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低频功率放大电路
一个实用的放大器一般通常包括三个部分:
输入级:与信号源相连,要求输入电阻大,噪声低,共摸抑制能力强,阻抗匹配等。
中间级:主要完成电压放大任务,以输出足够大的电压。
输出级:主要要求向负载提供足够大和功率,以便推动负载,所以功率放大电路的主要任务是放大信号的功率。
§1 低频功率放大电路概述 一、分类
按放大信号的频率分
低频功率放大电路:用于放大音频范围(几十赫兹~几十千赫兹)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用于放大射频范围(几百千赫兹~几十兆赫兹) 按功率放大电路中晶体管导通时间的不同 甲类功率放大电路: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输入信号的整个周期内,晶体管均导通,有电流流过。
乙类功率放大电路: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输入信号的整个周期内,晶体管仅在半个周期内导通,有电流流过。
甲乙类功率放大电路: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输入信号的整个周期内,管子导通时间大于半周而小于全周。
丙类功率放大电路:它的特征是管子导通时间小于半个周期。
在甲类功率放大电路中,由于在信号全周期内管子均导通,故非线性失真较小,但输出功率和效率均低,因而在低频功率放大器中主要用乙类或甲乙类功率放大电路。
二、功率放大器的特点
1.输出功率要足够大
如输入信号是某一频率的正弦波,则输出功率表达为
o o o U I P =
式中o I 、o U 均为有效值。
如用幅值表示,2/m o I I =、2/m o U U =代入上式有
m
m o U I P 21
=
式中I m 、U m 均为负载R L 上的正弦信号的电流、电压的幅值。
2.效率要高
%
100⨯=E
o P P
η 3.非线性失真要小 三、提高输出功率的方法
1.提高电源电压
输出功率取决于三极管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
提高电源电压可增大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
但要注意。
max ce CEO U BU > max c cm I I > max c cm P P >
2.改善器件的散热条件
四、提高效率的方法
CQ
CC o I U P 41
= CQ
CC E I U P =
E o
P P =η=25%
1.改变功放管的工作状态
将静态工作点Q 下移,这时三极管只在半个信号周期内导通,另半个周期
处于截止状态,即导通角
180=θ,工作在乙类放大状态。
2.选择最佳负载
§2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一、双电源互补对称电路(OCL 电路) Output Capacitor Less —OCL 1.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电路如图所示,V 1为NPN 型三极管,V 2为PNP 型三极管。
为保证工作状态良好,要求该电路具有良好的对称性,即V 1、V 2管特性对称,并且正负电源对称。
当信号为0时,偏流为0,它们均工作在乙类放大状态。
由于该电路中两个管子导电特性互为补充,电路对称,因此该电路称为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2.指标计算 ⑴输出功率P o
L cem
cm cem cm cem o R U I U I U P 2
212
122=
== 当考虑饱和压降U ces 时,输出的最大电压幅值为:
ces CC cem U U U -=
一般情况下,U cem 总是小于电源电压U CC 值,故引入电源利用系数
CC cem
U U =ξ L CC
L cem o R U R U P 2222121ξ=
=
当忽略饱和压降U ces 时,即ξ=1,输出功率可接下式估算:
L CC
om R U P 221=
⑵电源供给功率P E
在乙类互补对称放大电路中,每个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电流的波形均为半个
周期的正弦波形,它的平均值为。
⎰⎰⎰===π
πωωπωπ0201011)
(sin 21)(211t td I t d i dt i T I cm c T c av cm cm I t I πωππ1][cos 210=
-=
L CC
CC L cem CC cm CC av E R U U R U U I U I P 2
1111πξππ=
===
L CC
