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出处及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个知识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新课标将洋流的学习归纳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从而对传统高中地理中有关的洋流地理知识做了大量的简化。
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
2.教学目标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在内容上属于自然地理,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知识与技能
(1)运用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归纳理想洋流模式,理解洋流的成因;
(2)运用地图和洋流模式,理解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洋流形成过程,理解洋流的成因。
(2)通过观察“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洋流的成因,培养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知识迁移能力;
(2)绘制洋流模式,掌握“假设”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理清思路、明确线索的习惯,认识事物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
(3)归纳洋流分布规律,树立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洋流的成因
教学重点的确定:洋流的分布规律是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基础,学习洋流的成因可以更好地理解洋流的分布,从而归纳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的确定:洋流的地理空间范围大,涉及到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
洋流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抽象,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而学生对于风带的有关旧知识掌握不牢,风带本身即为难点知识。
使得掌握程度差距较大。
4.教材处理
鉴于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的重要性,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由教师讲授为主,引导学生思考,亲自动手绘制各大洋的洋流模式。
来培养学生知识的联系与迁移能力。
主讲洋流的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分几步进行,先引导学生理解成因,利用成因绘制理想洋流模式,理解成因。
然后观察各大洋洋流分布,完善洋流模式,再从各大洋的洋流分布图中归纳总结洋流分布规律,最后让学生自己绘制各大洋的洋流模式,深刻理解。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具备了地球气压带和风带世界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知识,为学习洋流形成的主要因素奠定了基础,但洋流的地理空间范围大,涉及到的知识多,综合性强。
洋流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抽象,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而学生对于风带的有关旧知识掌握不牢,风带本身即为难点知识。
使得掌握程度差距较大。
三、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讲授法:以此为主,因为洋流的是新的知识,涉及地理空间范围大,涉及到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
洋流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抽象,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
老师引导为主,帮助学生理解洋流的成因及分布。
讲授法可以条理系统的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
读图分析法:通过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读图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
启发式: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已经具备地球气压带和风带、世界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知识,为学习洋流形成的主要因素奠定了基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洋流的成因。
总结归纳法:系统的梳理知识,使得凌乱的知识系统、简约,更加便于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洋流分布规律,得出洋流的5大环流系统,及所在海区、流向和性质。
2.说学法
通过读图观察,亲自绘图,参与思考。
学生学会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的方法培养了知识迁移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理清思路、明确线索的习惯让学生掌握“假设”的研究方法,认识事物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
使学生了解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如下表所示。
表1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洋流的成因
(1)用“无风不起浪”微风吹拂平
静的湖面引起湖水流动的常识来引出盛
行风是海洋水体主要动力;
(2)观看图片洋流流向陆地,引导
学生思考洋流受陆地形状的限制;
(3)提出地转偏向力已学过内容,
引发学生思考;
师:总结并强调盛行风是主要动力。
(1)化抽象为具体;
(2)用图片加强印象;
(3)使学生回忆迁移知
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
系。
总结强化记忆
五.板书设计 一、 成因
盛行风(主要动力) 陆地形状 地转偏向力
中低纬
反气旋型 北顺南逆 大洋西暖东寒 (北)中高纬 气旋型 逆
大洋西寒东暖 40°S 附近 西风漂流 西 东 寒流 南极附近 绕极环流 东 西 寒流 北印度洋 季风环流 冬逆夏顺 暖流
气压带和风带
东北信风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盛行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