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黎圣母院》评论

《巴黎圣母院》评论

论《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摘要:《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30年代最为成功的作品,代表当时欧洲浪漫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小说通过鲜明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塑造了典型奇特的人物形象,安排了离奇怪诞的故事情节,想象力丰富,戏剧性十足,显示了动人的浪漫主义风采。

关键词:离奇的情节、非凡的人物、成功的对照一、离奇的情节,巧合、夸张、怪诞、富于幻想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

苦修女恶毒诅咒爱斯梅拉尔达,最后竟发现她就是自己的女儿;她与女儿相认的时刻,正是死别之时;爱斯梅拉尔达在广场受刑,卡西莫多一人竟能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圣母院楼上滑下,把她救走。

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小说中夸张的情节也很多,如耳朵聋得听不见任何声音的卡西莫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听到爱斯梅拉尔达吹的口哨声;在圣母院广场前,他用石块、木料和溶化的铅水,也用赤手空拳,单枪匹马抵抗了“奇迹王朝”千军万马的疯狂进攻。

小说中还有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怪诞情节,如作者对“奇迹王朝”的描写,对卡西莫多与爱斯梅拉尔达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的描写,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

二、人物形象性格非凡,带有理想化的夸张的特点爱斯梅拉尔达是完美人性与纯真感情的化身。

她既有美丽动人的美貌,又有纯洁的心灵和善良诚挚的品德。

她富有同情心,当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卡西莫多被鞭笞后因口渴而痛苦呼号时,她不计前嫌,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他水喝。

她纯洁、天真,丝毫也不怀疑费比斯的欺骗与愚弄,对他至死不渝。

她又坚贞、刚毅,对于克洛德的淫威和逼迫誓死不屈。

她的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憧憬,然而,其悲剧的一生却又深刻地揭露了阴深黑暗的封建专制制度对善良人性的摧残与迫害。

卡西莫多是作者理想中“善”的化身。

他外表奇丑,受尽欺凌,因而变得麻木冷漠,只知道撞钟和服从克洛德的命令。

当他受刑口渴难耐时,爱斯梅拉尔达送水给他喝的举动使从未感觉人间温暖的他第一次认识到了善与美,流下了生平第一滴眼泪。

从此他变成了爱斯梅拉尔达忠实的保护者。

他劫持法场,将爱斯梅拉尔达救至圣母院避难,细心照料她。

爱斯梅拉尔达被杀害,使他失去唯一的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他认清了克洛德凶狠残暴的真面目,于是毫不犹豫地惩处了克洛德。

最后,他找到了爱斯梅拉尔达的墓穴,紧紧拥抱着她的尸体随她而去。

卡西莫多忠诚勇敢,纯洁高尚,爱憎强烈,概括了一切灵魂和忠诚之美。

他的形象的意义在于心灵美重于外表美,体现了善良战胜邪恶,真诚战胜虚伪,内心美好战胜外表丑陋的人生真谛。

克洛德的性格具有二重性,融善恶、美丑于一身。

他在曾善良虔诚,抚养襁褓中的弟弟,收养被人遗弃的畸形儿卡西莫多和帮助穷途末路的甘果瓦。

然而,长期的宗教禁欲主义使他变成一个道德上和理智上残缺不全的人。

当他看到爱斯梅拉尔达,就企图占有她,并安排了一系列的阴谋,在达不到目的之后,又把她送上了绞刑架。

作者对他的形象的塑造,一方面从他对爱斯梅拉尔达的占有和迫害暴露了教会的虚伪与凶残,一方面也从他自身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宗教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指出了宗教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

三、多方面运用对照手法,使人物和主题都得到了更鲜明的凸现小说在创作上广泛地运用了对照原则。

首先是环境与事件的对照。

巴黎城市和圣母院的自然环境和谐美丽,但到处布置着绞架、刑台、地下牢房、存尸墓场,发生着诸如爱斯梅拉尔达这样无辜的人们遭受摧残迫害的耸人听闻的悲惨事件。

这样的对照更表明了作者对造成巴黎和圣母院成为人间地狱的社会的愤慨。

其次是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种法庭、两种审判的对照。

封建王朝里内部勾心斗角,处处与人民为敌,冤狱遍布国内,致使爱斯梅拉尔达遭受凌辱与迫害。

而在“奇迹王朝”里,尽管那些平民、乞丐、流浪者们衣衫褴褛,面目粗野,但都心地善良,互助互爱,具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封建王朝的法庭是貌似尊严,实则残酷卑鄙,罗织罪名,故意制造冤案。

比如宗教法庭对爱斯梅拉尔达的审判是严刑峻法,诬陷栽赃,把执法当儿戏。

而与之对照的“奇迹王朝”,对误闯“圣迹宫廷”的甘果瓦的审判,看似森严恐怖,实则公正合理,既不诬陷无辜,也不刑讯逼供。

小说借着这两个王国、国王、法庭和审判的强烈对照,揭示了爱斯梅拉尔达悲剧的社会根源,增加了作品反映历史、批判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增加了情节的起伏变化,更加富于传奇色彩和浪漫气息。

《巴黎圣母院》对照方法的运用,最集中也最重要的还是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这里既有外貌美丑的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

