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开创会计行业大进展的灿烂前程——在全国高级会计人才联合集中培训班上的讲话(依照录音整理,2006年9月20日)各位同学:上午好!参加那个班我特不快乐,因为每次来到你们中间,都能感受到一股蓬勃朝气与无限活力。
中国会计振兴与进展的相当一部分责任就在你们肩上,因此我每次来和大伙儿讨论交流时,都尽可能多作一些预备,希望能在有限的时刻内使大伙儿有收获,让大伙儿确实感到那个班同不的班不一样。
创新思维:从执行者走向治理者每个人都处在转变当中,每一次转变都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如何实现从一名执行者到一名治理者的转变呢?最关键的是要拓宽视野。
所谓拓宽视野,确实是要多见、多闻、多思、多想,经历如此的过程,思路才更加清晰,目标才更加明确,治理才更加有效。
今天把四类领军人才集中在一起联合培训、交流碰撞,也是为了拓宽你们的视野。
大伙儿明白,一名好的执行者只需做到上级如何决定我就如何执行就能够了,而作为一名治理者的责任就不同了。
有的同志可能讲,“会计呀,做得再大也是一个记账的,我们就想学学业务”;也有同志讲,“把账本内的东西搞清晰就能够了,会计就这么大一块天地”。
这些方法有一定道理。
就会计而言,多学一点专业知识,整合一下专业知识,在那个领域里面能够精通、灵活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领导决策服务,作为一名执行者,我觉得是能够了。
然而对你们来讲,对会计领军人才来讲,就要因你们的责任不同而要求不同了。
就一个大型企事业单位而言,财会系统的治理者可能是财务部门的负责人,也可能是资金治理部门的负责人,还可能是一个项目的负责人。
治理者是执行者的领导,又是领导者的助手,介于执行者和领导者之间,是联系执行者和领导者的桥梁与纽带。
就会计业务岗位而言,不管是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依旧出纳人员、稽核人员,都应该是执行者。
在那个时期,“单干”的成份更多一些,要求单兵作战能力强,需要不断提高独立完成份内工作的能力;要求熟悉业务流程、精通业务知识、把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放在第一位。
然而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作为一名治理者,不仅自己要会干,还要学会“带、帮、促”,学会指导他人如何干,引导他人一起干,要由“单干”变为“共干”,由个人提高变为共同提高。
因此,到了治理者那个层次,不仅要苦干、实干,还要巧干、会干;不仅要动手,还要动口,更要动脑,还必须有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
大伙儿都明白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99%的勤奋加1%的灵感。
”最近有人考证,这句话被翻译者译偏了,因为后面还有半句重要的话没被翻译出来,这确实是“然而这1%的灵感是极其重要的”。
我个人认为,勤奋、日积月累的积淀和灵感差不多上十分重要的。
比如雕塑家吴为山塑弘一法师像,在激情的驱使下,如暴风骤雨般肆意挥洒,将瞬间的“神启”固化为永恒的精品。
灵感如此美妙,却来去无踪。
如何样才能产生灵感,如何样才能抓住灵感呢?吴为山讲,塑弘一法师像,只用了几天,但却构思斟酌了近十年。
因此讲,灵感与积淀是互相支撑,缺一不可的。
你们当中,许多人要先由执行者向治理者转变。
因此,我要对大伙儿强调一下爱迪生的后一句话,即那1%的灵感是极其重要的。
对大伙儿而言,灵感,确实是要在更加勤奋、更加努力的基础上去培养一份自觉、一份感悟、一份独到,一份新的生命当中的支撑点。
干嘛非要用铁杵磨成针呢?用铁钉不是也能磨成针吗?而且更快更省力气,目的差不多上要磨成针嘛。
换个角度考虑同样一个问题,往往会有意外的发觉和收获。
由一个执行者转变成为一个治理者,专门重要的一个方面确实是要向领导者和决策者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要想使我们的建议科学、合理,易于被采纳,就要有进有退;要想使我们的建议有进有退,就要注重打开我们的思维空间;要想打开我们的思维空间,就要讲究新的方法。
由执行者到治理者,一方面职责范围拓展了,另一方面仍然会有许许多多的条条和限制。
要首先学会在限制当中求进展。
有人以为成为治理者,就能够一锤定音,就能够一呼百应了,这是极其错误的、有害的认识,必须极力幸免与尽力纠正。
即使是领导者、决策者,也要学会在限制条件下谋进展。
有进有退的方案,确实是办一件情况的时候,要考虑这件情况由谁来办?办到什么程度?角度在什么地点?采取何种方式来办?什么时候办?办得顺利一点时,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办得不顺时,有没有后退的方案?不能一条道走到黑,一根筋拧到底,否则就会陷入困惑甚至进退维谷的境地。
那么,如何样打开思维空间呢?我认为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人脑加电脑。
确实是讲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最近,美国作家弗里德曼在其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中提出一个专门有意思的观点:地球是圆的,世界是平的。
经济全球化的1.0版本,是以武力制服为特征的,是血腥的。
那个时候地球是圆的,经济全球化概念上的理解确实是占据,是强国占据弱国。
鸦片销到中国来,不确实是坚船厉炮把中国的国门打开了吗?经济全球化的2.0版本,是通过贸易、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这是一种隐蔽性专门强的扩张,跨国公司之间、公司与群体之间、甚至公司与政府之间的这种往来,加速、催化了全球化的大裂变。
经济全球化的3.0版本,专门重要的一个特征,确实是为人与人的交往搭建了畅通迅捷的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在那个平台上人与人的交往联络显得特不简单方便。
利用计算机网络那个平台,利用网络你能够和世界上任何角落的人进行交流,你能够及时地掌握你研究的领域和相关领域的最新动向,这些信息和知识能够弥补自身思维方式的局限,让你的思维更宽敞,思路更清晰。
二是内脑加外脑。
确实是要多跟其他专业和领域的同志们交流、碰撞。
一个人想问题,总是有局限;一类人想问题,也总是有局限。
美国前宇航局局长曾讲过一句话:“不能让同一个专业的人坐在同一张餐桌上共餐。
”言外之意,同一个专业的人交流和探讨问题,构成的是知识的平面结构,而不同专业的人交流和探讨问题,构成的是知识的立体结构。
