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综合复习资料一、简答题1.闭式软齿面的齿轮传动齿轮主要失效形式是什么,其设计准则又是什么?2. 试说明链传动的瞬时传动比为什么不恒定?3.滑动轴承限制p和pv的意义分别是什么?4. 设计蜗轮蜗杆减速器时,为什么要进行散热计算?5. 试说明曲柄摇杆机构与双曲柄机构、曲柄滑块机构之间的演化关系。

6. 凸轮从动件的匀速直线运动规律为什么常应用在低速、轻载的场合?7. 联轴器与离合器有何异同点。

8. 给出链传动的失效形式,并解释题一— 4图曲线中,三条曲线的意义?题一—4图在什么位置?由哪些应力组成?9.带传动工作时,带应力变化情况如何?max10. 请给出机构压力角的定义,并绘出一个曲柄摇杆机构压力角的大小。

11.带传动为什么要限制其最小中心距和最大传动比?12.试说明为什么标准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具有可分性。

13. 刚性凸缘联轴器有几种对中方法,各种对中方法的特点是什么?14.简述机器与机构的定义,在生产中举出一机器应用的事例,并说明其有哪些机构组成。

15.说明为什么带传动需要的张紧力大而链传动需要的张紧力小,哪种传动一般紧边在上,哪种传动一般紧边在下,为什么?16.说明回转类零件动平衡与静平衡的区别。

17.给出2种螺栓联接防松的方法,并说明其依据的原理。

二、分析题1.如题二—1图所示,已知:蜗杆轴Ⅰ为输入,大锥齿轮轴Ⅲ为输出轴,轴Ⅲ转向n4如图。

试:确定各轮转动方向、各轮螺旋线方向及所受各分力的方向。

题二—1图2.如题二—2图所示传动系统中,1为蜗杆,2为蜗轮,3和4为斜齿圆柱齿轮,5和6为直齿圆锥齿轮。

若蜗杆主动,要求输出齿轮6的旋转方向如图所示,试确定:(1)Ⅱ、Ⅲ轴的回转方向;(2)若要使Ⅱ、Ⅲ轴所受轴向力相互抵消一部分,蜗杆、蜗轮及斜齿轮3、4的螺旋线方向;(3)Ⅱ、Ⅲ轴上各轮啮合点处所受各分力的方向。

题二—2图3.请分析为什么闭式软齿面齿轮传动应该按接触强度进行设计,按弯曲强度进行校核,而闭式硬齿面齿轮传动则按照弯曲强度设计,按接触强度校核。

4. 如图二—4所示为二级圆柱齿轮传动,已知1轮为驱动轮,4轮的螺旋线方向和转向如图所示。

为了使II轴上所受的轴向力抵消一部分,试确定各轮的螺旋线方向并将各轮轴向力Fa1、Fa2、Fa3、Fa4的方向、1轮的转动方向标在图中。

题二—4图5.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当球轴承所承受的当量动载荷增加一倍时,轴承寿命将如何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当球轴承的转速增加一倍时,轴承寿命将如何变化?三、计算题1.如题三—1图平面机构,试求其自由度(如有复合铰链、虚约束、局部自由度请指出)。

题三—1图2. 如题三—2图轮系,已知各轮齿数Z1=20、Z3=25、Z3’=1、Z3=40、Z4=60 、Z4’=30 、Z5=30, 3’为单头右旋蜗杆,齿轮1的转向如图,试求传动比i15,并用箭头表示各轮的转向。

题三—2图3.如题三—3图平面机构,试求其自由度(如有复合铰链、虚约束、局部自由度请标出)。

题三—3图4.如题三—4图所示,一对72610轴承分别受径向力F r1=8 000N,F r2=5 200N,轴上作用F A 力如图,试求下列情况下各轴承的内部轴向力F S及轴向力F a。

