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地球与地图

1 地球与地图

1地球与地图一、选择题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回答1~3题。

1.若某人从M点出发,依次向正东、正南、正西和正北方向分别前进200千米,则其最终位置()。

A.回到M点B.在M点正东方C.在M点正西方D.在M点东南方2.若一架飞机从M点起飞,沿最短的航线到达N点,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A.一直向东B.先东北再东南C.一直向西D.先东南再东北3.若某人从M点沿60°纬线向东到N点,在这一过程中,该人经历的地理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从欧洲进入亚洲B.可能经历极夜现象C.行走的实际距离约为3 330千米D.在N点享受温和多雨的气候解析本组题综合考查对经纬网的判读和应用。

第1题,不同纬线上间隔经度相等的纬线长度不同,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不同经线上间隔纬度只要相等,则长度相等。

某人从M点出发,在向正东前进200千米时跨越的经度数要大于后来其向西前进200千米所跨越的经度数。

第2题,M、N同在北半球,其最短距离应是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段,向高纬方向凸出。

第3题,M(30°E,60°N)和N(60°E,60°N)均位于俄罗斯境内,N点正好在乌拉尔山以东,乌拉尔山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

这里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不可能出现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60°N位于北极圈以南,不可能发生极夜现象。

沿60°N纬线上经度相差30°的实际距离约为赤道上同样经度差的一半,即为30°×111千米2≈1 650千米。

答案 1.B 2.B 3.A过去的一年,地球似乎得了重症感冒,喷嚏不止,火山接二连三地喷发。

下图为2010年3月~2011年3月世界主要火山喷发地理位置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火山喷发地丙、丁位于()。

A.太平洋东岸B.亚洲东部和东南部C.欧洲西部D.地中海沿岸5.图中()。

A.甲地火山喷发致使欧洲多国机场被迫关闭B.乙地火山喷发对其西北部地区的危害较大C.丙地是传统稻米产区D.丁地处在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区解析第4题,横坐标为经度,纵坐标为纬度,从经纬网的位置来判断丙、丁位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第5题,从地理坐标来判断,甲位于南美,从大气环流的状况来看,火山灰不会影响到欧洲;乙地火山喷发受西风带的影响,影响东北部地区;丙地位于东南亚地区,为传统稻米产区;丁地处于北太平洋中。

答案 4.B 5.C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07秒“神舟八号”在酒泉成功发射。

甲图是“神舟八号”绕地球运行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飞船绕地球运行周期接近90分钟,甲图所示时刻地球上180°经线刚好正对着飞船轨道上的远地点。

飞船绕地球一周后,正对近地点的经线约是()。

A.157.5°W B.22.5°WC.22.5°E D.157.5°E7.乙图为“神舟八号”轨道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

则飞船连续两次在赤道上的投影间距大约为()。

A.2 200千米B.2 500千米C.2 800千米D.3 000千米解析第6题,180°经线刚好正对着飞船轨道上的远地点,则0°经线正对近地点,飞船飞行一周,地球自西向东转了22.5°,所以正对近地点的应是0°经线以西22.5°的经线,即22.5°W。

第7题,飞船飞行周期约90分钟,所以飞船连续两次在赤道上的投影间的经度差约为22.5°,赤道上经度每相差1°,距离相差111千米,计算后即可得知约为2 500千米。

答案 6.B7.B结合甲、乙两幅图,回答8~9题。

8.两幅图相比较()。

A.甲图比例尺大于乙图B.甲图的比例尺小于乙图C.两图比例尺相同D.两图所示地区范围相同9.下列有关图中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位于③地的东北方向B.①②地之间距离比①④地之间距离长C.四地均位于我国季风区D.乙图描述的地理事物更详细解析第8题,根据甲、乙两图所跨经纬度范围知甲图比例尺大于乙图。

第9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①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②④地经度近似,②地纬度高,①地位于②、④地的西南方向,故①②地之间距离长;只有④地位于季风区内;乙图比例尺小,描述的地理事物简略。

答案8.A9.B下图是某地附近两区域等值线分布图(比例尺相同),读图回答10~12题。

10.乙图中A点海拔范围(H)和B地温度范围(T)是()。

A.1 200米<H<1 500米 3 ℃<T<4.8 ℃B.1 000米<H<1 300米 3 ℃<T<4.8 ℃C.1 500米<H<1 800米 6 ℃<T<7.8 ℃D.1 200米<H<1 500米 6 ℃<T<7.8 ℃11.按照甲图中的大坝设计(大坝的图上距离约为0.5厘米),则坝长和最大坝高(从坝顶到坝底)分别约为()。

