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宜镇二中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格宜镇二中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一、学校概况格宜镇二中始建于1994年,学校占地面积40020平方米,建筑面积11571平方米。
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专任教师68人,合同制工人7人。
现有学生1900余人。
是省、地、市传统体育运动学校。
2000年支部被授予“先进教工之家”,2004年宣威市公安局授予“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的称号,2005年,被宣威市教育局,环保局评为宣威市级绿色学校。
2008年,被评为半军事化管理优良学校。
特别是近五年来,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普高升学率都在70%以上,位居全市前列。
二、自评工作情况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书记和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支委委员、工会主席、团分支书记、年级主任为组员的自评工作领导小组。
对照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对学校进行了全面的评估,一致认为我校各项指标有90%的为优秀,其余的为合格。
具体分述如下:A-1、办学目标格宜镇二中坚持"以人为本,学生至上"的办学理念;遵循"为师生可持续发展,为师生展示才华搭建平台"的办学思想,坚持以"全面①学校将教师培训纳入正轨,培养教师的学习自觉性。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提升自身素质。
近三年,我校已有38人参加了专升本的自考或函授学习,有26人已取得本科学历。
目前尚有1人在读函授大专。
②学校还积极创设培训条件,拓宽教师培训渠道。
通过举办讲座、观看录相、听观摩课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我们以德育建设为主阵地,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1、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德育环境。
学校坚持每周一上午举行升国旗仪式,坚持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以校园板报、班级板报、校广播站等为宣传阵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经过广大师生的努力,我校面貌日新月异,校园整洁、文明、文化氛围浓厚。
加大德育制度建设。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师生行为。
进一步密切了家校联系。
学校通过向家长发放各种学习材料,召开家长会,家访的等形式,与家长广泛接触,听取家长的意见,让家长了解学校,参与到学校管理与教学中来。
学校邀请了司法部门派出所到我校开设《自我防患意识专题讲座》和法制专题讲座,邀请校外辅导员经常性到校为学生做报告,与派出所联手对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等,学校近两年无师生违法犯罪事件发生。
2、努力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德育队伍。
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亲自挂帅,副组长副校长担任,成员由学校相关部门的主任、年级主任、校保卫干事组成。
3、以活动为载体,推动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文明学生、文明寝室的评比活动,开展以"走进秀水青山"、"走进农家,体验生活"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青春火焰在燃烧"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师生健身活动和球类比赛等。
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促进了德育工作的健康开展。
(四)、坚持以课改为中心,大兴科研兴校之风。
(1)、探索和创设新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我校在课题研究的进程中,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方法,学校确定每学期的研究课题,各学科教研组围绕学校的课题设立子课题,教师再根据子课题确立自己的课题。
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合作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创设良好的研讨氛围。
运用"以考促学、以学促思、以思促研、以研促改"的工作思路,有效地提高了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
教研室开展了教学反思、理论学习、集体备课、结对帮扶、观看录像、听专题讲座、公开课、听课、评课、交流研讨等多种活动,大大丰富教研内容。
通过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有效地帮助教师把课改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涌现出一批新的课改骨干教师。
如朱云真、徐文吉教师获格宜镇教师基本功大比武二等奖。
(3)、利用当地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根据课改精神的要求和课程改革工作目标,学校成立了以业务精干的教师为成员的校本课程研发小组,从校情出发,结合当地特点,发动广大师生收集、编写了大量的当地人文地理、旅游资源、民间传说等资料,经过反复推敲、论证和教学实践,积极建设有学科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步入健康轨道。
①开展课题攻关,加强探索研究。
在做好各级课题的征集和指导的同时,我们成立了由学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学科组老师组成的新课程实验课题攻关组,每个教师就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入攻关。
②深化课堂改革,构建新的评价标准。
首先,我们致力于改变原有备课的刻板的模式,把原有的备课本重新进行设计,编印《教师备课与教研》手册,起好导向功能,供全校教师备课、反思、记录、教研及成长发展档案之用。
同时,提出是不是好教案,主要在于是否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是否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是否具有个性特色和创新表现。
其次,加强诚信教学,淡化教学的纯艺术性追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研讨性,杜绝观赏表演。
凡校级公开课一律不搞试教,且课后均应安排开课教师的教学反思叙述。
再次,制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又不面面俱到,宜粗不宜细;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于评学,逐步组成"以学论教"、"以学促教"的共识;坚持可行性和开放性,确定六项一级指标(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生活动、课堂氛围、教学效果、教学特色),17项评价要素,并设立A、B、C、D四个评价等第,另加评语。
