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若干思考

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若干思考

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若干思考张高陵(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北京100006)[摘要]加强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是创新社会组织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

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应注重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各层次建设内容。

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分成网络基础平台建设、数据支撑平台建设、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和应用服务系统建设等四个层次。

应辩证把握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中的“四个结合”,即:上下结合,顶层设计和挖掘各类社会组织积极性相统一;快稳结合,稳步推进与跨越式发展相统一;兼专结合,立足自我培养与吸引人才相统一;建用结合,成果创新与转化为社会组织实用相统一。

[关键词] 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研究[作者简介]张高陵,男,历史学硕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政党政治、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2.2;G203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60年代末,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以电子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

不过几十年的光景,信息网络已深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一切组织与活动都跟信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信息正以无形的巨大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式和速度。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1],并使之造福社会的历史过程。

信息化是以对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处理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作支撑的,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广泛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以达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

信息化表现为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

就其发展趋势而言,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资源建设和使用社会化。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党的十七大把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战略发展纲领“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推进信息化的思想贯穿全篇,成为报告的一个重要亮点,与之直接相关的表述共有十处之多。

无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文化大繁荣,还是民生建设、军队和国防建设、党的建设,处处都贯穿着信息化的思想。

特别是报告首次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充分反映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这对今后我国信息化推进和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社会组织,在我国是指相对于政党、政府等传统组织形态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经各级民政部门登记和主管单位管理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部分基层中介组织、城乡社区活动的社会组织。

据民政部发布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底,全国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有42.4万家(含社会团体23.5万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8.8万家、基金会1780家),这些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伤服务、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据悉,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但在活动的各类社会组织应该在上百万家。

在这么一个庞大的领域进行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工程。

一、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覆盖方式和力度,涌向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生产方式、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同时也冲击着由工业比较发达阶段蓬勃发展起来的我国各类社会组织,冲击着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引发着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的变革,给新时期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这一挑战比工业化带来的挑战更加迅猛、严峻,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应对这一挑战的任务也更为艰巨。

信息化对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思维方式的挑战。

思维方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依赖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而改变,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人类从蛮荒时代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思维方式总是随客观世界的不断变化而发生新的质的转变。

随着信息化大潮的扑面而来,我们的思维方式首先受到冲击。

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极大地加快,各式各样的信息都会涌现,尤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越来越多,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

面对这种新的态势,我们必须转变陈旧的思维方式,坚持以开放、开明的态度看待身边的信息,看待人们思想的解放,看待人们思想观念的嬗变,确立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思维方式。

也就是说,要根据社会变化的需求,改变原有相对落后的思维习惯、思维程序、思维方式,把思想从禁区、禁令和单一的经验中解放出来,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思考问题,建立起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型、服务型、立体的、多维的思维方式。

信息化对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学习方式的挑战。

一方面信息呈爆炸之势,一方面又迅速过时、老化,这就是信息时代的特点。

而这大量的信息,又多是呈知识形态的。

据统计、预测,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之后最近40年的知识量等于过去2000多年知识量的总和;到2020年,知识的总量将是现在的3-4倍;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量还不占届时知识量的1%。

农业经济时代,7-14岁接受了教育,就足以应付终生工作之需;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延伸为5-22岁,受十几年的教育就可基本满足工作之需;在信息时代,由于信息日新月异,不断出现、迅速传播又不断过时,人的一生必须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必须增强学习能力,增强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否则就会在时代大潮中落伍,甚至被淘汰。

信息化对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工作方式的挑战。

在工业化社会,原材料、资金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条件;而在信息化社会,知识与信息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

它要求管理者必须由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开发与增值,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以层层传达上级指令布置任务、靠行政命令推动工作为主要特征,信息化则为工作方式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工作方式的变化又必然会带来管理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对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工作方法的挑战。

目前我们的不少社会组织的组织形态还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有的甚至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与工业化的管理需求和工业技术经济环境相适应,现有工作方法也大多是在这一体制框架内应运而生的。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组织的组织形态也必然随信息化管理需求和信息经济技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传统的工作方法不少已很难适应信息社会工作的要求。

各类社会组织必须了解各自专业范围内的信息,如果不借助于信息处理技术,即便每天什么都不做,也难以全面掌握。

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必须改进传统的工作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方法,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真正实现信息收集处理的自动化。

信息化对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信息素质的挑战。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模式的重大转变。

这个转变为各社会主体共同分享技术进步和信息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们生活质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渠道和空间。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是信息来源渠道迅速扩充,社会组织管理者和实务者对信息的独自享有和控制程度下降,被服务人群通过各种渠道同样能够获取各种信息。

这就对社会组织管理者和实务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其各自的服务人群都要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如果自己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还不如服务人群,则势必会影响其管理和实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信息多的管理者和实务者可以利用信息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借助信息赢得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另一方面,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互联网冲破了地域、国界的限制,进入了亿万民众家庭。

原来相隔千万里发生的事情,是以年月为单位来计算传递时间的,现在则是电子运行的“秒速度”,信息一秒钟可以传到月球,可以绕地球七周半,世界各地只要有通讯和网络的地方,瞬间就可以知道,决策者的回旋和修正空间很小。

如果管理者和实务者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在信息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方面还是“文盲”、“半文盲”,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就很难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保持清醒头脑,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指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为适应新时期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展方式的变革,社会组织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

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有四层含义:一是创新社会组织体系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社会组织体系。

二是社会组织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

三是社会组织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四是社会组织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社会组织信息化是整个社会组织体系的技术支撑,它涉及社会组织体系的各个层面,贯穿于社会组织工作的各个环节。

加强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在社会组织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通过建设社会组织信息系统和采用社会组织理论建设,可以对社会组织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和简化,使得信息流动更为顺畅,从而可以提高社会组织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社会组织信息化有利于社会组织制度规范化,社会组织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都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而技术手段的应用反过来也可以促进业务的规范化。

社会组织信息化有利于提高组织及员工的整体素质,可以增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信息系统将各类信息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既可节约资源,又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体系的整体效应。

社会组织信息化有利于增加社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和提高社会组织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面对信息化带来的种种挑战和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每一个社会组织管理者和实务工作者都要重视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都应当强化信息意识,提高驾驭信息的能力,勇于面对挑战,不断探索信息时代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我国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促进社会组织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二、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一)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各层次建设内容社会组织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

不同的社会组织条件,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有基础设施的差异,地区经济水平差异,用户对象的差异,各类社会组织领域的差异,管理体制的差异,它们互相交织,形成了非常复杂的系统建设环境,增加了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难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