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于永正老师的文章读过很多,现场课也听过几次。
他课堂上的幽默风趣与循循善诱,展现了其高超的教学艺术;他生活中的平实谦和与彬彬有礼,彰显了其超凡的人生境界。
他是很多老师心中的偶像!于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从1984年开始,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做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育》等多部著作。
这本《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今年上半年购得的,却一直没有来得及细看。
两周前整理东西时,再次看到,捧在手里便难以割舍。
几天来,从家里拿到学校,再从学校拿到家里,只要有点空闲,便认真读上几页。
虽然于老师的语言平实、朴素,很少有难懂的句子,但有几篇文章我还是读了多遍。
于永正老师倡导“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但我们都知道所谓“大道至简”,只有真正掌握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才能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境界。
于老师的书风格亦是如此,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所说的道理却切中要害,引人深思。
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向晚辈逐条叙说,希望能给后者以真切的帮助。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全书22万字,全书分四辑:第一辑: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第三辑: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第四辑: 关于作文教学读这本书,给人的启示是全方位的。
有思想层面的,也有方法技巧层面的。
内容也涵盖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
同时还有一些做人、做事,乃至写作等方面的经验分享。
因为内容较多,下面以条目的方式予以呈现。
读与写是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
读与写的过程,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
在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实践有了智慧,有了理性,使自己的路走得越来越正了,越来越直了。
坚持阅读与写作几乎是所有名师的共同经验,只不过因人又自有侧重罢了。
几年前到苏州参加国培,听张学青老师讲:“我的特级都是是读出来的,管建刚老师的特级教师是写出来的。
”要想成为有影响力的老师,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有新鲜的内容融入,就必须坚持读写。
文章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我常常想,为什么叶圣陶、陶行知的书好读?为什么连外国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雷夫·艾斯奎斯写的书也好读,不像读有些理论家的书那样晦涩、费解?他们的书不但好懂,而且让我们感同身受。
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教育家,而不是空头理论家。
教育家的书都是做出来的。
“做”出来的文章是鲜活的,可感的,有生命张力的,因而更具有可读性。
教育家的书都是做出来的。
这是于老师对一些空头理论家的反驳,也是对一线老师的忠告。
“书是做出来的”,首先强调的是“做”。
对于一线老师来说,“做”不是问题,每天从早上到校,到晚上离校。
老师们都在从事着各种教育教学工作。
可以依然会有许多老师会感到茫然——写什么?好像没有什么可写的。
要想做的同时,有的写,一方面要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收集材料,另一方面,要时刻以研究的眼光看待工作,力求有创造性地工作,“穿旧鞋,走老路”必然会觉得无话可写。
在这本书里,我就看到了于老师许多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这些案例有的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可是于老师讲起来依然那样动人。
近30年了,没有人有那么好的记性,我想于老师也是如此。
但是,于老师30年后依然能把它们写入自己的书中,我想正是因为当年他及时的记录与反思。
时光易逝,但是由笔记录下的时光却可以长存。
我不断告诫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
一想到孩提时的我,我对学生就会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
我会对学生交出这样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写着两个大字:微笑;下面书写着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
“名片”的反面写着两个大字:负责;下面也书写了三个关键词:严格、顶真、耐心。
“微笑”与“负责”两个词语彰显了于老师的学生观。
因为孩子是“成长中的人”,要对他们多一些尊重、理解、宽容;因为孩子是“需要帮助成长的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顶真、耐心。
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
第一,写的东西,对读者有好处,要传递“正能量”。
第二,要考虑别人能否读懂,尽量不要给读者带来麻烦。
第三,要摆正自己和读者的关系,我们和读者是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不能有居高临下、教训别人的意思。
写文章就是倾述与表达。
当有了明确的读者意识时,就明确了“写给谁听”的问题,写起来会更顺畅。
至于平等对话、平等交流,那就不只是行文的问题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境界问题。
张志公先生说:“语言的运用要从今不从古,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
”启功先生写过这样一副对联: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
我深以为是,而且努力践行着。
读于老师的书和文章,对上面的两句话有了更深切的体验。
同时,也指导着自己以后的写作实践。
语言平实易懂,思想深刻有益,这样的文章才真正地对人有益。
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
教学时,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
其实,不只是语文教学,所有的教学不都应当如此吗?不过,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教学确实在关注人、塑造人上担负着更重要的使命。
语文和语文教师给我留下了什么?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
留下了较好的语感,使我能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
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爱因斯坦说:“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
”于老师对语文教学的反思也从这里开始。
明白了语文和语文老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的教学才能把握住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我们的教学也才会更有效率。
因此于老师接下来说: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识字量)和2500(会写)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
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
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有了较好的语感。
第二,十分重视写字。
学生写不好字,我觉得是块心病。
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
学生也特别喜欢写作文。
要善待学生。
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
语文教学要把兴趣留住。
兴趣和习惯是连在一起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
”的说法,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适用。
对于孩子来说,更恰当的说法是“成功是成功之母。
”是成功给了孩子动力,是成功激发并维系着孩子持续不断的学习兴趣。
对于孩子来说,成功来自哪里?很大一部分来自老师,来自老师的激励。
所以,夸奖孩子、激励孩子,这是老师应有的善举。
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读书。
”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
如果老师不给学生留出课余的时间,把时间都用来做题,学生还哪里有时间阅读、写作?多年前,叶圣陶老先生就提出了面对孩子“六个解放”的思想:一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时至今日,它依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小学语文姓“语”,还姓“小”。
说语文姓“语”,是对语文学科的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不要把阅读课上成阅读理解课。
语文教学既要“得意”,也要“得文(得言)”。
说小语姓“小”,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定位。
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意识和落实意识。
张庆先生说:“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
其中最重要的是写字、读书、作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毕业生,能把字写好,书读好,文章写通,并养成了读写的习惯,就可以向家长、中学老师、社会作交代了。
小学阶段是“涵养”阶段。
就像幼苗,它需要吸收阳光、水分和养料。
幼苗是处于发育、成长阶段,离开花结果还有很长的距离。
小学生也是如此。
在小学阶段,要特别重视吸纳、积累。
幼时的“厚积”恐怕是最要紧的。
于老师对“小语”二字的解读,可谓把握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他还说:教孩子学语文,要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
他反对当前一些人对小学语文教学怪异的解读。
警醒我们,不要轻易用“思辨”、“智慧”、“诗化”等一类玄妙、空洞的字眼来描述小学语文教育。
有人用“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来概括教学的三个境界,很有意思,很实际。
我们不能满足于“教过了、教对了”。
“教会了”,才是我们的目的。
字要会写,书要会读,精彩诗文要会背,词语要会运用,作文要会写。
“会运用”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刚上班的青年教师往往满足于“教过了”,我就经常碰到一些青年教师看到期末试卷后如释重负,嘴里不时说“这个内容昨天刚讲过,那个内容今天早上才说过”,可是试卷评完,却有许多学生做错的。
“教对了”不仅是说所讲的知识无错误,更强调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教了最需要教,也最值得教的内容,如不只是侧重于内容的理解,也注重了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教会了”才是最终目标,其实这三个字的重点在后面“会了”二字,“教是为了不用教”,“会”才是根本目标所在。
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
“课外书”是最重要的课外教学资源。
靠读书长大的孩子,生命有根!有“根”的孩子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更不怕考试。
前两天,翻看了韩兴娥老师的《让学生走上阅读的快车道》,对此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守住小学语文教学的“常”。
“常”是什么?“常”是不变的东西,是规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哪些是不变的?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是不变的。
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