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新闻中深度报道的探析

企业新闻中深度报道的探析

企业新闻中深度报道的探析
陈晓伟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简单对企业新闻、深度报道做了定义上的阐述和诠释,通过如何加强深度报道的“厚度”、“宏观性”、“公正性”三个方面来详尽介绍一篇优秀深度报道所需要具备的几方面素质,并在最后针对深度报道的报道方式和技巧提出了多元性发展趋势的设想和举例。

【关键词】企业新闻深度报道宏观性公正性多元性趋势
企业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有关企业内部新近发生的事件的新闻报道。

既然是新闻就一定要遵循新闻的一般性原则,即新闻的共性。

企业的新闻宣传,不同于报纸、电台、电视台等社会媒体的新闻宣传,企业的新闻宣传有明确的目的性,那就是为企业服务,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自己,但是却不能取而代之,这就是企业新闻宣传与其他媒体新闻宣传最根本的区别。

因此,企业新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正确认识企业新闻的特性,对于企业培养和引导通讯员队伍,搞好新闻宣传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深度报道作为新闻的报道形式之一,自八十年代中期在国内兴起至今,一直广为各大新闻媒体所采纳。

它在深度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因果关系,为受众释疑解惑,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确实高出一筹,其作用也是其他报道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深度报道之所以深,主要是指在新闻报道上具有思想深、内容深和分析深的特点。

它不是平面、单项、直线性地反映事物,而是对新
闻事件进行多侧面、多视角、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扫描。

它把新闻事件看作是一个发展过程,对其作动态分析,阐明其因果关系,剖析其矛盾的特殊性,揭示其本质,预测其发展趋势。

深度报道是对主体新闻的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深度扩展的报道。

它对主体新闻的生成背景、波及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展示。

在处理企业新闻的深度报道上要力求企业属性和新闻规律的最佳结合,让读者在愉快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宣传教育。

一、深度报道“厚度”更胜“长度”深度报道其实并非就一定是长篇报道,许多大报都把长篇通讯的字数底线设置为1500字,而作为企业通讯员,应该把通讯作品的字数控制在2000字之内。

深度报道并非靠“长”度来取胜,而是靠素材积累的“厚”度和思想认识的“高”度,让整篇报道呈现立体状。

在采写的过程中,内容上必须满足“告诉读者已经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意味着什么?教给人们怎样的思考?”三方面,因为深度报道中所说的“深度”,是指新闻作品所触及的事物本质的程度,具体包括对事物现象的挖掘,对事物实质的认识和深化,对事物因果和外延的透视等等,从而使新闻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辐射力。

以工程建设新闻报道来举例,在采写工程建设方面的新闻报道时。

常会遇到很多工程专业术语,相似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大同小异,在生动性、鲜活性上容易使读者疲乏,常常一篇深度报道下来,只有工程相关人员才愿意通篇阅读,普通大众会觉得乏味又难以理
解。

如何做一篇真正具有厚度的深度报道,通讯员应该分三步来走:第一步是思考。

要思考文章要达到的根本目的,要思考文章最后能给读者带来怎样的启示作用;第二步是采访,要采访工程建设中的核心人物,要采访工程建设中的典型人物,要采访工程建设中的相关人员,从工作末梢到生活细节,一个工程最短一年最长数年,往往一个工程的建设常常伴随着一批人的成长,采访中除了抓住关键节点工程的技术难关,更要抓住人物的思想动态和实际行动;第三步整理,从复杂繁多的采访信息中挑选出最贴近中心目的的采访内容,挑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用描述性的语句,生动地将一个庞然建筑的屹立与一群人物成长成才紧密联系起来。

最终透过深度报道,让读者能够从中受益的不单是新技术新科技,还有那些值得让大家感动、学习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品质。

二、深度报道的宏观意识和客观公正性企业特别是对国有企业来说,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现代企业机制是当务之急。

这就要求企业通讯员必须站在宏观的高度审视新闻事件,通过强化宏观意识求深度。

而这种宏观意识是基于对客观事物多方面、多侧面、多层次、全__________方位的透视,把握事物内涵和其他与周围事物的本质联系,并努力对事物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作出准确预测。

在题材选择上,要站得高,看得远,去捕捉那些大众较为关注、议论较多,同时是在全局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工作重点、热点和疑点。

因此,在采写深度
报道时,不能从一人一事、一点一面去思考,而应统揽全局,从宏观上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内容,寻找有深度的角度,全面反映企业走向市场经济后和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成果。

这样,深度报道的起点,自然而然提升到事关企业改革发展的制高点上。

此外,企业通讯员在做深度报道时必须保持“四戒”:一戒“虚”,少说空话套话,不说大话假话,冷静描述事实最有分量,特别是涉及工程建设的相关数据及时间;二戒“吹”,一吹必满,一吹必假,越吹越没人信,所有涉及工程建设中的科技创新都必须力求真实,同时建设中所创造出来的“第一”也务必是真实的,不得虚夸;三戒“露”,太露没有味道。

太露就剥夺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四戒“专”,少用专业术语,尽量避免企业专业色彩过于浓厚的表述,让读者不知所云。

还原事情始末,还原事物真实,才是深度报道的至高境界。

深度报道应坚持只报道事实,不谈道理,坚持让叙述不动声色,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并做出判断。

因为深度报道可以有逻辑、有条理地还原新闻真相。

同时,客观公正性地完成深度报道还要注意“点面结合”。

在报道中,“点”(班组、个人)的动作一定要放到“面”(全局)的背景下,而且写“点”是为了反映“面”的问题;同样,“面”的变化一定要落在“点”上,要反映出“点”的影响。

最后,为了符合更多读者和受众的要求,深度报道应倾向于多元性,即在表现方式和形式上形成多元性角度的表达。

在整理深度报道
的时候,通讯员可以将一个主题的报道通过同时使用消息、通讯、链接、点评、手记等各种报道形式组合起来,使其报道层次更加具有纵深感、层次感。

也可以将深度报道不局限在文字报道层面上,结合图片、图表、漫画等多种既形象又生动的方式来表现,这样深度报道会更加贴近读者、新鲜活泼、贴近普通大众。

例如,面对一个工程建设的最终完成。

深度报道覆盖内容无论是纵向、横向上都是复杂繁多的,为了能够给读者一目了然并且印象深刻的效果,可以在完成通讯稿的同时,借用背景链接、时间列表、人物手记等形式充实深度报道的深度和内涵。

此外。

文章中穿插着相应的图片也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创新和完善,这样的图片不能是与文字内容相重复的,而是能够给文章主题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补充。

参考文献: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新闻采访》.
武汉大学教育出版社:《新闻学》.
南京师范大学大众传媒学:《新闻记者从业人员采编教材新编》.作者简介:陈晓伟,男,1977年8月出生,籍贯湖南攸县,本科毕业于湘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企业宣传。

334文化与传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