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讲义勘误表
《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讲义勘误表
第105页表8.1第2行第2列
. . .[13.2]
. . .(13.2)
第105页表8.1第3行第2列
. . ., 9.6[2]
. . ., (9.6)[2]
第105页表8.1下面第一段
. . .LICOM1.0中以114ºE断面整层积分的流量作为ITF的总流量。. . .类似的误差在Masumoto和Yamagata(1996)、以及Potemra等(1999)的模拟中也存在。
(Zhang andMcPhaden, 2006)
第84页倒数第11行
. . .赤道捕获的Klevin波,
. . .赤道捕获的Kelvin波,
第84页倒数第10行
捕获是指其波长. . .
捕获是指其振幅. . .
第87页倒数第21行
. . .是相互相互联系. . .
. . .是相互联系. . .
第87页倒数第14行
. . .但是还不能构解释. . .
. . .但是还不能解释. . .
第89页第7行
. . .Ocean Mdel. . .
. . .Ocean Model. . .
第89页倒数第Biblioteka 6行. . .从前面的介绍ENSO . . .
. . .从前面介绍的ENSO . . .
第95页参考文献后第3行
Battisti, D.S. and A.C. Hisrt,. . .
第122页倒数第5行
. . .,经向河流输送. . .
. . .,极向河流输送. . .
第128页倒数第5行
.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流体实验室. . .
. . .美国普林斯顿地球流体动力学实验室. . .
第130页图10.10的图题
. . .图10.9.a . . .图10.9.b . . .
. . .图10.10.a . . .图10.10b . . .
第十一讲《海冰及其数值模拟》
页/行
误
正
第139页第1行
. . . Institut Paul-Simon Laplace,
. . . Institut Pierre-Simon Laplace,
第139页第3行
. . .基于Setmner . . .
第65页倒数第7行
. . .应用了混长. . .
. . .应用了混合长. . .
第六讲《云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页/行
误
正
第73页倒数第13行
定义为晴天平均向外射出波辐射. . .
定义为晴天平均向外射出辐射. . .
第七讲《ENSO的数值模拟》
页/行
误
正
第84页图7.3的图题末尾
(Zhang andMacphdan, 2006)
第95页参考文献后第16行
. . .C. Mekes, T. Delcroix, and M. J. Mcphaden,. . .
. . .C. Menkes, T. Delcroix, and M. J. McPhaden,. . .
第95页参考文献后第18行
. . .M. J. Suares,. . .
. . .LICOM1.0模拟的ITF年平均总流量为14.5Sv,其中上层700m流量为13.2Sv,这个结果较IX1断面(6.8°S,105.2°E-31.7°S,114.9°E)的观测流量偏大,但仍处于观测结果的变化范围之内。通过望加锡海峡、翁拜海峡的流量的年平均值也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通过龙目海峡的流量比观测值明显偏大,相应地,通过帝汶通道的模拟流量比观测偏小。这两个通道流量的模拟误差在其他模拟结果中也类似地出现过,应与现有模式不能分辨的次网格尺度地形有关。
. . .由海表面坡度形成的地转流. . .
第10页第9行
z =H(x,y,t)
z = –H(x,y,t)
第10页第14行
第10页第16行
第10页第20行
第11页公式(1.10)
第二讲《风生环流的Sverdrup理论》
页/行
误
正
第20页公式(2.4)
第20页第11行
. . .南侧东风切变. . .
. . .北侧东风切变. . .
. . .间接云反射强迫. . .
. . .间接云辐射强迫. . .
第147页表12.1下面第2行
. . . Lidzen(1990). . .
. . . Lindzen(1990). . .
第149页倒数第6行
. . .其中5%-95%的数值模拟结果落在图中的阴影区范围之中。. . .
. . .把所有数值试验给出的温度变化值从低到高按顺序排列,即可得到温度变化预估值的概率分布特征,图中阴影区域就为概率分布区间5%-95%所对应的温度变化范围。. . .
第30页倒数第2段第2行
. . .可将(3.12). . .
. . .可将(3.15). . .
第31页公式(3.21)
第31页倒数第12行
. . .能从大气获得. . .
. . .能获得. . .
第32页第1行
. . .可类似于(3.21)得出,
. . .可类似于(3.19)得出,
第四讲《大洋环流模式设计初步》
第22页公式(2.11)
第22页公式(2.12)
第三讲《风应力,热通量,淡水通量》
页/行
误
正
第24页3.1节第一段11行
. . .这种结构成有利于. . .
. . .这种结构有利于. . .
第30页第18行
其中s=5.67×10-8Wm-2K-4. . .
其中σ=5.67×10-8Wm-2K-4. . .
. . .M. J. Suarez,. . .
第八讲《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模拟》
页/行
误
正
第102页倒数第1行
. . .汇入南赤道流. . .
. . .汇入印度洋南赤道流. . .
第105页表8.1的题目
. . .以下同)。单位:Sv.
. . .以下同)。总流量()中的数字为上层700m流量。单位:Sv.
Battisti, D.S. and A.C. Hirst,. . .
第95页参考文献后第4行
influnce of the basic. . .
influence of the basic. . .
第95页参考文献后第5行
. . .equtorail Pacific. . .
. . .equtorial Pacific. . .
《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讲义勘误表
(表中的‘页/行’是按照讲义的WORD版本给出的)
第一讲《热带太平洋SST,赤道流系,温跃层和海表高度》
页/行
误
正
第6页公式(1.3)
第9页图1.6中和温跃层深度相应的垂直坐标
HA,HB
–HA,–HB
第10页第4行
. . .由海表面坡度和温跃层坡度共同形成的地转流. . .
页/行
误
正
第39页第2行
. . .f=2ωsinf
. . .f=2ωsinφ
第43页公式(4.30)
第43页公式(4.31a)
第五讲《海洋模式中的参数化过程》
页/行
误
正
第59页公式(5.1)下面1行
第61页第9行
第63页图5.4下面第2行
. . .值得主意得式,. . .
. . .值得注意的是,. . .
第151页图12.7的图题
. . .得到的5%-95%温度. . .
. . .得到的概率分布区间5%-95%所对应的温度变化范围. . .
第107页第2行
. . .上层海水的温度垂直在此发生变化. . .
. . .上层海水的温度垂直结构在此发生变化. . .
第十讲《大洋热盐环流》
页/行
误
正
第120页第12行
. .,期间与来自. . .
. .,在此期间与来自. . .
第120页倒数第3行
. . .即所谓的“经圈翻转环流”. . .
. . .即所谓的“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 . .
. . .地球表明气温. . .
. . .地球表面气温. . .
第143页第6行
. . .仍然明显的. . .
. . .仍然有明显的. . .
第144页倒数第4行
20实际后期. . .
20世纪后期. . .
第145页第8行
. . .射出太阳辐射. . .
. . .射出长波辐射. . .
第146页第2行
. . .基于Semtner . . .
第十二讲《全球变暖的数值模拟》
页/行
误
正
第141页倒数第16行
. . .联合发起政府间. . .
. . .联合发起成立政府间. . .
第141页倒数第15行
. . . IPCC)成立于1988年。. . .
. . . IPCC)。. . .
第142页倒数第15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