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案例分析(论文)

教学案例分析(论文)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复习》教学案例分析乡宁一中 王蒲玲摘要: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

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

关键词:中国 近现代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变迁 专题复习 一、专题内容分析: 1、专题内容: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是引导学生自我构建近代以来中国在不同时期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表现),进而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实质与影响。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再认再现近代以来中国在不同时期社会生活变化的主干知识。

理解: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背景和原因;②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的发展;③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社会中所起的宣传作用;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互联网的优势,迅速发展的原因,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运用: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背景和原因;②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③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比较和概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进步的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②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国策是实现进步的重要因素;③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视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比报纸更具冲击力,在内容上比报纸更具时效性,所以它的教化功能更强,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大:互联网的优势使使它较之其它媒介更具发展潜力,但它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知识网络(展示)4、教学活动特点⑴以活动建构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定教,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探究体验进行主动的知识体系建构;⑵挖掘课程资源,利用教材图片、现实生活中的照片、上网搜索历史图片、表格、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师生互动,分组探究;⑶注重赏识教育,适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调控与激发,鼓励学生以积极心态备考冲刺;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帮助不同智能的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国未来社会生活变迁的深入思考。

二、教学思路设计:1、设计策略:突出三个结合。

(1)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2)教学内容与创设问题相结合;(3)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2、情境设计:以图片(教材上的图片、现实生活中的照片、网络上收集的相关历史图片)、表格、多媒体为基本素材,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形成探究核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进一步识记理解相关内容,提高复习效率。

3、评价设计:(1)通过课堂提问、合作探究,近年高考真题的选做,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2)通过对课本知识纵横联系与比较,考查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延伸:(1)通过查找资料(图书馆、上网、询问老师、长辈等),开展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思辨等综合能力;(2)通过专题复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我构建专题知识网络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认定目标】多媒体演示:播放多媒体课件,以图片为切口,引导学生进入预设情境。

1、直击高考,明确地位:投影显示近年高考考查本专题的知识点,同时提醒学生注意题型和难度系数。

2、问题发散:社会生活的变迁关系到人民生活是否改善,社会是否进步,更关系到国家政权是否稳定,因而这一专题也是高考所要考察的内容之一,你知道近几年我们生活中哪些领域的变化尤为明显?生:高新电子工业,比如:手机、电脑、电视等。

3、生成主题: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你认为人类(中国)未来生活会是个什么样子?(让生课下就这一问题写一小论文)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发生了全方位的剧变,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使社会生活各领域随之发生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又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个专题探究。

【多维互动,主题探究】(一)中国近现代史社会生活发生几次大的变迁?变迁的时间、历史背景及表现?特点、实质与影响?策略设计:采用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四组。

每小组负责一个时期的内容,在五六分钟的时间内,先独立填表,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投影显示相关的历史图片,每小组选出一个首席发言与全班同学分享本组学习成果,如有遗漏,本组同学可以补充,其它组的同学也可以补充。

学生每填完一个时期的内容,老师也要投影显示自己的填表情况,体现教学的平等性,同时也给学生一个相对规范、标准的答案。

目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合作探究、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整理,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根据课本“目题”可知分两个大的时期,联系所学史实以及课本内容的提示,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时间、特点、历史背景及表现。

掌握了这样的分期分析法,我们就可以自己整理这一类的专题知识,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等。

探究成果:以表格呈现(如下)2、进行能力提高:依据史实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实质与影响。

学法指导:从分析社会生活“变化表现”,把握各方面状况基础上归纳和概括“特点”;从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各政治力量、政治派别、阶级方面分析“影响”;实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实质往往隐蔽的,要透过现象去分析。

探究成果:.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实质与影响(1)原因: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既是近代工业文明冲击的产物,又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具体原因如下:外部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同时,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和生活方式。

内部因素:①国内政治形势变化:近代中国各届政府不断改革,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把改善民生放在第一位。

②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力迅速提高,这些都为社会生活的变迁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积极借鉴西方近代文明和生活方式;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国际接轨,人民思想观念解放。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规律性认识):①从地域上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

②从过程上看:受西方外来文明的影响,有较强的半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

③从水平上看:有的变化发展较快,且彻底,如“断发”,有的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过程缓慢,如“缠足”。

④从发生原因上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随着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

⑤从程度上看:城乡、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城市和沿海变化较大,农村和内地变化较小。

(3)实质:中西文化的碰撞、冲突,最终实现融合与共处。

(4)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有利于促进民主革命的进程;②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国家工业化的进行;③思想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二)高考题实战演习设计策略:设计一幅中国地图示意图,图上给出相应几个地名,每个地名后隐藏有近年高考真题,其中有一题、二题,有选择题、非选择题,也有的地名后面没有题目。

以组为单位,每组一次选择的机会。

目的:制造悬念,让平淡的内容平添了几份神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老师对教学时间的把握。

“诸位,机会只有一次!知道你心仪的大学都在哪个城市吗?赶快点击她吧,别让他人抢占先机!”这时的老师就象“李咏”在主持节目,学生热情空前高涨,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唯恐他人抢先占了自己的最爱,形成了本节课的一个高潮。

附:学生点击的涉及本专题内容的高考真题有这么几题1、(2010年山东高考)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通过歌谣中“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反映当时山西人有抽洋烟的习惯和使用电话这种新式通讯工具,说明出当时山西的传统习俗收到了冲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足板子毕业生”反映当时的女孩子在民初已经放足,学习新式文化了,说明文化教育不是日渐衰落,而是有所进步。

故排除②。

2、(2010年江苏高考)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解析】:“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故正确答案为B。

【信息整合,提出问题】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发展历程我们已有清晰的线索,高考题我们也做过了,事实证明在座的都是英雄好汉,很轻松的就都拿到了大学的通行证。

现在我“不要”大家再“参加高考”,我现在给大家一个绝好的机会----做一回高考命题人,请你为今年的高考命一道题,你会怎么出呢?如果对本专题的内容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还有哪些你想了解的,你都可以以设问的形式提出来,咱们大家一起探讨。

(同学们踊跃发言,整理主要观点略。

)师:同学们都谈得很好,老师也有几个疑问想请教大家,如果其中哪个问题也刚好是你感兴趣,大声说出来,我们再一起讨论讨论。

至于其它的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继续了。

附:老师设计的问题(江苏文综)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