(1)F A=2200N;(2)F A=900N;(3)F A=1120N(注:轴承的内部轴向力F S=0.68 F r)。

题三—4图5.如图平面机构,试求其自由度(如有复合铰链、虚约束、局部自由度请指出)。

题三—5图6.轴承7208的基本额定动载荷C=34 000N 。

试问:(1) 当量动载荷P=6 200N ,工作转速n=730r/min ,轴承的寿命L h 是多少?(2)当量动载荷P=6 200N ,若要求L h ≥10 000h ,允许最高工作转速n 是多少?(3)工作转速n=730r/min ,若要求L h ≥10 000h ,允许的最大当量动载荷P 是多少?7.如题三—7图所示的平面机构,试求其自由度(如有复合铰链、虚约束、局部自由度请标出)。

题三—7图8.如题三-8图为一圆盘铣刀装夹装置,铣刀靠两圆盘夹紧随主轴转动。

已知最大切削力F=4 000N ,圆盘与铣刀间的摩擦系数1.0=S μ,可靠性系数K f =1.2,轴的材料为45钢,其它尺寸如图所示,试计算轴端所需的螺纹直径。

题三—8图四、改错题1.试指出该轴的设计错误,并画出改正图。

题四图2.试指出该轴的设计错误,并画出改正图。

题四图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 答:主要失效形式:齿面点蚀、胶合设计准则:按 设计,按 校核 2. 答:由于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当主动轮匀速转动时,从动链轮运转速度不均匀。

(或者主动轮以ω1匀速转动,而从动轮转速为 ,β、γ在时刻变化,所以ω2做非匀速转动,即: 传动比i 也在变化,所以不恒定。

)3. 答:限制轴承平均压强p ,防止p 过高,油被挤出,产生 “过度磨损”;∵ 轴承发热量∝单位面积摩擦功耗μpv ,∴ pv ↑→摩擦功耗↑→发热量↑→易胶合。

限制pv 是为了限制轴承温升、防止胶合。

4. 因为相对速度 vs 很大,效率η低,导致发热大,所以蜗轮蜗杆易产生胶合失效,因此必须要进行散热计算。

5. 答:曲柄摇杆机构中的摇杆(另一连架杆)也变为曲柄的铰链四杆机构就演化为双曲柄机构。

曲柄摇杆机构中摇杆无限长,与连杆相连的一点就作直线运动,作直线运动的这一铰链处安装上滑块,就演化成了曲柄滑块机构。

6. 答:从动件的匀速直线运动规律产生刚性冲击,所以应用在低速、轻载的场合。

][H H σσ≤][FF σσ≤γβωγωcos cos cos 21122R R R v ==βγωωcos cos 1221R R i ==7. 答:相同点:连接两轴,传递运动和动力;不同点:联轴器是在机器停止运动时,才能将两轴分开;而离合器是在机器运动时,随时可将两轴分开。

8. 答:链传动的失效形式:链条元件的疲劳破坏;铰链铰链磨损;销轴与套筒(高速或润滑不良)胶合;冲击破坏;静力拉断;链轮轮齿磨损。

左边曲线-限制链板疲劳破坏的强度限定曲线;右上边曲线-限制滚子、套筒冲击疲劳破坏的强度限定曲线;右边曲线-限制销轴、套筒胶合失效的限定曲线。

9. 答:带传动工作时,在松边处带应力较小,由松边绕入大带轮增加了弯曲应力,到紧边应力较大,紧边进入小带轮处应力最大。

11max b σσσ+=10. 答:机构压力角:从动件运动方向与受力方向所夹的锐角;绘图略。

11. 答:(1)中心距越小,带长愈短。

在一定速度下,单位时间内带的应力变化次数愈多,会加速带的疲劳破坏;如在传动比一定的条件下,中心距越小,小带轮包角也越小,传动能力下降,所以要限制最小中心距。

(2)传动比较大或中心距小时将导致小带轮包角过小,传动能力下降,故要限制最大传动比。

12. 答:因为标准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传动比12121212b b d d Z Z P O PO i === 传动的两齿轮中心距稍微有变化,不影响其传动比,所以标准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具有可分性。

