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教育_隐性小学化_的特点_危害及成因分析_陈纳

幼儿园教育_隐性小学化_的特点_危害及成因分析_陈纳

( 2) 非教育性。非教育性是“隐性小学化”的本质 特征。“隐性小学化”的活动,并非出于幼儿自我发展 的需要而选择和开展,而是要么围绕着教育者( 包括 教师、园所管理者等) 的意愿,如一些“园本特色课程” 就是基于园长的办园哲学与本园教师的专业能力而确 定的; 要么是围绕着教材、知识; 要么是迎合家长的愿 望; 要么是执行上级行政部门“一刀切”的规定等等, 不一而足。
3. 致使幼儿丧失了应有的快乐童年 幼儿园教育“隐 性 小 学 化 ”的 最 大 受 害 者 自 然 是 幼儿。成人游戏幼儿、幼儿在各类活动中成为道具,最 终幼儿的发展只能是作为一种工具人的价值,根本不 可能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当人们大谈“游 戏 的 教 育 价 值 ”等 现 代 教 育 理 念 时,因为对“隐 性 小 学 化 ”没 有 足 够 的 警 觉,而 将 幼 儿 置于被剥夺了游戏的境地。当成人大量采用多媒体辅 助教学手段展示电子绘本、演示数的形成,使幼儿安静 地阅读、观看时,已经极大地阻隔了本应由幼儿根据自 己的需要,通过自由选择,从操作、交往和创造性游戏 中得到丰富经验的机会。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林林总总的规则游戏、操作环 节,其发起者是教师、规则的制定者是教师,最后的评
·90·
幼儿园教育的“隐性小学化”有两大特点: 即隐蔽性和 非教育性,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 1) 隐蔽性。“隐性小学化”最根本的特点在于 其隐蔽性。且看以下这些现象: 在短短 30 分钟的集体 活动中,教师带着幼儿一个接一个地做“游戏”② ,或者 不时地发出操作指令,幼儿则始终处于兴奋和忙碌状 态; 自由活动时间里,幼儿在各个长期未更新材料的活 动区之间漫无目的地游荡; 环境布置的作品绝大部分 来自于家长在休息时间制作的饰品……对于这些幼儿 园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一般不会把它与“小学化” 联系起来,只会认为是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但这些现象 就是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表现,而且它深藏于 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三、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成因 虞永平教授分析,隐性小学化最核心的原因是由 教师的观念造成的,如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课程观 和活动观[1]7 。我们认为,显性“小学化”是因为对知 识和真理 的 顶 礼 膜 拜、对 教 师 权 威 中 心 的 过 分 尊 崇; “隐性小学化”则是由于对现代幼儿教育思想中一系 列核心概念的误解。本文仅抽取其中的某几个概念做 简要分析。 1. 窄化“经验” 对“经验”的狭窄化理解,是造成“隐性小学化”的 深层原因。 《纲要》总则第四 条 指 出,“幼 儿 园 应 为 幼 儿 提 供 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 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 展的经验。”我们认为,此处的“经验”指的是“完整经 验”[5]56 ,而不是传统经验观之中的经验。所谓完整经 验,它取自于杜威的“一个经验”[6],“完整经验至少有 两层含义: 一是作为可数名词,指主体从头到尾热情专 注地完成了一件事情,对这个过程拥有完整的、积极的 印象和态度,同时还习得了一些方法或提高了某种技 能,这可以用‘一个’来指称; 二是作为集体名词,指拥 有完整框架、其形成过程未受到干扰,并能够融入后继 经验以获得生长的那类经验。”[5]56 然而,当前对“经验”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经验观 的人不在少数。历史上对经验的认识归纳起来大致有 两种: 一种是唯心主义经验观; 另一种是英国经验主义 机械的、还原论的经验观。[7]58 ( 1) 唯心主义的动态经验观。这种经验观将经验 视为动态的、不 可 捉 摸 的“实 体 ”,只 看 到 经 验 由 感 官 引发,作为一种认知的动态存在状态,把所有形式的经 验都转换成认知经验的形式,因此是一种生理学的、机 械的动态经验观。 那些强烈要求幼儿园教孩子学识汉字和拼音、做 计算题等等知识的家长,其潜在的经验观正是这种唯 心主义的经验观,在他们眼中,只有知识才是值得孩子 花时间和气力去学习的对象。同样的,具有这种经验 观的教育者会非常依赖于现成的教材、幼儿用书、电子 绘本等等,似乎只有这些才具有“教”给孩子的价值。 这种经验 观 的 持 有 者,有 的 会 发 起 显 性 的“小 学 化”行为,如从小班开始就教识字、中班学拼音和写数 字; 有的会作出“隐性小学化”的行为,前述的规则游 戏研究、领域教学与活动区设置结合的研究均属此类。
是与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和方法渐行渐远。 2. 使非教育性行为拥有合法身份进入家庭教育 教师对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集体无意识,
必然会导致其出现大量的非教育性行为; 更糟糕的是, 教师会认为自己的这些行为是正确的、合理的,能够满 足幼儿发展需要,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大量使用此类非 教育行为。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家长带着一丝敬畏向 教师讨教育儿方法时,幼儿教师极易将其非教育性行 为作为一种“秘方”介绍给家长,使“隐性小学化”以一 种合法的身份堂而皇之地进入到家庭教育领域中。
·91·
价者仍然是教师,师生之间是一种单向的“指令 - 执 行”交往模式。而教师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使幼儿获 得认知经 验。 这 些 与“显 性 小 学 化 ”所 产 生 的 后 果 并 无二致。