明确把"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达成状态"作为评课的基本准则。
这对我校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评价引导作用。
③是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落实、细化并有效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我校改革学生评价的着力点。
我们坚持"考核目标的导向性和促进性;考核内容的全面性和基础性;考核对象的全体性和层次性;考核形式的多样性和实践性。
(五)、加大后勤管理力度,确保师生安全。
为确保师生安全,我校建立保障师生安全的制度措施、安排专人负责学校安全保卫工作。
平时由保卫人员与值周教师全天轮流值班。
遇到非常时期,比如“非碘”等重特大突出事件,我校则启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全体成员,加强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
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由总务主任全权负责,所有购入食品都有专人检查落实,并责任到人,谁出问题,谁负责。
A-3、办学效益(一)、我们以质量为生命,狠抓教学常规管理。
1.围绕全面落实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工作目标,管理保证措施全面、明确、具体、可行,切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强。
各项考核制度健全、科学,各种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业绩考核标准完备严谨。
各项检查、考核全部到位,真实、认真、不走过场。
能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比较全面、规范地考评,各项考核资料齐全、规范。
2.严格按照学科课程计划办学,每月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
每学期普遍检查备课教案两次以上,主管教学校长和教学处主任深入课堂听课,认真指导教学工作,及时反馈听课意见,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定期进行学生作业检查,认真记录检查情况,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资料齐全。
对学困生耐心帮教,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不厌其烦,认真做好帮教记录,保存资料,建立贫困生档案。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价客观、全面,制定有《格宜二中考试规程》,教师认真分析试卷,教务处有计划,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找出差距、不足,协调整改。
学科组认真备课、教研,每星期一上午定为学科教研活动日,做到每活动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校领导和教学处主任按时参加并指导。
近年来,教学质量有不断提高,连续五年的中考成绩都位居宣威市前列。
3、积极进取,巩固提高普九成果。
我校制定积极有效的实施方案。
A、提高认识,增强"控辍"工作的责任感。
B、要紧紧依靠当地政府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动员流失的学生返校。
C、强化教育内部管理,逐级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层层签定工作目标责任状。
D、要求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未雨绸寥,对有流失迹象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家访、早做思想工作,防止出现新的流失生。
E、对在"控辍保学"工作中不配合、不得力的教师,学校采取在评优、评先、职称晋级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采取结构工资下调等处理办法。
(2)、召开"控辍"专题会议。
学校邀请镇政府和村两委领导针对控辍问题召开了专题会议。
认真部署了"控辍"工作任务,与镇政府和村两委一起共同进村入户做流失生家长的思想工作,把"控辍"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3)、借助社会力量,解决"控辍"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学校积极寻求社会各界及有识人士的慷慨解囊,2004年秋学期我们通过与党镇办、民政局、残联等部门联系,积极争取他们对我校特困学生的捐助,资助特困流失生,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返校就读。
2004年上级部门为特困生减免杂费、书费50000余元。
学校教师捐款和学校筹资共计3000余元,救助贫困生27人。
后来,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政策越来越好,控辍的问题也越来越少。
4、我校历来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我校毕业的大部分学生素质高,据调查,升高一级学校的学生能较快适应新的环境,发展趋势好,受到高一级学校的欢迎。
就业的,社会反映好,凭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很快适应社会需求,在很多行找到了立足之地,为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他们的贡献。
三、存在的问题1、学生宿舍男、女混住同一栋宿舍楼,管理上还有些难度;2、排水系统不通畅,绿化、美化工作滞后;3、厕所容量小,学生上厕所拥挤。
四、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办学条件落后,远远跟不上时代步伐,从04年秋开始,我校加大投资力度,共投入20多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添置了学生电脑室的电脑30套;建成了多媒体教室、校园局域网、宽带网,初步建立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加快了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创造了较好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环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校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改造了寄宿生宿舍和食堂,为寄宿生提供了舒适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
我们将继续发扬团结拼搏,敬业奉献的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扎实工作,为实现我校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