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温文尔雅,但灵魂邪恶阴险、卑鄙狠毒。

他是真正的魔鬼,是恶与丑的化身。

与克洛德相反,卡西莫多虽然外貌奇丑,但内心纯真、懂得真正的爱。

他代表了处于社会底层、地位卑微的广大人民,他闪光的心灵正是作者心目中善与美的象征。

与卡西莫多对照的还有虚情假意,玩弄爱斯梅拉尔达感情的弓箭队长费比斯,他相貌漂亮、体态健美、衣着华贵,如同太阳一般,但其内心却极其肮脏卑鄙,同样是一个丑恶的人。

作品中除了安排善恶两组人物的对照外,还安排了正面人物与正面人物之间的对照。

爱斯梅拉尔达和卡西莫多在形体上是美与丑的对比,爱斯梅拉达美丽出众,卡西莫多则是奇丑无比。

然而,两个人的心灵却又是自然无瑕。

同样,在反面人物之间,克洛德的忧郁、阴沉与费比斯的欢乐、明快也形成相互对照。

对照手法的运用,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总结:《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小说创作中浪漫主义色彩最浓厚的一部,充分显示了雨果的主观激情和理想色彩。

作者为了突出善恶至极,对人物性格极尽夸张,使作品情节离奇,通篇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堪称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奇书。

浅析《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雨果于1831年完成的惊世之作。

作品中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写法。

该作品完美地体现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强调主观性。

2)歌颂自然美。

3)重视民间文学。

4)艺术形式喜欢夸张,强烈对比,运用出奇制胜的效果。

《巴黎圣母院》以19世纪的巴黎为背景,利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了善与恶的本质的同时又以极其浪漫的手法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爱丝美拉达的善、美与卡西莫多的丑陋,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爱情本身就是很浪漫的。

我个人理解他们之间是爱情。

卡西莫多可以为了爱丝美拉达而背叛养他,爱他的主教,试想一下,除了爱情还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一个人背叛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呢?爱丝美拉达虽然美丽,虽然身边有很多的爱慕者,但她也清楚没有一个人可以像卡西莫多一样为了她而不惜牺牲生命,善良的爱丝美拉达更看重的是内心的善良,卡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但他极富有同情心而且很有才华,在他们之间完全可以产生一种忽略外表的真正的爱情其二,作品中采用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方法,正是利用了这种不可能的方法卡西莫多救了爱丝美拉达,使他们之间的爱情显得那么浪漫神奇。

其三,作品的结局采用了极其浪漫的手法。

在那样的一个被宗教思想束缚的年代,他们的爱情是没有存活空间的。

主教完全在伸张正义的假面具下,企图达到他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他利用了卡西莫多性格中善良、重情义的一面,他口口声声地说自己才是最爱他的人,除了他,任何人都会抛弃他,并引诱他回到自己的身边。

他的话奏效了,卡西莫多站在钟楼上动摇了。

就在这一刻,克罗德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冲上来想要卡西莫多的命,卡西莫多躲过去了。

在这时候,他终于清醒了,在正义的驱使下他杀死了大魔头克罗德,保护了自己的爱人。

他们的爱不被祝福,最后他们互相依偎着被烧死在教堂里,他们的尸骨还紧紧靠在一起,任何人也分不开。

这样凄美的结局无疑是作品的升华之笔。

至此,整个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达到了极致。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不仅在于它所反映的那个年代的社会现实,也在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品中强烈的对比以及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都为作品增色不少。

不可否认,《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手法作品中的极品,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学习。

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浪漫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然后从《巴黎圣母院》的情节、人物形象的对照艺术、场景、喜剧风格等方面来分析了其中的浪漫主义特色,从而使读者通过《巴黎圣母院》的解读而对浪漫主义特色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爱斯梅哈尔达;卡西莫多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文学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的特点。

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上不求"形似",不像现实主义那样追求细节的真实,而是依据主观感情的逻辑和表现理想的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夸张、虚构、变形、比喻、象征等非再现性的艺术手段,致力于理想的艺术世界的创造,从而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注重主观感情和理想的表现是浪漫主义的根本特点。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了解了浪漫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就结合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来浅谈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首先,《巴黎圣母院》的情节是曲折、离奇而多变,有时甚至是荒诞。

它的基本情节是围绕着不同的人对爱斯梅哈尔达的不同的爱来展开的,小说由两条情节线索组成,一条是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另一条是男主角卡西莫多的觉醒与反抗,两条线索又围绕着爱斯梅哈尔达的命运展开,形成两线索平行、交叉发展演出了一幕振撼人心的悲剧。

爱斯梅哈尔达原本不是波希米亚人,而是法兰西人。

她原名阿涅丝,是巴黎社会底层妓女巴格特的私生女,出生不久即被流浪的波希米亚女人偷换带走。

而留下来的却是一个小怪物,这便是后来成为圣母院敲钟人的加西莫多,小阿涅丝以后则成长为流浪街头的波希米亚卖艺女郎。

巧的是他们后来竟然相遇,并且,加西莫多竟然赤诚地爱上了爱斯梅哈尔达。

因丢失女儿而在绝望中苦等了15年的巴格特,却又不期而然地从一双神奇的小鞋认出了自己的亲生女就是自己一向憎恶的爱斯梅哈尔达。

这一连串偶然的曲折离奇的戏剧性情节,使小说悬念丛生,扣人心弦。

《巴黎圣母院》中还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荒诞情节,如“奇迹王朝”对诗人怪诞的审判,女人认“罪犯”做丈夫便可免死等等这纯系作者的想象。

至于小说最后“卡西莫多的结婚”化做“灰尘”的情节,那更是浪漫主义的幻想了。

第二,《巴黎圣母院》是雨果运用浪漫主义的对照原则进行创作的艺术典范。

总体说来,小说的整个艺术画卷都是互相对照的。

作品构思了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法庭两种审判;两种法律、两个绞架;两个社会,两种场面;两组人物、两种命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