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说课稿青川县关庄镇中心小学校周丁蓉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再见了,亲人》。
围绕这一主题,我将说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课文。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旨在促使孩子们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
(二) 教学目标1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2 领悟文章的表达效果。
3 培养学生“会生活”“会学习”“会做人”的能力。
(三) 教学重、难点1 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
2 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二、说学法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全面提高各项能力。
”据此本课拟以实践感悟和交流讨论等方法来完成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比山高比海深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
三、教学手段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提醒我们:“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好。
”为此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删减和补充,立足教材,活化教材而又超越教材,尽量用一些情境性的、现实性的、形象化的、生活化的例子呈现教学内容,启发学生主动而不“自觉”的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借媒体,让学生“情”动。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课件演示为主要手段,以灵活多样的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增强直观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便于相关内容的切换、转入和穿插。
2、重实践,引学生“手”动。
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学生对所处的生活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
3、融生活,诱学生“心”动。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有意思地运用生活等问题,引他们认真去思考,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建议,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四、教学程序针对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来和我的学生一起交流:情境一:忆亲人创设情境,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理解和认识“亲人”1.课前板书:亲人2.出示课件“大树”,让学生理解“亲人”3.出示课件“难忘的记忆”(有关地震期间感人的镜头)4.结合现实生活,认识“亲人”5.播放电影《英雄儿女》片段,进一步认识“亲人”情境二:讲亲人快速默读课文,有理有据讲亲人1.讲述你印象最深的亲人以及他们所付出的代价。
2.概括讲亲人情境三、送亲人精选文中句、段送亲人(播放音乐《送别》)1.重点指导情感朗读2.分角色感情朗读3.质疑:同学们,此刻难道你不想说点什么吗?总结:生活中“伟大”的爱,“平凡”的爱,都体现了“亲人”的价值,亲爱的同学们请珍惜来之不易的“亲情”,“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完成,学生用词能表达亲人情感即可)亲(学生)无私·····深情厚谊······(师)伟大平凡人温馨寄语:让我们爱朝夕相处的骨肉至亲,是他们给我们生命中最初的阳光;让我们爱情同手足的老师同学,是他们将我们平凡的生活泛起欢乐的波浪;让我们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不管是否相识,以心感动心,以火点燃火,当亲人的含义普遍超越了家庭,世界将无比温馨,无比辉煌。
《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青川县关庄镇中心小学校周丁蓉教学目标1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 、领悟文章的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会生活”“会学习”“会做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
2 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境一:忆亲人创设情境,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理解和认识“亲人”1.课前板书:亲人2.出示课件“大树”,让学生理解“亲人”。
3.出示课件“难忘的记忆”。
(有关地震期间感人的镜头)4.结合现实生活,认识“亲人”。
过渡:有血缘关系称“亲人”;同一皮肤,有着共同的爱,也称“亲人”;有一种爱超越国度,有一种精神,叫国际主义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中处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回忆那千千万万个感人故事中的一个镜头。
5.播放电影《英雄儿女》片段,进一步认识“亲人”。
小结: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出兵130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有: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过渡:他们为朝鲜人民奋战8年,同学们可以算一算,老师从三年级开始教你们,到现在不到3年,写作中同学们却常常把老师称“妈妈”。
长达8年之久,他们用鲜血凝成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
1958年10月25日分别之时,他们握着手说“再见了,亲人”;上了火车,他们握着手说“再见了,亲人”;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仍然说“再见了,亲人”。
不同民族却说“亲人”,这可要同学们讲讲“亲人”。
情境二:讲亲人快速默读课文,有理有据讲亲人3.讲述你印象最深的亲人以及他们所付出的代价。
(学生自由说,并感情朗读)a.大娘:·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
(慈母般的爱)·冒着炮火,不顾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
(深情厚谊)·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她家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b.小金花:·妈妈为了救出老王,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小金花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他没有哭,可是送志愿军却落泪了。
(对志愿军崇高的爱)c.大嫂:·为了让志愿军吃到蔬菜,跑到前沿阵地去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成了残疾。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4.概括讲亲人。
·为了志愿军,大娘:·为了志愿军,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大嫂:过渡:难道就只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用鲜血凝成了深情厚谊吗?(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过渡:文章选自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中只是点滴的事情,8年中的感人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现在让我们来送亲人吧!情境三、送亲人精选文中句、段送亲人(播放音乐《送别》)4.重点指导情感朗读。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以祈求、恳求、命令的语气请大娘回去,体现依依的惜别之情)过渡:依依的惜别,深深的眷恋。
在分别之时,他们握着手说“再见了,亲人”;上了火车,他们握着手说“再见了,亲人”;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仍然说“再见了,亲人”。
同学们,请与“亲人”最后道别吧!5.分角色感情朗读。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让他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6.质疑:“亲情”超越家庭,超越国度。
同学们,难道不想说点什么吗?(学生交流并板书)总结:生活中“伟大”的爱,“平凡”的爱,都体现了“亲人”的价值,亲爱的同学们请珍惜来之不易的“亲情”,“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完成,学生用词能表达亲人情感即可)亲(学生)无私·····深情厚谊····(师)伟大平凡人温馨寄予:让我们爱朝夕相处的骨肉至亲,是他们给我们生命中最初的阳光;让我们爱情同手足的老师同学,是他们将我们平凡的生活泛起欢乐的波浪;让我们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不管是否相识,以心感动心,以火点燃火,当亲人的含义普遍超越了家庭,世界将无比温馨,无比辉煌。
第二课时一、朗读欣赏《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
二、感情朗读课文,交流文章写作特点。
(前3段都是以祈使句开头,反问句结尾,以回忆形式叙事抒情)三、大胆想象,采用文章的表达方式,以朝鲜人民的口气描写送别场面。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题记:下周就要公开课了,为了自己,更为了孩子们。
我在网上查看了很多的资料,但是,这么多的教学构想摆在了一起,我又眼花缭乱,到底怎样教!星期天,我呆在电脑前,打算备课,其实反反复复中思路早已了然于心,一直下不了决心,或许就是心中一直认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迫近眉睫之际,在“滴答、滴答”的键盘声中,开始我的一槌定音。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的是“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
为了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我采用了“情感教学”。
把整篇文章分为三大板块:“忆亲人”“讲亲人”“送亲人”。
首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理解和认识“亲人”(相关资料:1、有关地震期间感人的画面;2、《英雄儿女》片段;3音乐《送别》)然后,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
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与孩子们共同完成板书。
最后,通过温馨寄予教育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把爱延续!教学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
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