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之特殊句式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 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 +所+动词”。例如: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 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 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 《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 宴》)
D,中心词+而+定语+者式结构 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天下之大, 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译: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人,……
E,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 例:铸以为金人十二。 译: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介词结构后置: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 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 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 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 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 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 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 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 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 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 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 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 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 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 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 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 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
(5)用 “即”“乃”“则”“皆”“本”“诚 ”“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 判断 : ① “臣本布衣。” “此诚危急存亡 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 《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 蔺相如列传》)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 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
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 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 例如: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 治通鉴》)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 传· 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
前。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还原:句不知读之,不解惑之。 ⑵夫晋,何厌之有? 还原:夫晋,何有厌之? 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还原:唯图利是,唯举才是。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 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 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 +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应注意的是,文 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 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 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 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 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 (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 《捕蛇者说》) (2)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 宗元《愚溪诗自序》)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3)用“者”表判断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 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 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 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识。(白居易《琵琶行》)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 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 “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 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六、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 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 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 定俗成,经久不变。这些固定用法大致 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 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2)表示反问: A、何……哉(也)?(怎么能……呢?) 例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何可胜道也哉? B、何……为?(……干什么呢?) 例如:何辞为?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C、何……之有?(有什么……呢?) 例如:宋何罪之有? D、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E、岂(其)……哉(乎,耶)? (哪里……呢?……哪里呢?) 例如:岂若吾相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未报秦施而代其师,岂为死君乎?
B,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例: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 (《廉》) 译: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例:马之千里者(《廉》) 译:能日行千里的马
C,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 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例: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译:佩带着长长的长剑,戴着高高的帽 子
2、谓语的省略. 例如: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 者而改之。 (《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 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邹 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 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
(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 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
“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 胜于蓝。”《劝学》 ·· ·为标志。 ·以··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⑺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
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使负栋之柱,于南亩之农夫多。 ⑵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事急矣,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于蓝而青。 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⑸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吾前,其闻生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⑹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古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人观,往往有得
(7)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 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 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 秋 察今》)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 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 主语,而有些 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 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 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 来。
五、疑问句: 文言文中借疑问代词或否定词能发出疑问的句子 叫疑问句。
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盍曷、胡、安、 孰、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
【例句】 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⑵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吾君在前,叱者何 也? ⑶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⑷楚王叱曰“胡不下?” ⑸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⑹且焉置土石? 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⑻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⑼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⑽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⑾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⑿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⒀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 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分句的省略 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 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 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亦可至远),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 阿》 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的 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⑴而君幸于赵王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 余 ⑶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 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 “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 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 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 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还原:古之人不欺余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还原:自书典所记,未有之也。 ⑶忌不自信。 还原:忌不信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