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1、调整奥赛和科技 类竞赛加分项目; 2、调整体育特长生 加分项目
两项规范:
1、要求各省(区、 市)系统清理高 考加分项目; 2、严密防范严厉 打击加分资格或 身份造假。
晒政策:2014年起高考部分加分项目调整情况
1.参加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 二、三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保送资格。 2.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 生,不再具备保送资格和加分资格。 3.保留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的省(区、市), 测试项目限定在中学普及程度高、锻炼效果好的田 径、篮球等8项。 4.所有拟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均须经过本人申报、 有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后方能予以认可。 ——参见教育部《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 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
基础教育的变革也对高考招生提出了 新的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管 理制度等正在发生深层次的变革,对包括高考招生制度在内 的各类考试评价制度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要求。比如,中小学 教学改革正在积极探索参与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新的教学 模式和学习方式,要求打破以教师和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 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现行高考招生制度明显与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方面的改革不 协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困难、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 生课业负担过重、竞争压力过大、健康状况下滑等问题日渐 严重。在反思基础教育本身的同时,许多人将此归咎于高考 招生制度,认为高考招生制度是应试教育的根源,只有在高 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基础教育改革才能不断深化。
乱象3:艺术类加分被“异化”
艺术类加分用意是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为高校选 拔专业需要的艺术特长生。 随着高考加分的出现,各类艺术培训班多如牛毛, 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参加培训仅为获得一张艺术类证 书。这种高考加分已经影响到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很 多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就开始所谓艺术学习,目的是为 了考级,而不是出于孩子的兴趣。严重违背了幼儿园 健康成长的身心特点。 其他:优秀学生称号;民族身份作假
本权利的平等,是对教育资源的 平等享有权和对更高级教育利益 的竞争机会权。 三层内涵: 教育机会公平 教育过程公平 教育结果公平
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地区差别:东西部教育差距拉大 城乡差别:农村教育问题 阶层差别: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学生
关注女性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
高考为何成为关注的焦点?
其他地区人大代表:
1、开放高考势在必行,越快越好。政府要尽快制定政策, 不要再搞调研、再试点。 2、根据考生人数定录取指标,重新分配高校教育资源。 3、现在要做出两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时间的考量,几年 以后实施。第二是标准方面的考量,满足什么条件才允许。 4、涉及到三个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高考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 5、建立以全国统一命题为主、高校自主命题为辅的高考 制度,考生可选择在学籍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录 取时以考生户籍所在地为生源地。高校按照全国统一划定的 录取分数线,根据各地考生数量(以户籍为准)同比例分配 招生名额。 6、不能完全躲避高考移民,也可能会引起新的作弊行为, 人权关系,权钱关系的产生。
1
乱象1:奥数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
高中阶段,在数学、物理、化 学奥赛全国比赛中获得三等奖以上 以及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可以不参 加高考,只参加高校组织的考试, 直接进入考校学习。 ——奥赛的功利性和诱惑性, 家长和学生产生盲目跟风的心理。
2
3
奥数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的不良影响
1.学生层面。(1)没有兴趣。 “为了竞赛而学习”,获奖进 入高校后不喜欢所学专业,甚至出现转专业的情况。 (2)浪 费时间。奥赛没有获奖,却因奥赛学习投入精力过大而影响了 日常学习和高考成绩。(3)心理压力及问题。奥数题太难出 现听不懂、题不会做的现象,家长花费了精力和财力还没成才, 埋怨孩子,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出现厌学及其 他心理问题。 2、学校层面。将奥赛成绩列为小升初、初升高的重要参考指 标。这种负面传导效应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正常招生产生了 很大影响。奥数成为学生升入重点初中、重点高中的敲门 砖。
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性面临着新的更 加广泛的挑战
“异地高考”问题 省际招生名额配置问题
异地高考问题 ——谁动了谁的奶酪
异地高考改革: 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 考的问题,是指学生在非户籍 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 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工作规定》中“学生在户 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 的规定相对应的。
其次是不能满足科学选拔优秀人才的 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对高考招 生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入学考试来看,现行高 考偏重考查考生一般性、程式化的知识,而难以考 查创造性、批判性等创新型人才必备的能力,更难 以考查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从招生录取来看,将高考成绩作为录取学生的主要 依据或唯一依据,使那些具有特殊禀赋,但高考成 绩并不理想的学生,大都难以获得升学的机会或失 去了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
高考加分问题
高考加分政策的设计初衷是 为了拓宽特殊人才,如科技、 体育、艺术特长生等的升学 通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加分依据缺乏统一标准、 信息不透明、监管不力等原 因,导致加分政策近乎失控, 资格造假等现象时有发生; 尤其是名目繁多的奖优性加 分,为一些掌握社会资源的 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便 利。
外来务工子女家长:尽快实施,我们 要公平
1、流动人口迅速增长,高考制度还在沿袭计划时代的政策, 一方面造就了几千万的留守儿童;另一方面随迁子女在求学和 高考方面受到不公待遇。 2、允许异地高考肯定会出现高考移民,但高考移民不是主 流。 3、要统一高考、统一招生、统一试题、统一教材? 4、孩子等不及;孩子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回老家没有亲人 朋友照顾,教材也不一样。 5、义务教育已经放开了。既然可以接纳孩子读小学、读初 中,为什么不能接纳孩子读高中,高考呢?谁在害怕?怕什么? 北京的高中已经是小班教育了,参加高考的人数也在减少。 6、当政府允许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就应 该允许他们享有同等的权利。从更大的角度来说,应该推进我 国城镇化的进程。
高考招生制度为什么要改?
