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

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 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 的内容。 由于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 导因素的,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会因主体及其 需要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不是一种自然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 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的关系[5]。 关于价值的主体 性,马克思就曾指出过,人是一切价值形成的前提, 是价值世界的主创者,离开人类,价值也就失去创 造它的主体了。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以其独 特的能动性、创造性的生活实践活动存在着,人正 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不断的进行着价值创造,因 此,离开人,离开人类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便没有 价值。 因此,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 趋近人。 三、价值具有多维性 对于每个主体来说, 具有的价值关系是多样 的。 由于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 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 面的,因而同一客体相对于同一主体所具有的价值 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作为主体的人来说需要也是多 方面的,如物质需要、道德需要、审美需要、价值需 要等等,为了满足人的这些需要客体会满足主体的 不同需要,因而,客体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能够构 成多维的价值关系。 例如,一块钻石相对于主体的 不同需要来说,可以构成多维的价值关系,如审美 的、经济的、科研的、使用的等[6]。 另外价值的多维性 还要求人们在创造或实现价值时,必须对某一价值 物的价值作全面的考察,以决定取舍。 四、价值具有相对性 价值的相对性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物对 人的价值的相对性。 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
摘 要: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相对性和 社会历史性。
关键词:价值;客观性;主体性;多维性;相对性;社会历史性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027-02
马克思说:“‘价值’ 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 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 ”“人 在把成为满足他们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进行 估价,赋予它们价值或使它们有‘价值’属性”,表明 了价值是主体对其所需客体的一种肯定关系[1]。 因 此,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 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 需要被客体满足的关系。一种事物或现象由于其具 有的一定属性或性能, 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对于主体具有积极的肯定 的意义,就被主体认为是有用的、有意义的,即有价 值的。 在现实中,不论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还是 精神生活,都存在着主体和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丰 富表现形式,而哲学上价值概念扬弃了上述各种价 值关系中纷繁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概括了其中 共同的、普遍的、本质的内容[2]。
最后,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客观 的。 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互作用的过 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后,就会对主体的 需要构成意义关系。 也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 关系表现为一种客观事实。 例如,某种食物被食用 后,对人的生存和生长是否有积极意义;人们身处
- 27 -
的自然环境,是否能使人身心健康和愉悦等,所有 这些,都是客体在与主体相互作用中构成的意义关 系,都是客观存在的价值现象。
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客体对人的需要 以及需要满足的程度并不是人可以随心所欲决定 的,而总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所制约,并随其 发展而发展的。 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面对客体的不同规定性、可能性,主体选择哪方面 需要,这是由人的社会历史活动具体地、历史地决 定的,特别是由人类实践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社会 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由于价值是人类在社会的实践 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因此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价值形 成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人 们的需要也随之改变了, 一些原来旧的需要满足
第 33 卷 第 4 期 2012 年 4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4 Apr. 2012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
梁齐伟 1, 陈 彬 2
(1.同济大学 浙江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0;2.山东省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103)
了、消失了,新的需要又产生了。 因此,我们在谈论 人的需要时,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 实践背景,只有用物质生产发展才能对人的需要作 出正确的解释[3]。
其次,满足人需要的对象是客观的,不是由人 的主观愿望决定的。 价值必须有其产生的客观基 础,这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所固有的属性。 价 值的产生如果离开客体, 那就不会产生价值了,因 为客体是形成价值的前提,客体及其属性、规律是 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客体作为人活动的对象,是表 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不可或缺的对象。 作为价值 的客体包括 3 个密切联系的部分:自然界、社会和 人[4]。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为 了生存发展的需要, 才利用并且能动地改造自然 界,因而自然界同人有了价值关系,自然界对人类 有存在的价值。 人们在改造自然界满足自身生存发 展需要的同时,必定会结成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 关系,这其中又蕴含了各种各样的价值关系。 当个 体与他人、社会发生某种联系时,从他人和社会角 度来说,个体人也成了客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 以看出,要想了解价值的客观性,还必须要了解价 值的客体的客观性。
某种事物的属性、结构、本质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 的,即对客体实际价值的认识把握,也是有限的和 相对的。 因而,他们对价值客体的选择和利用不可 能是无条件的, 这就使物对人的价值表现出相对 性。
五、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价值的历史发展表现于物和人两个方面。 从价 值的客体满足人需要来说,价值的发展表现为物的 有用性不断丰富和提高,价值对象的数量和种类不 断扩大和增多, 这是在实践基础上由片面到全面、 由简单到复杂不断上升的过程。 从价值的主体即实 际发现和利用客观事物有用性的人来说,价值的发 展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完善和自我价值不断 实现的过程。 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 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 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 性的特点。 例如:木材、煤炭、石油、核能、太阳能、潮 汐发电等能源形态,对于人类的价值就是历史地发 展着和变化着的。 因此,我们必须用社会的和历史 的眼光考察价值现象[7]。 通过分析价值的五种特性,人们能够更清晰更 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为其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 姚 守 中 , 陈 刚 . 试 论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价 值 观 [J]. 思 想 教育研究,1994,(1):18. 〔2〕 〔5〕 〔6〕 〔7〕 马 克 思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M]. 北 京 : 高 等 教育出版社,2007.79,80. 〔3〕 孙 伟 平 . 论 价 值 的 主 体 性 与 客 观 性 [J]. 湘 潭 师 范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2. 〔4〕 王 卫 华 . 马 克 思 哲 学 价 值 论 及 其 当 代 意 义 [D]. 硕 士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0,(6):1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