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
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

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种类可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类。

农耕类大体有铲、耒、锄等;收割类包括刀、镰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

此外,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

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贮物和烧煮食物。

此后,各个时期农具的发展大致如下。

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农具有所改进,但所用材料还是以木、石、骨等为主。

当时已有青铜生产,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礼器。

到西周末年,用青铜制作的仅有一些中耕农具和收割农具等。

此外还有一种用于碎土和砸实田埂的装有长木柄的木质榔头。

在农业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

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虽增加不多,效率也还不高,但为后来铁制农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

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质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当时使用呈V字形的铁犁头,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铁锸可增加翻土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

此外,这一时期推广的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为后世所长期沿用。

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农具的发展无论在动力的利用、机具的改进、种类的增加、使用的范围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

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农具只有30多种;而元代《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所载农具达105种之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具,且附以精致插图。

这时还出现了绳套和挂钩。

绳套是把“一条杠”分解为两条绳索,可使牛耕的牵引力加大;挂钩是将动力机和工作机分开。

这样,利用绳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缩短,回转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于水田、平地,且可用于丘陵山区。

这时期还出现了犁床或犁辕上附有改进犁,可以清除芦苇杂草,便于垦耕。

在水田
生产中,则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农具耘荡的应用。

砘是一种土壤镇压器,它与耧车结合可以在播种后压实土壤。

宋代秧马的发明,则可减轻稻田生产中拔秧的劳动强度。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高效率的联合作业农具如播种和施肥相结合的下粪耧种,由麦笼、麦钐、麦绰3部分组合的收割作业农具,一日可中耕20亩的耧锄,以及一机多用的水轮三事等。

农业动力上除使用人、畜力外,还较多地使用风力、水力来进行灌溉、排水和农产品加工。

在金代出现的S型挂钩,中原地区已普遍应用。

它是改进了农具的动力和工作机的连接装置,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进了农业各工序上的农具如犁、耧、耙、砘、耘锄等以及畜力、水力、风力等动力机构与工作机的联系,提高了效率。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的农具较之元代无多大变化,发展比较缓慢,但某些农具仍有改进。

如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是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可“坐而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

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露锄,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

反映了的农业精耕细作程度愈来愈高。

此外,同时,由于钢铁冶铸技术的发展,在农具部件的创造改进方面也有较大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