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网络教育2012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作业

北师大网络教育2012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作业

《行为矫正》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

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

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查理每天喝咖啡太多,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 B )
A.行为适当
B.行为过度
C.行为不足
D.行为不当
2、班都拉提出的行为治疗的方法是:( C )
A.厌恶法
B.系统脱敏法
C.示范-模仿疗法
D.理性情绪疗法
3、在观察学习中,只要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了强化,则等于观察者受到了间接强化,因而也能对观察者的模仿起到动机激励作用,此为( B )
A. 内部强化
B.外部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4、用猫打开迷箱的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的心理学家是:( B )
A. 巴甫洛夫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班杜拉
5、赌博行为属于间歇强化的哪种?( B )
A.定比例强化
B.变比例强化
C.定时距强化
D.变时距强化
6、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施予厌恶刺激或剥夺他正在享受的奖励刺激,这种行为矫正模式是( B )
A. 正强化
B.惩罚
C. 负强化
D.消退
7、当乐乐把自己弄脏的墙擦干净后,父亲又要求他将另一面墙上的污渍(这些污渍不是乐乐弄的)也擦洗干净。

父亲采取的方法是:( B )
A.积极练习
B.体罚
C.体力劳动
D.过度补偿
8、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D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9、武艺为了避免吃垃圾食品,每次去超市之前都先吃饱,他所采用的方法是( B )
A.降低良性行为的难度
B.降低不良行为的强化价值
C.提高不良行为的反应难度
D.消除不良行为的S D和S P
10、当老师在教某学生认读单词CAR时,首先举起写有CAR的生词卡片,当学生没有反应时,老师就说“[ka:]”,学生重复说“[ka:]”。

经过几次重复后,当老师再次举起生词卡片时,而学生仍然没有反应时,老师只是提示[k],而不发生整个单词的读音了。

经过这样训练,最终学生只要看到写有CAR的生词卡片,就能主动读出[ka:]这一读音了。

老师用的矫正方法是:( A )
A.促进内渐隐
B.促进间渐隐
C.连锁
D.塑造
11、对于儿童来说,以下哪种物品不能作为代币:( D )
A.塑料牌
B.扑克牌
C.积分卡
D.巧克力块
12、不属于概括性强化物的是( B )
A.食物
B.金钱
C.关注
D.行为矫正中的代币
13、成语“望梅止渴”描述的是何种条件反射:( A )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观察学习 D.认知学习
14、斯金纳认为,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A )。

A.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B.回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C.习惯性行为和偶然性行为
D.习得性行为和非习得性行为
15、完成一个行为矫正程序首先要做的是( C )
A.选择惩罚及其标准
B.设立基点行为
C.对目标行为界定
D.选择强化物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对倒返实验设计的评价。

答:通过倒返实验设计,研究者可以证明是实验处理(矫正方案)而不是别的原因导致了行为的改变,可以有效地评估实验处理的效果,有利于确立实验处理和行为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如从帮助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设计的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倒返期上。

如果有可能证明行为的倒返的话,那么这一倒返常常是人们不希望发
生的。

即使问题行为并不具有危险性,我们通常也不希望在行为有所进步之后,再让行为变得更糟。

行为矫正主要着眼于个体的社会行为,一旦有所进展的话,那就很难再进行倒转了。

执行倒转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伦理问题。

一般而言,倒返期的设计是以某些方式让当事人的行为变得更糟。

我们应该让行为变得更糟糕么?因此,就伦理或教育观点来看,行为矫正是不应该使用倒返实验的。

除实用和伦理的考虑外,倒返实验设计本身也存在不足。

有些问题行为在经实验处理有所改善后,尽管倒返的基线阶段(A2)时已不再进行实验处理,但它也不会返回到原来引入实验处理前的基线水平了,即A2的行为发生不会再回到A1的水平。

此时,我们就不清楚到底是实验处理还是其他的事件导致了最初的改变。

因此,对于这些不可能返回基线水平的行为,我们不能运用倒返实验设计。

2、有效运用负强化的原则。

答:
(1)如果必须通过负强化来建立良好行为,那么在逃避反应和回避反应中,应优先采用回避反应。

(2)在使用回避反应之前,必须借助逃避反应来建立目标行为。

如果逃避反应已经获得,则回避反应一般易于建立。

(3)在使用回避反应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条件厌恶刺激必须是强力惩罚物的信号,必须使当事人获得“警告”。

(4)必须慎重使用逃避和回避反应。

由于负强化过程需要运用厌恶刺激,会令人感到不适并发生副作用,并容易诱使当事人对其他刺激也形成逃避和回避反应。

(5)负强化最好和正强化结合使用。

将对良性行为的正强化和对不良行为的逃避和回避相组合,不仅可以增强良性行为,也可以降低其副作用。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材料:王兵,男,11岁,某培智学校小学2年级学生。

自幼好动,爱与小朋友交往,但交往过程中经常受到小朋友的欺负,如因经常喜爱扯小朋友的衣角,而被小朋友误会后遭打。

尽管吐词不太清晰,但喜爱与人打招呼。

这种习惯在入学校一年多来,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但仍然没有明显好转。

目前,因他上数学课好大声说话,大声讲话的频率较高,表现为与旁边的小朋友说:“红旗是红色的”、“我有长铅笔”,“什么时间下课”等,有时,自己有意冲着班上的小朋友,发出“翁嗡”怪叫声。

因此被老师处罚在家,由家长进行3天行为训练,以纠正这一不良的行为习惯。

家长希望得到求助。

用低比例区别强化进行矫正,请具体说明
过程。

答:在训练前,教师先把“大声讲话”一词下了定义,以便客观地观察记录。

定义如下:“凡是没有经过教师同意,与教师或同学讲话,唱歌,嗡嗡地自言自语,都属于大声讲话。

”然后,一个实习老师坐在教室后面,每天记录王兵一节课(50分钟)内大声讲话的次数。

第一阶段:对王兵大声说话的行为作记录。

第二阶段:告诉王兵什么是大声讲话,并告诉他如果在50分钟内他讲话次数不超过3次,即少于每17分钟讲一次的比例,那么这天结束时,老师就可给他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

每节课结束后,老师告诉王兵他是否已达到了要求,但并不告诉他所记录的讲话次数。

第三阶段,撤除上面的强化程序,并告诉王兵不再有自由活动的时间。

尽管此阶段讲话的比例比第二阶段高,但与第一阶段相比已大大减少了。

2、通过渐隐教会儿童画圆形。

答:为了教学生正确地画圆,老师开始时可把一些画着虚圆(由浓点构成)的纸放在学生面前,把铅笔放在学生手中,对他说:“描一下这个圆。

”然后手把手地指导他把浓点连接起来描成一个圆。

学生完成后,立即可得到强化物。

经过这样几次练习后,老师慢慢地隐去辅助动作,让学生自己描圆。

整个渐隐程序可如下:①在前几次练习中,轻轻地握住学生的手;
②在以后几次练习中,指尖触着学生的手背;③手指着被描的浓圆点;④最后只给予指导语:“这个圆。

”(第①②③步也用这个指导语)老师在教会学生描圆之后,可再通过一次渐隐程序,慢慢隐去那些帮助描图的浓点(从浓到淡,由密到疏),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