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

目录第一章概述 (1)第二章物理层 (6)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7)第四章网络层 (11)第五章传输层 (20)第六章应用层 (23)第一章概述1-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哪些服务?答: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连通性和共享。

1-8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1、按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分类:(1)、局域网:局域网是计算机硬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通信线路组成的网络,一般限定在较小的区域内,通常采用有线的方式连接起来。

(2)、城域网:城域网规模局限在一座城市的范围内,覆盖的范围从几十公里至数百公里,城域网基本上是局域网的延伸,通常使用与局域网相似的技术,但是在传输介质和布线结构方面牵涉范围比较广。

(3)、广域网:覆盖的地理范围非常广,又称远程网,在采用的技术、应用范围和协议标准方面有所不同。

(4)、个域网PAN,也常称为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其作用范围大约在10m 左右。

2、按传榆介质分类:(1)、有线网:采用同轴电缆、双绞线,甚至利用又线电视电视电缆来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又线网通过"载波"空间进行传输信息,需要用导线来实现。

(2)、无线网:用空气做传输介质,用电磁波作为载体来传播数据。

无线网包括:无线电话、语音广播网、无线电视网、微波通信网、卫星通信网。

3、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1)、星型网络:各站点通过点到点的链路与中心相连,特点是很容易在网络中增加新的站点,数据的安全性和优先级容易控制,易实现网络监控,但一旦中心节点有故障会引起整个网络瘫痪。

(2)、总线型网络:网络中所有的站点共享一条数据通道,总线型网络安装简单方便,需要铺设的电线最短,成本低,某个站点的故障一般不会影响整个网络,但介质的故障会导致网络瘫痪,总线网安全性低,监控比较困难,增加新站点也不如星型网络容易。

(3)、树型网络:是上述两种网的综合。

(4)、环型网络:环型网容易安装和监控,但容量有限,网络建成后,增加新的站点较困难。

(5)、网状型网络:网状型网络是以上述各种拓扑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应用。

4、按通信方式分类:(1)、点对点传输网络:数据以点到点的方式在计算机或通信设备中传输,在一对机器之间通过多条路径连接而成,大的网络大多采用这种方式。

(2)、广播式传输网络:数据在共用通信介质线路中传输,由网络上的所有机器共享一条通信信道,适用于地理范围小的小网或保密要求不高的网络。

5、按网络使用的目的分类:(1)、共享资源网:使用者可共享网络中的各种资源。

(2)、数据处理网:用于处理数据的网络。

(3)、数据传输网:用来收集、交换、传输数据的网络。

6、按服务方式分类:(1)、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C/S计算的模式的结构是分散、多层次和具有图形用户接口的PC机作为客户机,不同的操作系统或不同的网络操作系统对应不同的语言和开发工具,其工作特点是文件从服务器被下载到工作站上,然后在工作站上进行处理,而基于主机的大型机工作特点是所有处理都发生在主机上。

(2)、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主要特点是它与软硬件平台的无关性,把应用逻辑和业务处理规则放在服务器一侧。

(3)、对等网或称为对等式的网络:对等网可以不要求具备文件服务器,特别是应用在一组面向用户的PC机,每台客户机都可以与其他每台客户机实现"平等"对话操作,共享彼此的信息资源和硬件资源,组网的计算机一般类型相同,甚至操作系统也相同,这种网络方式灵活方便,但是较难实现集中管理与控制,安全性也低。

7、按企业和公司管理分类:(1)、内部网:一般指企业内部网,自成一体形成一个独立的网络。

(2)、内联网:一般指经改造的或新建的企业内部网,采用通用的TCP/IP作为通信协议,一般具备自己的WWW服务器和安全防护系统,为企业内部服务,不和因特网直接进行连接。

(3)、外联网:采用因特网技术,有自己的WWW服务器,但不一定与因特网直接进行连接的网络,同时必须建立防火墙把内联网与因特网隔离开,以确保企业内部信息的安全。

(4)、因特网:因特网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国际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结合多媒体的"声、图、文"表现能力,不仅能处理一般数据和文本,而且也能处理语音、声响、静止图象、电视图象、动画和三维图形等。

8、按使用者来分类:(1)公用网,这是指电信公司(国有或私有)出资建造的大型网络。

“公用”的意思就是所有按电信公司的规定交纳费用的人都可以使用这种网络。

因此公用网也可称为公众网。

(2)专用网,这是某个部门为满足本单位特殊的需要而建造的网络。

这种网络不向本单位以外的人提供服务。

例如,军队、铁路、电力、银行等系统均有本系统的专用网。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他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答: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

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即Client/Server方式,对等方式(P2P 方式)即 Peer-to-Peer方式网络核心部分是因特网中最复杂的部分。

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1-13 客户服务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答:客户服务器方式是一点对多点的,对等通信方式是点对点的。

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打算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

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

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

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对等连接也需要知道对方的服务器地址。

1-14 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标?答:1.速率:指的是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它也称为数据率或比特率。

2.带宽: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3.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4.时延:指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

时延包括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除时延等。

5.时延带宽积:是传播时延和带宽的乘积。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6.往返时间RTT: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有时往返时间还包括网络各中间结点的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以及转发数据时的发送时延。

7.利用率:分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两种。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

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的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1-17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3×108 。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it/s,传播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it/s,传输距离和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同上。

答:(1)发送延迟=107bit/(100kb/s)=100s传播延迟=106m/(2×108m/s)=5×10-3s=5ms发送时延远大于传播时延。

(2)发送延迟=103bit/(1Gb/s)=10-6s=1us传播延迟=106m/(2×108m/s)=5×10-3s=5ms发送时延远小于传播时延。

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

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又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1-22 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各有什么含义?答:网络协议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应答;(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第二章物理层2-01 物理层要解决什么问题?物理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物理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①.物理层要尽可能屏蔽掉物理设备、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不同,使上面的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的存在,而专注于完成本曾的协议与服务。

②.给其服务用户(数据链路层)在一条物理的传输媒体上传送和接收比特流(一般为串行按顺序传输的比特流)的能力。

为此,物理层应解决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问题。

③.在两个相邻系统之间唯一地标识数据电路。

(2)物理层的主要特点:①.由于在OSI之前,许多物理规程或协议已经制定出来了,而且在数据通信领域中,这些物理规程已被许多商品化的设备锁采用。

加之,物理层协议涉及的范围广泛,所以至今没有按OSI的抽象模型制定一套心的物理层协议,而是沿用已存在的物理规程,将物理层确定为描述与传输媒体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特性。

②.由于物理连接的方式很多,传输媒体的种类也很多,因此,具体的物理协议相当复杂。

2-05物理层的接口有哪几个特性?各包含什么内容?答:(1)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的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2)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3)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意。

(4)规程特性:说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3­01 数据链路(即逻辑链路)与链路(即物理链路)有何区别?“电路接通了”与“数据链路接通了”的区别何在?答:(1)数据链路与链路的区别在于数据链路除链路外,还必须有一些必要的规程来控制数据的传输。

因此,数据链路比链路多了实现通信规程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

(2)“电路接通了”表示链路两端的结点交换机已经开机,物理连接已经能够传送比特流了。

但是,数据传输并不可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