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素养评价
方案
秋中和小学三年级语文综合素养表现性评价方案
一、评价目的
(一)经过评价内容及方式的改革,引导教师深刻解读《小学语文课程课标》(以下简称《课标》),准确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以及学科教学的价值。
(二)利用“评价”这一中介,切实将“教学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直接指向教与学的深刻变革,把语文课程改革引向深入。
(三)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积极发挥评价功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经过评价改革的尝试,全面推进市级立项课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性评价》的深入研究。
二、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的目的不但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
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进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了突出语文课程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应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三、评价的原则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
3、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
另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本阶段的知识结构,抓重点,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四、评价的内容及操作
(一)识字与写字(6分)
内容:
1.主动在课内课外及生活中识字,累计认识常见汉字不少于2200个,其中1800个会写。
2.能学习用钢笔书写,握笔姿势正确。
3.能在方格内把字写得正确、端正、匀称。
4.卷面整洁美观。
5.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每分钟书写不少于14字。
操作:
1、主动识字,能流畅阅读报刊小短文等,能学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握笔姿势正确;能在方格内把字写得正确、端正、匀称;卷面整洁美观;书写有一定速度。
(5—6分)
2、认字较主动,能比较熟练阅读报刊小短文等。
能在方格内正确、端正、匀称地书写正楷字,书写姿势正确,但书写不够漂亮,或速度较慢。
(4—5分)
3、能认字课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并能按要求完成作业,卷面不够整
洁,书写不够工整,有少数错字、漏字现象。
(3—4分)
4、课内要求掌握的生字仍有不认识的,并不能按要求完成作业,书写不工整、卷面不整洁,错字、漏字现象比较严重。
(1—3分)
(二)朗读与背诵(6分)
内容:
1.吐词清楚、正确(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
2.朗读流利(不吞吞吐吐)。
3.停顿、快慢适当,有一定感情。
4.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背诵课内指定篇目,全年不少于25篇。
5.能主动背诵课外的诗文(其中《国学经典》不少于10则)。
操作:
1、喜欢朗读,吐词清楚、正确,朗读流利,停顿、快慢适当,有感情;喜欢背诵,除了规定的篇目,还能背诵课外一些名家诗文。
(5—6)
2、认真对待朗读,能做到正确、流利、有一定感情;能熟练背诵规定的篇目。
(4—5分)
3、朗读不够主动,基本能做到正确、流利,但没有感情;规定的背诵篇目还有少部分不能背诵。
(3—4分)
4、朗读不主动,朗读时错字、添字、漏字现象严重;不认真对待背诵,规定背诵的篇目多数都不能背诵。
(1—3分)
(三)课外阅读(5分)
内容:
1.喜欢阅读,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坚持每天20分钟的课外阅读,每分钟阅读速度不少于200字。
2.学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万字。
3.有简单的摘录笔记。
4.乐意与同学交流、分享图书资料。
操作:
1、喜欢阅读,能边读边思考,阅读总量达到15万字以上,摘录笔记认真。
(5分)
2、喜欢阅读,不善于思考,阅读总量在10—15万字之间,摘录笔记潦草。
(4分)
3、只喜欢某一类的文章,阅读总量在6—10万字之间,摘录内容较少。
(3分)
4、不喜欢阅读,阅读总量不足6万字,无摘录笔记。
(1—2分)
(四)口语交际(4分)
内容: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的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操作:
1、积极思索,大胆发言,交流中尊重她人,语言表示有序,有中心,而且会倾听。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