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经济与社会》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经济与社会》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习题及答案1.(2020 四川绵阳一诊)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粮。

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了各种轮作制度。

这说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2.北宋时,棉花种植在闽粤等地已经盛行;南宋时,又从闽粤地区发展到长江和淮河流域。

宋代有诗云:“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

这反映了()A.手工业重心转移到南方B.家庭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C.棉花成为主要衣被材料D.南方各省的百姓衣食富足3.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开始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勇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蚕书》《荔枝谱》《橘录》《笋谱》《菌谱》《洛阳牡丹记》。

这反映了宋代()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C.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D.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领先4.史载,唐以前士人以藏书为贵当时藏书少,士人精于雕对,诵读精详。

到宋朝,士人易于得书,不再重视藏书,诵读也懈怠了。

出现这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 )A.两宋商品经济繁荣,生活优越B.印刷行业不断进步,书籍增多C.社会娱乐活动增多,士人堕落D.政府轻视文化教育,学风淡薄5.南宋《清波杂志》中记载:“又汝窑,官禁中烧,内有玛瑙末为油,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艰得。

”这表明( )A.官营商品流向放宽B.瓷器市场竞争激烈C.窑务管理渐趋松懈D.汝窑产品质地欠佳6.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

后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侵占了通衢大道,因而宋徽宗时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

这反映出当时(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C.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D.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7.宋元时期,在主要港口,政府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一市舶司。

元代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取得公据,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

由此可见宋元时期()A.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C.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8.南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由此可知南宋时期( )A.对外贸易讲求实际效益B.市舶之利成为主要财源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政府鼓励商人出海贸易9. (2020安徽淮北一中检测)《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全国岁入情况(如下表),材料反映了()A.经济重心的南移B.宋朝财政开支巨大C.南宋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宋D.宋朝人民负担沉重10.下面是从两汉到北宋中国不同地区人口变化表。

造成此时期人口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B.频繁战争的影响C.南方地理优势的吸引D.南方政局的稳定11.(2020 重庆北碚区高一联合性测试)北宋时“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 ,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并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取士人数大体均衡。

南北分卷制度( )A.使南北录取比例完全平衡B.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D.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12.(2020河北衡水中学第一次联合考试)宋朝在立国之初就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进一步增加了土地转移的频率。

与上述变化相适应,宋朝农村( )A.草市迅速发展B.租佃关系兴盛C.小农经济瓦解D.自耕小农壮大13.有学者统计.北宋载入《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南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在绍兴十八年(1148年)占56.3%,宝祐四年(1256年)占57.9%。

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C.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D.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14.宋神宗时期,东南六路(两浙路、淮南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的两税、商税、盐酒课、茶税、免役钱等项目所占国家财政收人总额数仅是北方的79.6%。

这反映出( )A.商业税开始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B.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逐渐减弱C.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D.北方主要赋税收入少于东南地区15.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宋人叶适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16.黄河古称“河”“河水”,战国时河水已经浑浊。

“黄河”一词出现于汉代,但是直到唐宋时期才被广泛使用。

这一变化()A.折射出传统农耕经济发展B.体现了环保意识日趋增强C.反映出人与自然矛盾尖锐D.表明民众水利观念的更新17.南宋时期,民众在长江中下游各地大筑圩田(即在低洼地筑田)的同时,把原来许多地方的一般山田陆续改造成梯田。

这些做法()A.适应了南方深人开发的需要 B.加速了北人南迁进程C.促使了经济重心南移开始D.导致了自然经济解体18.考古发现的元代印刷的商品包装纸——“襄贴”,上面写有“口口口家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见(现)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坐西面东.铺……不误主顾使用”。

“裹贴”的发现反映出( )A.佛教思想出现兴盛局面B.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C.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成熟D.商品生产已有名牌意识19.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

商人地位的变化(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反映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20.下面为北宋被列人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

该表说明( )A.地域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C.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D.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21.1027年,宋仁宗下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田收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

据此可知当时( )A.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B.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C.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22.有学者认为,宋朝商品流通有两种运动形式: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粮食、布帛等来自农村的产品通过墟市、镇市向城市集中;二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产地大量生产后,由商人们运往各地经销。

这表明( )A.城市商业的发展为农产品商品化提供条件B.商业发展使宋朝农村和城市贫富差距拉大C.农产品涌人城市使宋朝产生资本主义萌芽D.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宋朝城市发展依赖农村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一些“专业化农业区”主要依赖外地提供商品粮,均使商品流通规模维续扩大。

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

北宋后期全国镇市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经济地位超出其所属之县,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

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峡、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

海外贸易规模超过唐朝,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南宋前期增至200万贯。

北宋铸币量很大,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南宋时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过了铜钱。

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

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有20%以上。

大城市中消费水平的上涨,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展,都达到空前水平。

(1)根据材料,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由材料“麦票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可知这一时期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南稻北粟的格局在何时被打破,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南北方种植作物的情况,不能说明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产品买卖和专业化生产,排除C项。

2.B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棉花种植范围逐渐扩大,更多的人为了追求利润而种植棉花,反映出宋代家庭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重心转移的问题,故A项错误;C项由材料得不出来;由材料无法推出南方各省的百姓衣食富足,故D项错误。

3.答案B解析:宋代大量专业性农书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经济重心问题,故A项错误专;业性农书不是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故C项错误;D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

4.B由材料可知,唐代以前士人以藏书为贵,注重校对精读,原因是社会上流通的书籍少;宋朝时书籍易得,士人不再重视藏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故选B项。

5.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汝窑产品在供皇帝挑选后,可以投入市场,这反映出官营手工业产品流通方向放宽,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瓷器市场竞争激烈,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窑务管理情况,故C项排除;汝窑产品质地欠佳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D项错误。

学思用典例详析6.C宋真宗时开拓街巷,宋徽宗时征收“侵街房廊钱”以应对店铺侵占街道的情况,这反映出宋朝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商业活动时间的变化,排除A项;B项错误,宋朝依旧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错在“不再监管”。

7.答案A解析市舶司的设置和《市舶则法》的制定有利于政府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使其更加规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内贸易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对外贸易机构的设立并非始于宋元时期,C项错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点拨:宋元时期,尽管商业繁荣,但小农经济仍是主导,商税收入与对外贸易收入只是国库的重要财源,而不是主要财源。

8.A由材料“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可知,宋高宗认为对外贸易有利于增加财政收人,能获取经济利益,故A项正确;南宋的主要财源还是农业,故B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基本国策,并未发生改变,故C项排除;材料中说的是招徕外商,而不是鼓励商人出海贸易,故D项排除。

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宋宁宗时期全国岁入是所列四个时期中最高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偏安江南,统治区城远小于北宋,但因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而全国岁入也超过北宋,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财政支出情况,故B项错误;C项由材料得不出来;材料无法体现宋朝人民的负担情况,故D 项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