面对“隐性 小 学 化 ”的 结 果,成 人 在 沮 丧 之 余,会 认为幼儿的所有问题均无药可救。就这样,在“被‘隐 性小学化’”中,幼 儿 不 仅 丧 失 了 其 应 有 的 快 乐 童 年, 而且被贴上“准差生”的标签。
2013 年 5 月 第 30 卷第 5 期
பைடு நூலகம்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ay. 2013 Vol. 30 No. 5
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 特点、危害及成因分析
陈纳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武汉 430205)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 隐性小学化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44X( 2013) 5-0090-04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重点项目( D20133004)
作者简介: 陈 纳( 1969 - ) ,女,湖北武汉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
我国幼 儿 园 教 育“小 学 化 ”由 来 已 久,对 其 现 象、 成因、解决策略等各方面所做的研究非常多。其中绝 大多数研究者将焦点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小 学化”。我国教育部近 期 颁 布 的 关 于 杜 绝 幼 儿 教 育 “小学化”的规 范 性 文 件① 、各 主 流 媒 体 对 幼 儿 园 教 育 “小学化”的口诛笔伐,也多针对这类现象。然而我们 认为,上述 幼 儿 园 教 育“小 学 化 ”现 象 只 是 其 显 性 形 态,它是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冰山一角。当人们 将矛头指向这些显性的“小学化”时,极易忽略另一种 隐性的“小学化”。“这种隐性的‘小学化’现象存在于 很多幼儿园,一些拥有闪亮光环的幼儿园也难免会有 这种现象存在。”[1]6“隐性小学化”因其不易识别而具 有更大的危害性,因此也更值得引起业界的关注。
一、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涵义和特点 1.“隐性小学化”的涵义 幼儿园教 育“隐 性 小 学 化 ”是 幼 儿 园 教 育“小 学 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它主要是指在幼儿园教育中,围 绕“教师”、“知识( 经验) ”、“教材”、“管理制度”、“家 长要求”等除了幼儿以外的事物为中心的一切行为或 作法。它是对“幼儿园小学化”———“就是幼儿园‘不 务正业’,做 了 小 学 该 做 的 事 情。”[2]7“让 幼 儿 学 习 小 学生 的 内 容,让 幼 儿 以 小 学 生 学 习 的 方 式 学 习”[1]7 ———等显性“小学化”解释的一种补充。 2.“隐性小学化”的特点 南京师范大学的虞永平教授认为,“隐性的‘小学 化’现象的表 现 有 可 能 是 间 歇 性 的,其 典 型 特 点 是 教 师的教育行为中存在着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现 象,幼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了应有的 自由,教育过程失去了应有的趣味和快乐。”[1]7 可见,
家长借助“游戏”给孩子灌下其难以消化的经文, 长此以往,一 方 面 强 化 了 家 长 对“游 戏 是 一 个 非 常 好 的方法”的偏面认识; 另一方面,使孩子产生“玩游戏 怎么还要学习( 符号知识) ”的疑惑,进而不再热衷于 成人“来玩游戏”的邀请,同时对“学习”心生厌恶。成 人用谎言对付幼儿,不过是为了维护其岌岌可 危 的 “权威”,迫使孩子就范。这些非教育行为隐匿 于 其 “科学育儿方法”的外衣之下,使幼儿园教育的“隐性 小学化”扩散至家庭教育之中。
摘 要: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存在着两种形态,一种是显性的“小学化”,另一种是隐性的“小学化”,其中“隐性小学化”
因不易识别而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本文对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特点、危害及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提高人们
对其的识别能力,加速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使幼儿园教育能够真正落实“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此外,还有家长甚至和教师事先“串通”好来对付 孩子。如有的孩子在家不听家长的话,教师就对孩子 说“你在家如 果 不 听 爸 爸 妈 妈 的 话,老 师 会 通 过 电 视 看见的哦。”然后当家长在家无法“搞定”孩子时,家长 就说“你的老 师 从 电 视 里 看 见 你 表 现 不 好,就 不 喜 欢 你了。”可怜的孩子在成人“善意的谎言”中,不得不乖 乖就范。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当幼儿不感兴趣时,教师不是 在关注幼儿真正需要的基础上适时地调整活动内容和 指导方法,而是频频采取有损幼儿建立自信心的鼓励 方式———如发小红花( 小粘贴) 、口头表扬等来吸引幼 儿的注意力。幼儿迫于教师的压力,心不在焉地参加 活动。
收稿日期: 2013 - 05 - 06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 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者的使命是把受教育者引到 自我教育的 道 路 上 去。”[3] 成 人 以 外 力 迫 使 儿 童 学 习 的作法,均不是真正的教育。“隐性小学化”正是一种 不道德的教育,它具有反教育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