发展推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 促进教育公平的时代呼唤,已经成为高考招生制度 改革的重要动因。
37年间高考规模总量变化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77年 1998年 2002年 2008年 2014年
上海、北京人大代表:
上海: 1、允许异地高考是趋势,尽量使负面效应小一点。 2、放开高考,肯定会引起高考移民。 3、马上参加高考可能会有些障碍,应该从中考开始。 4、高考考卷要有统一的地方,要有体现教育改革的内容, 然后结构性打分,这样对全国考生都比较公平。
北京:
1、洗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目前就是这样的考试、这样 的录取、这样的资源。要根据各地的情况区别对待。 2、北京人口没控制住,外来的比本市的还多。不用调 查不用试点是不现实的。
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性不断遭到侵蚀
高考招生制度设计的初衷,旨在为不同阶层、不 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考生,提供公平竞 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平台,将高考成绩作为入学 的唯一依据或主要依据,借此最大限度地保障教育 公平和社会公正。 客观而言,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在这方面确实发挥了 积极的作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同时也应 看到,经过30多年的发展பைடு நூலகம்变,高考招生制度的公 平性正在不断遭到侵蚀,并且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
乱象2:体育类加分项目“泛滥”
教育部设计体育加分政策的初衷是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积极锻炼身体,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并 帮助高校选拔一些专业需要的体育特长生。 由于实施过程的监管不严,出现了政策漏洞,导 致高考加分项目过多、过滥的现象。
1、2009年浙江省曝光了高考“三模三电”舞弊案, 考生只要交纳培训费和交际公关费,就可以获得 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
城市户籍家长 及其子女
人大代表
异地高考
城市家长:不要引起新问题
不是教育层面上的问题,是个社会问 题。不能因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引起新 的社会问题。
37
城市小孩:不要和我们争资源
男:北京的教育资源很丰富,很多外地人过来 后,北京的教育优势就慢慢下去了,然后大家开始 往上海涌。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有另 一种思路。为什么不在各地,先从省会城市再到二 三级城市,教育部可以拨款,在那里建立更好的大 学。 男:外来务工人员享有了北京的就业资源,因 此其孩子享受不到相应的教育资源也没有太大的不 公平。 女:如果开放高考,你会发现北京的学校里没 有北京的学生,这是很可怕的。异地高考感觉是个 大体的趋势,但是不能一下子把口子打开。
2、2004年西安曝光“批量制造”三级运动员证的丑闻, 当年全市616名申请二级运动员加分的考生中,只有 196人是名副其实的国家二级运动员。
3、2006年湖南省曝出“上千名体育特长生造假事件”, 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体育竞赛优胜者统一测试中, 3000余名报名参加复审测试的考生竟有1000多人缺 考,大批拥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考生无法达标。
社会背景: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 扩大,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 也备受关注。 留守儿童:未跟随父母进城, 留在户籍所在地读书,亲情缺失、 人身安全受到挑战。 随迁子女:跟随父母进城读 书,受目前高考制度的限制,不 能参加父母工作所在地或学籍所 在地高考,只能回户籍所在地参 加高考。
学者
外来务工者 及其子女
935 万 608
万 27
万 108 275 万
万
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呈现出三个“不适 应”现象
首先是不能很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