13. 答:有两种:一是用榫来定位,二是用铰制孔螺栓定位。

用榫来定位:定位好,可靠,便于安装。

用铰制孔螺栓定位:安装不方便。

14. 答:机器 (1) 组成:由一系列人为的机件组合而成(2)运动特性:组成的各部分之间具有确定的运动(3)功、能关系:能够代替人的劳动完成有用功或者实现能量的转换机构:(1) 组成:由一系列人为的机件组合而成(2)运动特性:组成的各部分之间具有确定的运动机构没有机器的第三个特征。

内燃机是机器,它的主机构是曲柄滑块机构,还有配气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

15.答:带传动是摩擦传动,它是靠张紧力产生摩擦力传递动力,而链传动是啮合传动,张紧力是减少链的颤动,所以带传动需要的张紧力大而链传动需要的张紧力小。

一般紧边在上,带传动紧边在下。

是因为链传动的松边在上,易产生咬链;而带传动松边在上,可增大小带轮上的包角。

16.答:回转类零件动平衡既平衡惯性力又平衡惯性力偶矩,回转类零件的静平衡只平衡惯性力。

回转类零件动平衡了肯定满足了静平衡的条件,而满足静平衡了不一定满足动平衡。

17.答:螺栓联接防松的方法:开口销和槽形螺母防松、双背螺母防松。

开口销和槽形螺母防松的原理是靠机械防松直接锁住;双背螺母防松是靠摩擦防松。

二、分析题1.答:力与转动方向如题二—1图(b)所示。

蜗轮蜗杆转向为右旋。

(b)2. 解:解题要点:(1)nⅣ→nⅢ→nⅡ→F t2→F a1(2)Fa5 →Fa4 →Fa3 →Fa2→Ft1由Fa3和nⅡ,用左右手法则,判定3轮为左旋。

(3)轮2、轮3、轮4和轮5所受力见题二-2图。

3.答:闭式软齿面齿轮传动主要失效形式是齿面的点蚀,其次是轮齿的折断,所以按接触强度进行设计,按弯曲强度进行校核。

闭式硬齿面齿轮传动主要失效形式是轮齿的折断,其次是齿面点蚀,所以按接触强度进行设计,按弯曲强度进行校核。

4.解题要点:(1)根据4轮的转向可判断出3、2、1轮转向,见题二—1图(b);(2)根据一对斜齿圆柱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知轮3为右旋;用左右手法则,判断3轮上的轴向力Fa3(3轮为主动轮),由已知条件3轮轴向力Fa3与2轮轴向力Fa2相互抵消一部分,判断出2轮轴向力Fa2的方向;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由2轮轴向力Fa2的方向判断出1轮轴向力Fa1的方向,由3轮轴向力Fa3的方向判断出4轮轴向力Fa4的方向,各轴向力方向见题二—1图(b);(3)根据1轮上轴向力Fa1的方向和转向n1,用左右手法则,判断1轮的螺旋线方向为左旋,见题二—4图(b)。

(b)5.解:三、计算题1.解:B 处为局部自由度,E 或F 处为虚约束,没有复合铰链。

题三—1图2. 解:Z5向下转。

3. 解:C 处为复合铰链,E ’处为虚约束,F 处为局部自由度。

)(6010)(6310h n PC L h =)(26010)(6310'h n P C L h ⨯=211010'=LL r PC L 631010)(=r P C L 6310'10)2(=811010'=L L 111524323=⨯-⨯-⨯=--=HL P P n P 10030120406025'4'31543'4'321543215=⨯⨯⨯⨯=⋅⋅⋅⋅=⋅⋅⋅⋅⋅⋅=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i 211927323=⨯-⨯-⨯=--=HL P P n P4. 解:所以II 端为压紧端,所以I 端为放松端,所以II 端为压紧端,所以I 端为放松端,所以II 端为压紧端,所以I 端为放松端,5. 解:无复合铰链、无虚约束和局部自由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