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标准与国际贸易壁垒案例

技术标准与国际贸易壁垒案例

技术标准与国际贸易壁垒案例1.江苏省紫菜协会对日反贸易壁垒案例时间:2003 年 2 月 15 日地点:南通和连云港两地事件缘由:江苏省是中国条斑紫菜的主要生产地区,目前栽培面积10 万多亩,达到年产紫菜标准制品 17 亿枚、产值 7 亿元的产业规模;产品 90% 以上出口,已初步形成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

但由于紫菜交易分散经营,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紫菜加工技术和销售价格基本上被日本控制,中国紫菜的国际价格非常低;紫菜消费大国日本采取配额分配和进口许可证制度,导致中国紫菜迟迟不能直接进入日本市场,对日出口多年来一直保持零的记录。

这些问题严重侵害了中国紫菜厂商的利益,并阻碍了江苏紫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详细过程:2003 年 2 月 15 日,南通和连云港两地的紫菜加工、生产单位和个人自愿联合起来,组建了一个非盈利的社团组织,即江苏省紫菜协会,并经过民主协商制定了协会章程。

目前,协会已发展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共 110 个,约占全省紫菜生产加工企业的 62%。

江苏省紫菜协会成立后,组织考察团赴日本考察,采集到了日本官方对干紫菜进口配额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认定日本对中国产紫菜出口存在歧视性贸易壁垒。

2004 年 2 月 25 日,江苏省紫菜协会代表其下属 110 个会员,向国家商务部申请反贸易壁垒调查,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正式受理了上述申请后,与日方政府有关部门共举行了 3 次磋商。

最后处理结果:2005 年2 月 21 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在日本《经济产业公报》和《通商弘报》上登载了经济产业省第 19 号“进口通告”,公布了日本2005年紫菜进口配额方案。

进口通告取消了对进口干紫菜和调味紫菜原产国的限定,并载明2005年日本干紫菜和调味紫菜进口配额总量为 4 亿张,值此日本对中国紫菜进口关闭了 2 0 年的大门终于开启。

最新的进展是,今年中国已经从日本紫菜协会获得 8 0 0 0 万张配额。

事件影响:日本取消了对中国紫菜进口的贸易壁垒。

江苏省紫菜协会作为仲裁者,从管理层面上对紫菜配额进行分配,这种分配过程实施上是南通和连云港的紫菜生产企业进行谈判的过程。

资料来源:知网。

江静.江苏省紫菜协会对日反贸易壁垒案例[J].中国改革,2005(11):47.2.中美大豆事件时间:2002年事件缘由:我国与美国农产品贸易争端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 2002 年发生的中美大豆事件。

中国是美国大豆出口的最大市场,2009 年美国向中国出口大豆的金额高达 92.1 亿美元,因此中国在大豆方面的贸易政策一直以来为美国的豆农和豆商所关注。

另一方面,美国也是我国大豆进口的第一来源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占我国所有大豆进口量的 49.7%,接近半成。

我国国内大豆受到大量质优价廉的进口大豆冲击,国产大豆市场日益萎缩。

一方欲攻,一方欲守,因此争端的发生在所难免。

详细过程:2001 年 6 月我国公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转基因食品的生产、销售和进口必须经过政府批准,并需提供安全证书,证明此类产品对人类、动物及环境不造成公害,但并未公布执行细则。

由于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大都 70%左右都是转基因种子播种的,因此美国对此条例的反应异常激烈。

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和农业部官员 10 月份专程赴华与我国贸易官员会晤,同时美国政府一再对我国政府施压,并利用上海亚太经合高峰会议的机会两度向中国提及此事。

2002 年初,我国农业部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从2002 年 3 月开始中国市场出现的转基因作物都必须进行明确标注,以区分22于非转基因作物。

这一规定再次引起美国方面的轩然大波,为此美国农业部长亲自率代表团进行其首次访华活动,希望就扩大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等敏感性问题与中方磋商,此次磋商使中美大豆的贸易摩擦又有所缓和。

2003 年 8月,中国又由于担心一种植物真菌,禁止了一些美国公司对我国大豆的出口,中美的大豆贸易摩擦就在一波三折的贸易争端与谈判中迅速发展。

最后处理结果:2001年10 月下旬,我国终于同意在监管程序出台之前接受美国的转基因大豆监管程序,并同意考虑解决因为港口繁琐的检验检疫程序而引发的卸货延迟问题。

中美关于大豆的第一阶段争端宣告结束。

事件影响:总的来看,中美大豆贸易争端中,美国占有较大的优势,但对于我国而言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逼迫着我国相关法规及配套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的迅速完善。

我国在大豆贸易争端中还首次运用了世贸组织允许的技术标准来保护我国的弱势产业,努力学习按照国际上可以接受的标准来规制其作为保护手段的使用过程,摈弃了在政治基础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既浪费时间又无效率的方式,不无裨益。

资料来源:知网。

姚蕾. WTO框架下农产品贸易争端及其解决机制研究[D].宁波大学,2011.3.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与日本的茶叶进口限制时间:2003年地点:浙江省金华市事件缘由: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采云间)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是一家专门从事绿茶生产和贸易的民营企业。

采云间最早产茶可追溯到 1992 年,当时已有自建茶园 50 余亩。

1996 年采云间开始种植有机茶,其茶园集中在素有“绿茶金三角”之称的浙皖赣三省北纬 28°~32°线范围内盛产优质绿茶的三角形区域内,注重对茶叶的源头管理——自有茶园基地建设。