日本人干脆专门直接地讲:“综合确实是制造。
”学会计干财务的人必须和其他专业的人多沟通、多交流。
有些人对此有不明白、有担心,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有一个新的观点或创意,跟不人交流可能会被拿跑了。
我要强调的是:一般情况下是可不能的,就算不人拿走了也没什么大的关系,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嘛,同样是一件有意义的情况。
思想换思想,不同于梨子换苹果,不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有时与不的专业或领域的同志交流、碰撞,甚至对你会产生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重要启迪,能够大大丰富、修正和完善你自己的思路。
三是左脑加右脑。
人脑由左脑和右脑构成,但左右脑是不一样的。
左脑是数学脑,右脑是语文脑;左脑是逻辑脑,右脑是形象脑……我们差不多上学会计的,会计那个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客观和适应上让我们左脑比右脑发达;我们容易钻牛角尖,专门容易注意细微,注意精确,而不太注重大的思路、大的理念、大的方向、大的原则、大的谋划。
这是会计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会计学注重逻辑、注重计算、强调精细,而不提倡打破条条框框进行跳跃性思维、发散性思维。
过于注重逻辑、注重“路径依靠”,如何能自觉注重创新呢?首先有一个框把自己框住了,如何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因此我们会计人往往显得“呆板有余、激情不足”。
我希望大伙儿跳出我们专业的框框,从大的方面去着眼。
首先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式,跳出去想想,大的方面理清了,再用你的左脑认真地去算一算;大的路径找对了,设计好了,再用你的左脑去考虑考虑小的细节是不是还有什么不合适。
如此就能够把方案做得更细、更好一点,更周全一点,更有创意一点。
一定要突破十几年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带给我们的局限性,尝试以新的思维、新的视角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尝试换一种方法、换一个角度去考虑。
具体来讲,要注重以下三点:第一,要从用小看大到用大看小。
讲究方法,换位考虑,要由用小看大到用大看小,这一点对我们特不重要。
我们考虑问题适应于用小看大,比如由会计看经营治理、企业效率,再到整个行业、经济的进展。
一般不适应用大看小,或者讲不注重用大看小,这是不科学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作为高级人才,你要想在那个企业里面、在那个领域里面、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一定要用大看小。
要站在企业领导的角度看会计该如何样干,在认清方位、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考虑自己应该如何办。
假如老从自己的角度看不人,容易觉得不人这也不行、那也不对。
要学会看一般意义上的一般人,再到比你层次高的人、优秀的人,再回过头去看,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
什么缘故汽车内专门有反光镜?因为开汽车的时候不能光往前看,还要往后看,往后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更快地前进、更安全地前进,也确实是讲能够更好地找到一条捷径。
希望大伙儿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尽可能用大看小,而不要仅限于用小看大。
第二,要从排斥差异到重视差异。
在会计核算和报表分析当中注重差异,这是我们的优势。
然而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在提出建议的时候,我们却往往不太注意差异,如此就有局限性了。
一句话能够让人笑,一句话也能够让人跳。
对同一个人讲不同的话或同一句话讲给不同的人,可能效果会有巨大差异。
什么缘故不注意那个差异呢?在具体事物上,对事、对人、对一种现象、对一个大的案例,都要注意差异、考虑差异、重视差异。
第三,要从单向思维到多向思维。
许多人都注意到如此一种现象:尽管我们的都市里专门多路一直在重修、拓宽,却仍然解决不了堵车的问题,这可能与单向思维有关。
情况差不多上相互关联、相互阻碍、相互制约的,假如总是围绕一点、一线、一环来设计和修建,解决大都市交通堵塞问题可能永久没有出路。
我们要善于吸纳不人的,参考外部的,形成相互联通、多向度、多角度的思维。
超越自我:从治理者走向领导者领导活动古已有之,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中国浩如烟海的史书,从《左传》、《国语》、《战国策》到《史记》、《汉书》,再到《三国志》、《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确实是领导活动的“留声机”和“教科书”。
然而,真正把领导艺术从经验上升到科学,则是近二三百年的事。
如何样来定位会计的治理者和领导者呢?同样以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财会系统来打比方。
财务部的老总确实是领导者,下有一批财务处长、会计处长,上有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和企业一把手,他们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处于中高层级,在企业决策层的领导下具体负责财会方面的重要工作。
严格地讲,领导者也属于治理者的范畴,但治理者未必能成为领导者。
那么,领导者和治理者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讲过如此一段充满哲理的话:领导者做正确的事,治理者把情况做正确;领导者必须想到后天,治理者只想到今天和改日;领导者代表历史的方向,治理者代表一种过程;领导者即便下了台仍然有他的追随者,治理者没有了治理对象就什么都不是。
尼克松的这段话可能更多的是针对政治人物而言的,但对经济界、会计界也有一定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