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诗词赏析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赏析:首联写诗人在秋天傍晚时分独自徘徊,表现了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望”字起点题的作用,引出下两联写得景,“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名时间)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颔联)(赏析:颔联承“望”字而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在余晖中显得更加萧瑟,写远景、近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颈联)(赏析:此联对“牧人”和“猎马”进行特写,写了一幅带有田园生活气息的画面。
写近景、动态)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尾联)(赏析: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的孤苦无依、百般无奈之情)【重点题目】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答: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答: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答: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首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颔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颈联)(赏析:颈联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之景。
诗人登楼,眼前展现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尾联抒发乡愁做了铺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赏析:尾联以抒情作结。
写诗人感叹人生,抒发乡愁。
诗人吊古伤今,抒发人生失意和思乡之情)【重点题目】1.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2.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答:不重复。
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3.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4.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5.崔颢的《黄鹤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出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的忧愁心情与思乡、无奈之苦。
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赏析: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边塞迢迢,上高路远,烘托诗人孤寂的心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赏析: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
诗人将“征蓬”、“归雁”自喻,运用借喻的手法,蕴含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赏析:颈联描绘了一幅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千古壮观的塞外景象。
一个“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准确的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令人震撼。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赏析:尾联和首联相呼应,续写出使一事。
叙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侧面表现了战事的频繁,赞扬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也表现了诗人的达观。
)【重点题目】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赏析:答:山高路远,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的抑郁、愤慨。
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炼字赏析(从意境和炼字方面):答: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准确的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令人震撼。
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从“诗中有画”方面):答: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景色虽不多,但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是抽象派的作品。
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边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辉映着波澜不惊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5.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①图画的意境美。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7.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看到大漠景色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赏析:颔联写景。
“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赏析:颈联绘景。
诗人通过对途中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月影比喻为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之美。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赏析:尾联一个“送”将故乡水人格化,深切的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重点题目】1.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答: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答:“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5.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答案:怜。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答: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7.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赏析:首联交代了诗人观赏西湖的立足点,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地描绘了一幅初春涨潮图)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赏析:颔联写早春莺、燕两种鸟儿活动,“争”和“啄”二字将活泼而充满生命力的春意呈现出来;“早”和“新”二字使早春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赏析:颈联写早春西湖的花草。
“迷”字表面写花,实则是写人为花所迷醉;“马蹄”意指游春赏景,把春景和春情和谐统一了起来。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赏析:尾联直接抒情。
“最”表程度;“行不足”表明对春天的爱之深:“绿杨”既写了美景,又写了人在堤上赏春景,美好的景色使人流连忘返。
)【重点题目】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行”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