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课《古诗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课《古诗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课《古诗五首》预习题单课前准备:古诗文本、作业本、笔。

1.围绕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造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节奏榜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文言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代大诗人,字子美,他被称作“诗圣”,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内。

(2)我国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

诗句“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泰山。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诗五首》教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4.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1.理解诗歌,领悟诗人情感。

2.品析诗歌词句的妙处。

学习难点:体味诗歌意境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课时安排:5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一、激情导入千金市骨。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简介,背景资料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文明元年进士及第,官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

有《陈伯玉集》。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三、朗读诗歌,理解内容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参考译文: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悠悠而高远、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是多么渺小而孤独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四、合作探究,赏析诗句3.《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孤独的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

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4.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是指什么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点拨:幽州台: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士之地。

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

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借此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古人: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感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独和悲愤。

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

5.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点拨:这两句诗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达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贤士的崇敬之意。

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怆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诗人为什么要“独怆然而涕下”?明确:这句属于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长流的情态和悲愤。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眼观天地,宇宙辽阔绵长,个人却渺小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还有诗人的抗争与进取。

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建功立业的积极精神。

7.《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全诗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作者通过登楼远眺、抚今追昔的感慨,直抒胸臆地深刻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孤独之感。

8.如何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登幽州台歌》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都是坐着情感的抒发。

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

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一经,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待我的事理悲情。

课堂小结诗人登上幽州台,俯视古今。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

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由个人遭遇想到天地悠悠而生命的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

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唱出了历代志士仁人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孤独,时不我待的焦灼,悲怆中激荡着豪情,质朴中蕴含着深思,成为一首震振人心的千古绝唱。

过关检测竹里馆 (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竹里馆》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3.默写《登幽州台歌》和《竹里馆》第二课时《望岳》一、激情导入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二、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

主要代表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朗读诗歌,理解内容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译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四,诗歌鉴赏,体会情感3.找出诗中起统领作用的词语。

望: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4. 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齐鲁青未了,写出泰山的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写出了云涌云翻、鸟儿归巢黄昏时的景象,这是细望。

5.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首联的表达效果。

首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造成悬念。

次句作答,借齐鲁两地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总写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7.请赏析颔联中“钟”和“割”的表达效果。

“钟”有“聚集”之意,在这里将大自然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8.如何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望岳》前六句从多个角度描写泰山之高大、壮美。

正是这壮丽美景引发了诗人的攀登的欲望,诗人触景生情,以展望的姿态,想象“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豪迈。

而其中蕴含的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课堂检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背诵默写《望岳》和《春夜洛城闻笛》第三课时《登飞来峰》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人)。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

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我的双眼,因为我身处塔的最高层上。

三、赏析诗句、体会情感3.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往往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可以看出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体现了王安石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塔的高峻,“见日升”从侧面写出古塔高耸,直入云霄。

这两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5.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抒发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自己对未来充满雄心壮志的情怀。

四、比较阅读,领会哲理6.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所表现的情感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变现的情感有何不同呢?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中阐释的是的怀才不遇情感,而仕途得意对前途无限憧憬的的王安石则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无畏精神。

7.同样是写山,并极言山高,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同样是写山,并极言山高,青年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少气盛,抱负不凡;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表现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

8. 如何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登飞来峰》同样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触景生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