首席晋胡,具有高级职称的王承评,决心破解之一难题,他领衔成立科研小组,从确定录制到尝试使用,每个环节都亲历亲为。
戏曲音乐数字化伴奏带在全省率先开始了的尝试使用,伴奏带在录音棚录制,用得是一流的乐队,它的音响效果更富有表现力,同时兼有独特的表现效果,这是戏曲表现形式的革命。
在著名音乐家刘和仁先生和有关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实现了剧院优秀剧目全部使用戏曲音乐数字化伴奏带演出。
戏曲音乐数字化伴奏带的使用,得到了国内戏曲界专家的认可,得到了乡村农民朋友的赞赏,获得了极大成功。
吕梁市人民政府为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
(字幕)2010年:宣传吕梁出新招《杏花酒翁》满堂彩在发挥传统戏曲的宣传功能上,吕梁市青年晋剧院着力打造吕梁著名文化品牌汾酒,做出了成功的实践。
《杏花酒翁》由吕梁人民艺术家梁镇川创作,该剧以一代宗师“酒香翁”杨得龄为原型,讴歌了汾酒人和汾酒文化的浩然正气。
在与汾酒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后,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开始了一步一步的精雕细镂工作。
广大演职人员冒着酷暑,租用离柳焦煤集团场地封闭排练,历经两个多月,完成了该剧的初排工作,并在离石、临县、岚县、方山等地进行了试演。
8月份,《杏花酒翁》在吕梁影剧院的演出大获成功。
此后,《杏花酒翁》唱响吕梁,震动省城,赢得广泛的社会赞誉,成为晋剧打造自身名片和地方名片的代表之作。
(字幕)2011年:庆祝建党九十年激情演绎《甄如玉》胸怀大局,时时弘扬主旋律。
这是吕梁市青年晋剧院最为鲜明的特色。
在全国上下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时,他们推出了红色经典剧《甄如玉》。
该剧以活跃在晋绥边区的“湫水剧社”为题材,表现了艺术家甄如玉忠贞不渝的革命情怀。
荣誉等身的该院主演的领衔梁桂星担纲主角,将艺术家甄如玉的言语行为和人生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产生了。
该剧在吕梁多次演出,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真正让艺术走近人民、丰富人民、服务人民1、克服困难,多方融资,加快发展。
青年晋剧院自组建以来,市财政定补长期未能落实。
为了确保剧院稳定发展,我们通过多方贷款、借款,向社会融资,硬是将剧院组建上马。
没有固定院址,我们就先后租赁中阳后沟、中阳剧院、离石高家沟、乔家沟等场地临时寄住,用于演员排练和休息。
经过努力,我们不仅在剧目生产、打造品牌、演出形式、创新发展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加快发展的道路,更确立了在全市演出市场的主体地位。
2、狠抓队伍建设,促进人才脱颖而出。
五年来,为加快人才培养,我院建立健全了优秀人才激励和培养机制,为各种人才的产生和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拓宽了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渠道。
2006年,我们与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联系,争取了国家统招中专专业招生指标20名,给我院年轻演员办理了入学手续,实行定期培训与随团实习相结合的办法,专人带功、专人管理,既完成了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又强化了我院的业务建设;2008年,我们选派两位同志赴广州参加全国戏剧舞台美术人才训练班,取得了培训资格证书;2009年,我们又选派二位同志赴中国戏曲学院参加为期一年的戏曲导演培训班学习。
正是这种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不仅在剧院形成了刻苦排练、你追我赶、认真排戏的良好氛围,锻造了一支阵容整齐、行当齐全、作风过硬的队伍,更促成了梁桂星、刘玉萍、曹福富、刘敦杰等优秀人才的快速成长。
3、深入基层、服务人民,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长年行进在吕梁山区,积极为百姓演出,是我们这个团的突出特点和重要方向。
一年四季,无论风霜雨雪,酷暑严寒,春节一过,我们就打起背包踏上下乡演出的征程。
无论在偏远的山区、农村的土台子上、还是在田间地头、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我们都会热情地为群众演出。
五年来,我们已走遍了全市13个县(市、区),共为基层群众演出1000余场,观众达130万人次。
特别是2009年,在市委下乡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的支持下,我院承办了为期半年的“文化扶贫、实惠村民、送戏下乡”活动,共为偏远农群众演出30多台、200余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今后,我们将在认真总结五年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体制弊端,以应对演出市场的需求;二是坚持“移植与新创相统一”的原则,集中力量打造好新创剧目《杏花酒翁》的加工排练任务;三是加强自己的创作力量,完成新版《刘胡兰》组织策划工作;四是完成好新编历史剧《廉吏于成龙》全省巡演任务;五是继续完成“文化扶贫、实惠村民、送戏下乡”演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