自企业创立之初,采云间在就紧盯国内外两个市场。

1997 年采云间获得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有机食品认证,在国内市场上生产经营当时较为热门的主打产品——有机茶,2006 年采云间有机茶“金山翠剑”作为国礼茶赠送俄罗斯时任总统普京,2008 年采云间“婺州举岩”传统制茶技艺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外销产品上主要生产并出口销往日本的蒸青茶,并有少许茶叶出口至欧盟和美国,2000 年采云间的台山茶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当时全球唯一的“联合国有机绿茶生产与贸易示范基地”称号。

就在采云间准备加速发展的时候,2003 年日本出台了“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以下简称“肯定列表制度”),于 2006 年 5 月开始实施。

详细过程: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涉及的农业化学品残留限量包括“沿用原限量标准而未重新制定暂定限量标准”、“暂定标准”、“禁用物质”、“豁免物质”和“一律标准”五大类型,特别是其中的‘一律标准’十分严苛,即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最大残留限量不得超过 0.01 毫克 /千克。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成为横亘在中国茶叶企业面前的一头“拦路虎”,也给采云间敲响了国外技术壁垒的警钟。

提及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影响时,采云间国际业务部负责人表示:“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前,采云间每年约有占总产量20%的茶叶出口日本,“一律标准”十分苛刻,引致出口风险巨大,使得采云间对日本的茶叶出口量跳水式下滑。

”至 2008 年采云间对日本的出口量降为了零。

无独有偶,2008 年欧盟发布新的食品中农药残留标准(EC149/2008)增加了 170 个涉及茶叶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使得欧盟茶叶农残限量标准数增加到 390 个。

最后处理结果:采云间集团开始了一系列的标准化措施来迎合日本的进口限制。

受日本和欧盟技术壁垒影响,采云间认识到必须加大对茶叶的源头控制,开启了茶园基地扩张进程并实行茶园基地标准化建设,组织团队对每一处拟新建的茶园进行土壤成分分析,对茶树品种进行鉴定筛选,对周围环境进行考察,从源头上控制茶叶原料品质安全,2011 年经过按照欧盟茶叶标准 400 多项检测合格后,采云间打出了“符合欧盟标准的绿茶”的品牌口号,也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2010 年采云间出口额和内销额均为 1000 余万元,到 2014 年出口额达到 11000 多万元、内销额达到 6000多万元。

到 2015 年底,采云间已有自建茶园基地 1. 2 万亩。

采云间借鉴有机茶园的建设经验,本着尽可能的少用农药化肥、绝不使用高毒农药的原则,探索构建了“种-养-沼-肥”的茶园循环生态系统。

在种植茶叶时就设计控制好茶叶行间距,防止茶叶间距草过快生长,减少除草周期,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人工深翻埋草为肥的方式除草,不使用除草剂。

茶园基地的一线管理人员全部经过严格的专业化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并由茶学专业科班人员负责对茶园生态防控和病虫害防治的指导,做到尽可能的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利用当地奶牛养殖产业发达的特点,与周边奶牛养殖散户和养殖场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养殖户处理污染物),将奶牛排泄物汇集到建在靠近茶园的沼气池中,经过发酵后,这些富含有机物的沼液通过管道系统喷、滴灌到茶树根部,实现了通过施用低成本有机肥来提升茶叶的品质;推广绿色环保的物理防虫理念,利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和黄绿色诱板来消灭茶园虫害,减少农药使用,较好地控制了茶叶的农药残留问题。

2011 年在由我国商务部主办的第四届国际茶业大会上,采云间九峰茶园被国际茶叶委员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等五大茶行业机构联合授予唯一的“中国最佳生态茶园”称号,是采云间时隔六年后继 2005 年第一届国际茶业大会被指定为“国际茶业大会唯一参观地”的又一殊荣。

采云间在在不断考察、对比、总结传统制茶工艺的基础上,通过科研攻关,与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立起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国际领先的茶叶制作工艺生产流水线,攻克绿茶机械化初精加工中的核心技术难题,探索出了一条绿茶初精加工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之路,实现了采摘、制作、加工、包装全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规避了人工制茶过程中的成品差异化以及人工不足和二次污染等问题,建立了茶叶初精加工的现代化生产模式,保证了茶叶品质的稳定、安全和优质。

2013 年采云间通过 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于 2015 年通过了 HACCP认证。

2014 年采云间茶园通过了“雨林联盟认证”,并获国家质检总局评定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2016 年采云间登上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口食品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并被国家质检总局评定为全国茶叶企业中首家“同线同标同质”示范企业,正式获得官方认可成为国家食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先行者。

事件影响:采云间的应对措施证明了建设标准化全链能够有效地保障了茶叶质量安全。

采云间有建设有机茶园基地的基础和经验,面对主要出口市场日益加严的农残限量指标要求,深知必须从源头上控制农残才能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

自2004 年开始,采云间开启了建设标准化茶园的步伐,加快了茶园的扩张速度,并将出口茶叶基地向当地检验检疫部门备案,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对茶园使用农药情况进行登记管理。

采云间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站位极高,通过对比欧盟和日本关于茶叶的技术法规和标准要求,把目光盯在了更高标准上,确保在农药残留这一关键性指标上符合世界上最严格的限量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