E E R U P P 2
122πξ=
=
⑶效率η
ξππξξη42212
2
2===L
CC L
CC
E o R U R U P P
当ξ=1时,效率η最高,即
%
5.784max ≈=π
η
⑶集电极功率损耗P c
)
21
2(22ξξπ-=-=L CC o E c R U P P P
为求最大集电极功率损耗
)2
(2
ξπξ-=L CC c R U d dP
636
.02
≈=πξ
L CC
L CC L CC c R U R U R U P 22
22222max 2)244()212(πππξξπ=-=-=
om
om c P P P 4.04
2max ≈=π
每只管子的功耗为
om om c P P P 2.02
2max
1≈=π
由上可得出在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中选择功率管的原则:
om cm P P 2.0≥ CC ceo U BU 2≥ om cm I I ≥
⑷存在问题 ①交越失真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认为三极管的门限电压为0,且认为是线性关系。
实际中晶体管的输入特性门限电压不为0,且电压、电流关系也不是线性关系,在输入电压较低时,输入的基极电流很小,故输出电流也十分小。
因此输出电压在输入电压较低时,存在一小段死区,此段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不存在线性关系,产生了失真。
由于这种失真出现在过0处,故称为交越失真。
克服交越失真的措施就是避开死区电压区,使每一个晶体管处于微导通状态。
当输入信号一旦加入,晶体管立即进入线性放大区。
而当静态时,虽然每一个晶体管处于微导通状态,由于电路对称,两管静态电流相等,流过负载的电流为0,从而消除了交越失真。
图a
1
213R I U U Q C BE BE =+
图b
2
121D D BE BE U U U U +=+
图c
U BE 倍压电路
)
(212
12
212'3BE BE BB BE U U R R R U R R R U ++=+=
3
3)1(2
122121BE BE BE BE U R R
U R R R U U +=+=+
②复合管
一般大功率管的电流放大系数β比较小,而输出电流又要求比较大,就要求有大的推动电流。
前级提供是比较难的。
提高功放管的β值,一般采用复合管来解决此问题。
12V 输出电压,8Ω负载,输出电流为1.5A ,其幅值约为2.12A 。
若β为20,则要求推动电流为100mA 以上。
复合管就是将两个三极管串接起来当一个三极管用。
具体的接法为将第一管集电极或发射极接至第二管的基极。
并保证两管的(基极)电流能流通。
它的等效电流放大倍数近似为
2
11
2βββ≈=b C I I
①NPN +NPN →发射极1→基极2→NPN →21βββ≈ ②PNP +PNP →发射极1→基极2→PNP →21βββ≈
③NPN +PNP →集电极1→基极2→NPN →21βββ≈ ④PNP +NPN →集电极1→基极2→PNP →21βββ≈
可见:
①复合管的管型与第一管相同
②复合管的电流放大系数约为两管电流放大系数之乘积。
注意:第二个管的功率要比第一个管的功率大 对于用复管的另一个好处是,由于大功率的PNP 型和NPN 型很难做到对称,通过复合管,我们可以把第二个管子选为同类型的,通过复合管的接法实现互补。
准互补电路:第二管为同类型,第一个为互补。
二、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OTL 电路) 双电源互补对称电路需要两个正负独立电源,有时使用起来不方便。
可采用单电源互补对称电路,如图所示。
V 1、V 3和V 2、V 4组成准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两管的射极能过一个大电容C 2接到负载R L 上。
二极管V D1、V D2用来消除交越失真,向复合管提供一个偏置电压。
当静态时,调整电路使U A 电位为U CC /2,同C 2两端直流电压为U CC /2。
当加入交流信号正半周时,V 1、V 3
导通,电流通过电源U CC、V1和V3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电容C2、负载R L,故得正半周信号。
在负半周,V2、V4导通,电容C2上的电压代替电源向V4提供电流,由于C2容量很大,C2的放电时间常数远大于输入信号周期,故C2上电压可视为恒定不变。
当V2、V4导通时,电流通路为C2、V2和V4、地、负载电阻R L,故得负半周信号。
1.在负半周电容代替电源。
2.计算同双电源,U CC用1/2U CC
三、实际功率放大电路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