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19
宗教信仰
受到韦伯的启发, 受到韦伯的启发,韦伯把新教伦理作为经济发展的动 只能解释西欧等国,不能解释日本等国。 力,只能解释西欧等国,不能解释日本等国。成就动 机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机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宗教信仰与成就动机有直接 关系。 关系。
家庭与 学校教育பைடு நூலகம்
教育:如鼓励孩子在控制环境方面独立自主。 教育:如鼓励孩子在控制环境方面独立自主。
2
情感、 第一节 情感、动机与文化
文化人类学者: 文化人类学者:不相信当时的社会心理学从对西方 人的研究中获得的结论具有生物学上的普遍意义。 人的研究中获得的结论具有生物学上的普遍意义。 西方文化不具有全球的普适性, 西方文化不具有全球的普适性,这是人类学的洞察 马林诺斯基和米德的研究就是在向西方文化普适性 的挑战。 的挑战。
7
马林诺斯基的结论: 马林诺斯基的结论:弗洛伊德的儿童早期情感发展 模式及恋母情节并不带有普遍性, 模式及恋母情节并不带有普遍性,但儿童对管教者怀有 的对立情绪却可能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说, 的对立情绪却可能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说,影响儿童 早期情感发展的不是“ 这样的本能因素 本能因素, 早期情感发展的不是“性”这样的本能因素,而是具体 社会的家庭制度、家庭组织形式以及育儿方式。 以及育儿方式 的社会的家庭制度、家庭组织形式以及育儿方式。
28
1934年表的《文化模式》一书, 年表的《文化模式》一书, 年表的 分析了三种主要的文化模式。 分析了三种主要的文化模式。
29
新墨西哥州普韦布洛人的日神阿波罗式
这是一个未受冲击善于接受西方文化的部族。 这是一个未受冲击善于接受西方文化的部族。他们 的思想观念遵循中庸之道,做任何事情都不过分, 的思想观念遵循中庸之道,做任何事情都不过分,甚至 对于婚姻他们都很随意,没有什么过分的责难。 对于婚姻他们都很随意,没有什么过分的责难。他们的 巫术和男孩子的成年礼仪也没有过多的对身体的折磨而 更趋向于平和。 更趋向于平和。通过阿波罗式的文化普韦布洛人达到了 一种对个体个性的磨灭,人们不爱去贪图富贵, 一种对个体个性的磨灭,人们不爱去贪图富贵,安于过 平和的生活。 平和的生活。这种文化模式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模式有许 多类似之处。 多类似之处。
8
二、青春期危机:普遍抑或特殊 青春期危机:
青春期危机
普遍? 普遍?
特殊? 特殊?
9
斯坦利.霍尔( 斯坦利 霍尔(Granville.Stanley.Hall 1844-1924) 霍尔 - ) 被誉为青春期心理学之父 青春期心理学之父。 被誉为青春期心理学之父。 心理学家霍尔认为,到了青春期,人的“ 心理学家霍尔认为,到了青春期,人的“身体与心 理跟以前相比,大为不同,而发展的趋势是跳跃而来的。 理跟以前相比,大为不同,而发展的趋势是跳跃而来的。 他们对于社会的义务感和新的爱情生活,忽然惊醒” 他们对于社会的义务感和新的爱情生活,忽然惊醒”, 他们既不了解世界, “他们既不了解世界,又不了解本身生理的发展所引起 的心理变化。 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危机时期” 的心理变化。”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危机时期”。 提出了流传甚广的“青春期危机”理论. 提出了流传甚广的“青春期危机”理论 青春期困惑是由遗传决定的生理因素引起的特定心 理反应,因此它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 理反应,因此它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无法回避的 调试阶段” 具有生物学的普遍性。 调试阶段”,具有生物学的普遍性。
15
研究结论:青春期危机等等原先我们“ 研究结论:青春期危机等等原先我们“归诸于人类 本性的东西, 本性的东西,觉大多数是我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文明施 加给我们的种种限制的某种反应”。 加给我们的种种限制的某种反应” 大量的青春期行为是习得的而不是生物性因素诱发 的。
16
挑战
《玛格丽特·米德与 玛格丽特 米德与 萨摩亚——一个人类 萨摩亚 一个人类 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 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 作者是弗里曼,曾 作者是弗里曼,曾 是米德的粉丝, 是米德的粉丝,后在 萨摩亚做田野调查, 萨摩亚做田野调查, 发现和米德的研究大 相径庭。 相径庭。 在《一个神话的 形成与破灭》一书中, 形成与破灭》一书中, 针对米德的结论, 针对米德的结论,他 17 逐条进行反驳。 逐条进行反驳。
23
中国对同性恋的实证研究是在前几年才出现的。 中国对同性恋的实证研究是在前几年才出现的。 如:李银河、潘绥铭等 李银河、
24
乱伦禁忌及其解释
限制血亲之间不能 发生性关系的乱伦禁 忌。 导致后代畸形, 导致后代畸形,风 习所厌恶和排斥, 习所厌恶和排斥,法 规严惩。 规严惩。 乱伦禁忌及与此 相关的外婚制普遍存 在于各种社会中。 在于各种社会中。
