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纲要一、填空题。

1.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由外到内分别是(物态、制度、风俗习、,思想与价值)。

2.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结构的学说主要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3.“文化”最本质的含义是人化。

4.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分别是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5.东汉时期道教的两个派别分别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和张角创立的太平道。

6.北天师道的创立者是寇谦之,南天师道的创立者是陆修静。

7.佛教的四谛是指苦、集、灭、道。

8.大乘佛教追求的目标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小乘佛教的目标是自我解脱。

9.禅宗最基本的典籍是《坛经》。

10.提出“太虚即气”的是张载。

11.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保真。

12.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连中三元”是指解元、会元和状元。

13.南北朝时,寇谦之创立北天师道。

14.道教的“三清尊神”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15.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是宋代的著名道士陈抟。

16.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中心理论叫做缘起说。

17.“张子四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8.理学家的最高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

19.中国古代的选拔官吏制度,汉代采取的是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九品中正制。

20.明清科举考试,由各省举办的考试称乡试,其第一名称为解元。

二、名词解释题。

1.文化与文明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明是指维系和支持人类意识、制度等精神体系的物质形态和物质基础.2.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3. 四谛八道四谛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对社会人生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间一切本质都是苦。

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及根据。

灭谛: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根源。

道谛:指超脱苦海的方法。

八道指的是达到佛教最高境界的八种途径,分别是正确的见解——正见、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正思维、说话符合佛陀的教导——正语、正确的行为——正业、过符合佛陀教导的生活——正命、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槃的理想境地——正精进、念念不忘四谛真理——正念、专心致志修习佛法禅定,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的境界——正定。

4.八卦(写出名称、对应物和符号)(乾三连,坤六断,震仰舆。

艮覆碗,兑上缺,巽下断,离中缺,坎中满。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5. 六道轮回随着自己的善恶行为,一切众生永远升沉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六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的转着,就叫做轮回。

6.科举制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7.致良知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有两层含义;一是扩充良知,除去心中的私心杂念,保持善良的心;二是加强实践,把心中的善意具体表现出来。

8. 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发布政令;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简答题。

1.简述东汉是道教发展的基本情况。

2. 简述“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特性;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

相生:水——木——火——土——金相克:金——木——土——水——火3. 简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辽阔的疆域,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条件,形成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的影响。

完整而广阔,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曾中断,具有连续性的传统文化。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辽阔的领土拥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把不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地理障碍影响文化的传播,形成多样文化。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较有保守性和封闭性的传统文化。

2.简述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九品中正制是流行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由朝廷选派现在中央政府任职原籍本州郡的德才兼备有鉴识的官员担任大、小中正,负责将辖区内的人物评定为九品,上报朝廷,再由吏部依据所定品第高下及家世、行状,授予相应的官职。

3.中国传统思维的特长与缺失是什么?特长:一是兼重分析与综合,二是崇尚直觉本悟。

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特别善于把逻辑分析和辨证综合起来,加以运用.比如《墨经》中指出“故”“理”“类”的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步骤和方法是十分精细的。

直觉本悟就是依靠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感受而体悟事物。

它主要依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加以顿悟。

如庄子主张的“心斋,坐忘,守宗。

注重整体思维,天人合一;注重实用性。

缺失:缺少逻辑思维,只是重顿悟而轻证明,重归纳而少演绎,长于综合而短分析,思维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轻实验验证4.简述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

王位由嫡妻所生之子中年最长者继承。

杜绝兄弟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祸乱。

②封邦建国制。

其主要指天子和诸侯这两个阶层的分封,其目的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企图以血缘纽带巩固政权,但造成诸侯割据的局面,③宗庙祭祀制。

就是祭祀几代祖宗的制度。

它对维护宗族团结、维护宗法制度起了一定的作用。

5. 简述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①理气论。

他认为“天地间,有理有气”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他还认为“理则为仁、义、礼、智”。

理是一个,是本源,每一物之理彼此殊异。

②心性论。

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天命之性是人生来具有的本性,仁义礼智在人身的表现,气质之性是人秉受气所形成的性,由于气的浊清不同,有善恶之分,可通过教育改变。

人是理与气的结合。

他强调道德理性对情感欲望的制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④功夫论,在修养功夫方面,他主张“主敬涵养”,要做到:内无妄想,外无妄动。

5.宋代从哪些方面完善了科举制度?①扩大了录取范围。

②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③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如;锁院,糊名,誊录和别试。

④内容上有较大的改革。

取消诗赋,墨义,帖经,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四、阅读分析题。

(一)阅读下面两首佛偈,并回答问题。

其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其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问题:1、这两首佛偈的作者,其一是神秀;其二是惠能。

2、解释这两首佛偈的各自含义并分析其区别。

其一,注意心性修养,摒弃世俗杂念,做到一尘不染。

其二,自心就是佛,而自心的本相是空无一物的,独立于自心之外的物质世界是不存在的,只要领悟到这一点就可以成佛,根本谈不上世俗杂念的影响,也用不着那样修行。

区别;前者强调通过修行,摒弃杂念,不受外界干扰以领悟佛。

后者强调心即时佛,讲求顿悟。

3、简述禅宗的基本教义并解释其含义。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指不依赖佛经而靠自身感悟来体会佛理。

佛性不用文字也灵光独照,不凭借语言文字来解释,传授教义。

无须分析思虑而透彻觉知自身具有的佛性,无须向外界寻求而直观自心、自性。

(二)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并回答文后的问题。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五灯会元》卷一)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世尊:指释迦牟尼。

正法眼藏:指全体佛法。

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涅槃妙心:指人人本具有的不生不灭的自性。

实相无相:指佛法的真相是无相。

2、“禅宗十六字心传”是什么?并解释其含义。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指不依赖佛经而靠自身感悟来体会佛理。

自身具有的自性即佛性不用文字也灵光独照,不凭借语言文字来解释,传授教义。

无须分析思虑而透彻觉知自身具有的佛性,无须向外界寻求而直观自心、自性。

3、简述禅宗在中国的流传情况。

约在公元5世纪或6世纪初,达摩来到中国,传播“如来禅”,为中国禅宗的初祖,此后历代相传,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而至六祖惠能。

宋以后禅宗与净土宗合流,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五、论述题。

1.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砥全在道教”,请予以评说。

2.试论宋明理学的利弊。

宋明理学对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

奋发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扬到本体论的高度,空前地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庄严伟大。

另一方面,由于理学成为后期封建社会的官方意志形态,其末流,特别是被统治阶级所利用的部分,维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造成了伦理异化,给中国社会和人民曾带来灾难。

3.试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4.试论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一、想象世界的丰富。

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挂念,以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五道德观念。

二、故事性的加强。

吴均《续齐谐记》的故事,《西游记》中利用唐玄奘取经这一佛教史事为题材。

三、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梵文语法和华严四十二字母促进了音韵学的发展。

四、词汇的扩大。

如“因缘”、“境界”“昙花一现”“回头是岸”等。

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佛教中关于真和空;心性;境界;象和象外;形神的讨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