A.50米200米B.500米150米C.500米100米D.50米100米12.关于图甲、图乙说法正确的是()。

A.A、B、C、D四处的水都汇入图中水域B.E、F、G的海拔在750米以上,800米以下C.在E点可以观察到车站ND.铁路沿线要注意预防滑坡和泥石流解析第10题,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可知,A外围的等高线数值应为1 200米,即A点海拔范围1 200米<H<1 500米。

B外围的1 500米等高线相当于4.8 ℃等温线,故B地的温度范围3 ℃<T<4.8 ℃。

第11题,该大坝的图上距离约为0.5厘米,而该图的比例尺为1∶100 000,故该大坝的实际坝长约为500米。

由图可知,该大坝两端分别交与550米等高线,即大坝坝顶高550米,而该大坝的坝底不低于450米,即该大坝的最大坝高约为100米。

第12题,乙图中的水域位于两个山峰之间的鞍部,A、B、D处的水会汇入,但C地和该水域之间存在一山脊,故C处的水不可能汇入该水域。

F位于650米等高线上,E海拔略小于650米、G海拔略大于650米。

E点和车站N之间有一山脊,会遮挡视线,故站在E点看不到车站N。

图中铁路经过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的地区,该地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答案10.A11.C12.D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

某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

读图,完成13~15题。

13.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

A.80 cm B.110 mC.170 m D.220 m14.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

A.道路①为直线B.道路②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C.道路③最长D.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道路重合15.若使用大型运输车从乙地运送重型机械设备至甲地,最适合行车的是()。

A.道路③B.道路①C.道路①和②D.道路②和③解析第13题,读图可知,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线一个端点的海拔约为260 m,另一个端点的海拔为150 m,即甲、乙两地点间的高差大致为110 m。

第14题,图中的道路①所跨的水平距离最长,道路坡度最小,说明该道路大体沿等高线分布,不可能最直;道路③经过了海拔380 m左右的地方,为甲、乙两地点之间的最高点;道路①和②有一段的海拔相同、坡度相同,它们的这一路段可能重合。

第15题,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道路①虽然路程最长,但其坡度最缓,适合大型运输车行车。

答案13.B14.D15.B二、综合题16.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点的地理坐标是,所属的半球是,B点与A点的距离为,所属的纬度地带是。

(2)图中C点的地理坐标是,所属的半球是。

C点和D 点之间的距离为。

(3)图中F点的地理坐标是,所属的半球是,所属的纬度地带为,F点在E点的方向。

(4)图中A点在C点的方向,E点在C点的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判读。

本题为中学常见的三幅图:圆柱投影图、侧视图、俯视图,判读时要注意区分经线(纬线)、纬线(纬度),再根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方向等的判读方法进行判读即可。

答案(1)15°S,15°W 南半球、东半球1110千米低纬度(2)60°S,1 70°E 南半球、西半球275千米(或277.5千米)(3)70°N,180°北半球、西半球高纬度西北(4)东北东北17.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夏令营在图示区域进行了野外天文、地质、植被、聚落等综合考察活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把夜晚宿营地点选在图中A处,请根据图中信息简述理由。

(2)某同学建议在图中C处建一火情瞭望台,你认为此建议可采纳吗?________,若用现代化的手段动态监测森林火灾,最好采用________技术。

(3)若考察小组在D处突遇泥石流,①②③④四条逃生线路中最佳的是________。

某同学因私自外出,在B处迷了路,请你给他指出独自走出困境的最佳路线。

(4)简要分析图中E城镇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

解析A处位于鞍部,地势平坦开阔,适于宿营;监测森林火灾可利用遥感技术,瞭望台应建在海拔高的地方;遇到泥石流逃生时,应沿着与泥石流垂直的方向往高处跑;B处为一溪流可沿溪流向下游走,以摆脱困境;E位于河流交汇处,河流提供水源和便利的水运,同时该地地形平坦利于城市的发展。

答案(1)位于鞍部,地形相对平坦开阔。

(2)不可采纳遥感(3)②顺河谷的溪水流向走。

(4)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