6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虽然同意欧洲人有恋母情结, 虽然同意欧洲人有恋母情结, 但不承认恋母情结的普遍性 恋母情结的普遍性, 但不承认恋母情结的普遍性, 原因是太平洋诸岛上的原始人 没有恋母情结。 没有恋母情结。这个结论是他 在深入调查了原始人的生活以 后得出的。他发现, 后得出的。他发现,在某些母 系部落中, 系部落中,儿子从来不会与父 亲发生矛盾, 亲发生矛盾,他们永远是好朋 杀父” 友,“杀父”的念头决不会发 同时,他还发现, 生。同时,他还发现,男孩对 舅舅却是既敬又恨。 舅舅却是既敬又恨。
社会心理学
社会0801 社会0801
1
第十二章 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社会的文化和亚文化因素会对该社会成员 的人格与社会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
跨文化研究:研究样本两个以上,有时多达 多个, 跨文化研究:研究样本两个以上,有时多达100多个, 多个 同一文化的不同亚文化群体展开的比较研究:阶层、阶级、 同一文化的不同亚文化群体展开的比较研究:阶层、阶级、 职业群体、 职业群体、宗教群体
25
各种不同的解释: 各种不同的解释: 韦斯特马克: 韦斯特马克:从小一起长大的人相互之间不会产生性吸引 力。 弗洛伊德:恋母情节存在于潜意识中, 弗洛伊德:恋母情节存在于潜意识中,乱伦恐惧禁止了这 种恐惧。 种恐惧。 马林诺斯基和泰勒: 马林诺斯基和泰勒:家庭破裂理论和合作理论
26
泰勒对乱伦禁忌成因的解释: 族外婚能使一个发 泰勒对乱伦禁忌成因的解释:“族外婚能使一个发 对乱伦禁忌成因的解释 展中的部落, 展中的部落,通过与其分散的氏族的长期联姻而保持自 身的紧密团结, 身的紧密团结,能使它战胜任何一个小型的孤立无助的 族内婚群体。这种现象在世界史上曾经是屡次出现, 族内婚群体。这种现象在世界史上曾经是屡次出现,这 样,原始部落的人们在他们头脑中必定直接面临着一个 简单而实际的抉择:或进行族外婚,或被彻底根绝。 简单而实际的抉择:或进行族外婚,或被彻底根绝。”
14
米德在《成年》一书中无可置疑地表明, 米德在《成年》一书中无可置疑地表明,萨摩亚的 青少年中不存在任何心理危机或压抑现象。相反, 青少年中不存在任何心理危机或压抑现象。相反,青春 期对他们来说,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大好时光。 期对他们来说,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大好时光。 原因: 原因: (1)萨摩亚文化具有一种宁静淡泊的本质,对周围 )萨摩亚文化具有一种宁静淡泊的本质, 的事物缺乏深刻的感受。 的事物缺乏深刻的感受。 (2)萨摩亚人只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模式,不用为前 )萨摩亚人只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模式, 途的选择所困扰,生活的意义是既定的, 途的选择所困扰,生活的意义是既定的,在性方面有较 大的自由。 大的自由。
社会阶层
社会地位较高阶层的子女,成就动机高,较低 社会地位较高阶层的子女,成就动机高, 阶层子女成就动机低。 阶层子女成就动机低。
20
第二节 文化与性
一、性别角色的文化塑造 二、性行为的文化控制 婚前和婚外行为 同性恋的文化变异及其解释 乱伦禁忌及其解释
21
22
同性恋的文化变异及其解释
不同的社会中, 不同的社会中,人们对同性恋的容忍程度是不大一 样的。 样的。 有的社会严格禁止同性恋, 有的社会严格禁止同性恋,认为是一种令人作呕的 行为。(在全世界至少七十个国家中,同性恋是不合法 。(在全世界至少七十个国家中 行为。(在全世界至少七十个国家中 同性恋是不合法 其中某些国家是死罪,这些国家均由伊斯兰教基本教 的,其中某些国家是死罪 这些国家均由伊斯兰教基本教 其中某些国家是死罪 义派所统治。 义派所统治。 ) 有的社会将同性恋的合法性限定在特定的时间和特 定的个人, 定的个人, 有的社会同性恋行为较为普遍。 有的社会同性恋行为较为普遍。(某些美洲的印地 安文明特别尊崇同性恋者的天赋,男同性恋者与女同性 安文明特别尊崇同性恋者的天赋 男同性恋者与女同性 恋者常被推为部落中的宗教或政治领袖. 恋者常被推为部落中的宗教或政治领袖 )
13
米德的田野调查对象为南太平洋群岛上的萨摩亚人。 米德的田野调查对象为南太平洋群岛上的萨摩亚人。 作为一名二十刚出头的女性人类学者, 二十刚出头的女性人类学者 作为一名二十刚出头的女性人类学者,她的访谈对象更 多是处于青春期的萨摩亚女孩, 多是处于青春期的萨摩亚女孩,何况这也与她的研究使 命有关。她的导师博厄斯给她的题目为, 命有关。她的导师博厄斯给她的题目为,鉴于在西方文 明国家普遍存在青少年的心理危机现象,那么, 明国家普遍存在青少年的心理危机现象,那么,在原始 文明中这一现象是否同样存在? 文明中这一现象是否同样存在?
儿童早期的情感发展
青春期危机
3
一、儿童早期的情感发展
4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 《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1900) 》( )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1901)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 性学三论》《少女杜拉的故事》( 》《少女杜拉的故事》(1905) 《性学三论》《少女杜拉的故事》( ) 精神分析引论》 1910) 《精神分析引论》(1910) 图腾与禁忌》( 》(1913) 《图腾与禁忌》( ) 《超越快乐原则》( 超越快乐原则》(1920) ) 》( 自我与本我》( 》(1923) 《自我与本我》( ) 文明及其缺陷》 《文明及其缺陷》(1930)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