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量控制
由收方控制发方的数据流,是计算机网络中流量控制的基本方法。
当收方收到一帧数据,从缓存中取出提交上层,然后发送一个确认消息给发方确认,发送方就可以再次发送一帧数据了。
这样,收方仅仅只要一帧大小的数据缓存即可,不会产生缓存满溢出的情况。
这个就是最早的停止等待协议的由来。
循环冗余检验
选定一个除数P,和n ,进行计算。
是一种算法。
通过该算法,在传输的数据M后面,添加冗余码(利用二进制的模2运算计算出的最后的余
数), 发送2的n次方×M+R(余数)。
冗余码R通常有时还称作FCR,帧检验序列。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机制的停止等待协议
自动重传请求,即自动请求重传,这个是在上面的停止等待协议中,考虑帧出错而产生的,当接收端接收到数据,但是在返回一个ACK确认信号时,发送端没有接收到该信号,但是它不可能无限制的等待这个ACK,因此,我们在发送端开了一个定时器,超时就重新发送数据帧(加了序号),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帧(同样的序号帧,那么丢弃),然后再发回一个ACK;对于发送端来说,只要返回ACK,那么就发送下一帧,否
则就超时重发,因此这个机制是自动的,我们称之为ARQ。
3.连续ARQ和选择重传ARQ
为了提高信道的利用率,连续的ARQ协议的工作原理:发送端在发送一帧后,不停下来等待ACK,而是开始继续发送若干帧。
而这个时候接受到了确认ACK后,那么继续发送帧。
这样减少了等待时间,因此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
但是这样的话,接收端对ACK 要进行编号,表示确认ACKn的是哪一帧。
每一帧都要设置一个超时定时器。
并且这种机制,有一个很不好的缺点就是,只要第n帧出错,那么n帧后面的所有帧都要重传。
因此也叫go_back-N ACK。
4.简述分组交换的原理
当一台主机有消息要发送给另一台主机时,消息首先被分割成若干个小块(消息较小时,也可以不分割),每个数据块前面添加一些控制信息(其中包括接收方的地址),这些信息组成首部。
首部和数据共同构成一个分组。
一个消息可以被分成若干个分组。
发送方将这些分组依次交给与之相连的分组交换机,分组交换机将收到的分组放入缓存,根据分组中首部的控制信息,依次转发每个分组,将分组传递给下一个分组交换机,就这
样像传递信件一样,分组一步一步向下传递,最终到达目的地。
当组成一个消息的所有分组都到达目的地后,再被组合成原来的消息。
5.数据报和虚电路有什么区别在数据报方式中,发送数据前不需要建立逻辑连接。
每个分组的首部都包含接收方完整的地址,每个分组都被独立地转发。
数据报对网络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当一台分组交换机出现故障时,分组可以转发到另外一台上,走另一条路到达接收方。
但目的地是同一台主机的分组可能会走不同的路,因此分组到达的顺序可能和发送的顺序不同,这样在接收方需要将其排序。
虚电路方式发送数据前需要建立逻辑连接,一旦连接建立,所有的分组都走同一条路到达接收方,能够保证分组顺序到达。
每个分组中用虚电路号来标识路径,虚电路号要比完整的地址小得多,因此开销较小。
但如果某一台分组交换机出了故障,经过这台交换机的所有虚电路都要重新建立,因此网络适应能力上不如数据报。
6.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有什么区别
在电路交换中,通信双方在通话前要先拨号,建立物理连接,这个连接称为电路。
只有连接建立后,双方之间的电路连通了才可以通话。
连接建立后,用户线被这个连接独占,在整个通话过程中两个电话之间的交换
机要为这个连接分配并保留资源,不会再分配给他人,即使通信双方长时间不进行通话。
断开连接后,交换机才收回为这个连接所分配的资源。
在分组交换中,通信前双方不建立连接。
发送方生成分组直接交给分组交换机,分组交换机根据分组首部的地址信息将分组转发给下一个分组交换机,分组就这样一站一站传递,最后到达目的地。
在整个分组交换过程中,分组交换机不为任何一个通信预留资源,它总是依次转发所收到的分组。
每个分组逐段地占用通信线路,线路利用率比较高。
7.什么是网络协议网络协议由哪几部分组成
网络协议是通信双方为了实现通信而商定的一些规则。
具体而言,网络协议可以理解为由三部分组成:(1)语法:通信时双方交换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格式。
(2)语义:每部分控制信息和数据所代表的含义。
(3)时序:通信如何发起;在收到一个数据后,下一步要做什么。
8.简述协议分层原理
要完成网络通信,通常会采用分层的方式来组织协议。
每一层都实现特定的功能,所有的层次集合起来共同完成网络通信。
层次相同的层称为对等层,对等层之间遵循相同的协议,通过协议实现特定的功能。
每一层中实
现了协议的活动元素称为实体,对等层内的实体称为对等实体。
每一层都使用下一层为它提供的服务,同时也向自己的高层提供服务。
数据从发送端的最高层开始,层层向下,层层封装,直到发送方的最底层,转换为电磁信号后经过物理链路到达接收端的最底层,再层层向上,层层解封装,最后到达接收方的最高层。
某一层添加的首部,在到达对等层后,就会被剥掉,剩余的部分会继续向上传递,直至最高层。
这里,高层使用了低层的服务,低层向高层提供服务,高层通过低层提供的服务接口访问低层的服务。
C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 tect)
又称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它是提供寻址和媒体存取的控制方式,使得不同设备或网络上的节点可以在多点的网络上通信而不相互冲突,执行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发,随机延迟后重发,具有原理比较简单,技术上易实现,网络中各工作站处于平等地位,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优先级控制等优点的一种以太网的多路访问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