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运营效率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基于中注协公布的2007-2010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数据以及证监会、财政部公示的2007-2010年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报备材料数据,构建了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效率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再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工具,对事务所的运营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的分析与评价,并对影响该效率的因素运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
研究发现:(1)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运营效率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这主要是由规模效应推动的。
国内事务所要想缩小与国际四大之间的差距,必须转变依赖规模效应实现效率增长,应该更加重视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进步对于运营效率的推动作用。
(2)我国事务所的多元化战略与规模化战略与运营效率显著正相关,规模化战略的效果更加明显,多元化战略效应的发挥还受到一定制约,因此还有必要进一步推动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3)事务所的人力资本杠杆与经验注册会计师人数与运营效率呈负相关,但是其对绩效的影响程度较小。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运营效率;DEA-Tobit;多元化;规模化一、引言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对外放开,对于高质量审计服务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而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收入过亿的会计师事务所显著增多,但是与国际知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内所在规模上与注册会计师人均产出上均低于国际四大所。
我们要想提高国内所的竞争力,必须对其运营效率状况进行研究,从而做到“对症下药”。
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涉及到大量的经济数据和商业机密,我国必须发展具有国际水平的会计师事务所,保证经济信息安全(王军,2010)。
为此,国家大力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做大做强战略。
2007年5月,中注协发布了《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2009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
这些政策都着重推动事务所的强强联合,深化人才战略,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以加强其竞争力,提高其生产效率。
注册会计师行业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掀起了一次大的合并浪潮,许多大所之间实现了强强联合,极大的提高了其竞争能力。
但是由于相关成本数据难以获得,学术界一直无法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生产效率问题进行定量的研究,不能够准确判断各影响因素在提高事务所生产率中的作用,不利于定量比较国内所与国际四大之间的生产效率,也难以衡量政府推动的做大做强战略的效果。
本文基于中注协2007-2010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中公布的数据以及证监会、财政部公示的2007-2010年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报备材料数据,构建了对事务所进行效率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工具,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投入产出状况进行定量的分析,反映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运营效率变化情况。
在此基础之上运用受限的Tobit模型对导致该行业运营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最后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本文随后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为数据及模型介绍,第四部分为运用DEA方法分析我国事务所的运营效率及对该结果的相关分析,第五部分为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事务所运营效率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一)关于运营效率问题的回顾经济学中认为效率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之比。
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G·罗斯基(1993)将这一简单的认识扩展为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和动态效率。
配置效率主要是指在一个经济系统之中,全部的生产资源(投入)与所有人的总经济福利(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技术效率主要是对于单个经济活动主体而言,其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动态效率则主要考察的是资源在满足当前社会需求与未来社会需求之间的合理配置。
事务所作为提供鉴证监督服务的经济主体,既有一般经济主体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
事务所主要提供的是审计服务,投入的主要是人力资源,产出的主要载体是审计报告,和其他产业相比没有根本性的差别,都会产生配置效率与技术效率的问题。
但是由于审计服务资源的不可贮藏性,不可能做到实现将该资源在当前社会需求与未来社会需求之间的合理配置,故对于事务所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配置效率与技术效率这两个方面。
本文研究的运营效率主要是指事务所的技术效率方面。
具体到单个事务所来说,事务所的运营过程就是运用一定的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提供审计服务的过程,其效率就是要衡量投入产出间的比例关系,考察在一定的产出下如何使投入最小,或者是在一定的投入下使产出最大。
因此后文将不在区分运营效率与技术效率。
关于我国事务所配置效率的研究,众多学者分别从生产者的视角以及需求者的视角对我国审计市场的配置效率进行研究(房巧玲,2006)。
生产者视角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结构主义理论的“结构-行为-绩效”框架(即SCP框架),认为不同的市场结构将产生不同的市场行为并产生相应的市场绩效。
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有李树华(1999),吴溪(2001),余玉苗(2001),易琮(2002),夏冬林等(2003),张立民等(2004),刘桂良等(2008),刘峰等(2009)等。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考察了我国审计市场的市场结构以及审计市场的配置效率的高低,基本都认为我国审计市场结构是竞争型的,市场的配置效率较低,体现在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上就是审计报告的质量不高,审计收费的溢价过高。
需求者视角的研究则主要是从被审计单位的立场出发,考虑到客户盈余管理水平与事务所变更、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利用该关系判断审计市场配置效率的高低(李东平等,2001;宋衍蘅等,2005;龚启辉等,2011等)。
研究发现客户的盈余管理水平较低会提高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不容易导致事务所变更。
关于我国事务所技术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事务所的规模经济效率方面,而对于事务所的前沿效率涉及较少。
规模经济效率主要是指事务所规模的扩大对于成本降低的影响,主要是基于资产的不可分性。
目前学术界主要运用生存竞争法、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法以及C-D 函数法对事务所的规模经济效率进行研究。
刘明辉等(2005)运用生存竞争法得出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四大”在大客户市场上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本土事务所则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的状态;杨永淼(2007)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法发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大客户市场上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蔡春等(2008)运用C-D函数对我国事务所的规模经济效率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事务所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前沿效率主要是指事务所距离由最佳实践所形成的生产前沿面的偏离程度,是一种相对效率的概念。
经济学中对于前沿效率有参数和非参数两种求解方法,但是考虑到事务所生产函数的不可观测性,所以本文主要是运用非参数法中的DEA方法求解事务所的前沿效率。
在运用DEA研究我国事务所的技术效率方面,徐汉友等(2008)通过对2005年排名前20的事务所的相对运营效率等三方面的分析发现,我国事务所运营效率良好,有与国际“四大”一较高下的潜力。
曹强等(2008)对我国2004年与2005年证券审计市场的效率考察发现,我国证券审计市场效率较高,并发现异地所的生产效率高于本地所,事务所的行业专门化程度与审计生产效率显著正相关。
贾宪威等(2010)运用DEA-Tobit模型对于我国事务所2008年的效率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注册会计师是影响事务所效率的重要因素。
王咏梅等(2012)通过对我国2002-2010年事务所生产率变动的考察发现,我国事务所的生产率在这段期间提高了一倍,而技术进步是其主要的推动因素。
邱吉福等(2012)对我国事务所2007-2009年的效率变动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事务所存在着投入成本的浪费,生产效率下降的问题,事务所规模的扩张并没有带来效率的提高。
以上研究都是运用DEA分析我国事务所效率的代表之作,但是仍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成本产出数据难以获得,所以事务所运营效率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横截面数据(邱吉福,2011;杨永淼,2009等),采用面板数据分析的较少。
横截面数据不能够反映事务所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只能够对事务所间的营运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反映的是事务所静态的信息。
二是中注协公布的2008-2009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可能存在重大的数据错误,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两年的数据中,均存在部分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人数大于该所的从业人数,这可能的解释就是工作人员在数据录入时有误。
如果采用这样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其结论毫无任何意义。
三是在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特别是忽视资本对于生产效率的影响。
且以前研究所选取的各投入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复,没有充分考虑指标之间的层次性与逻辑性。
在运用DEA分析方法时,选取不同的投入产出指标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指标的选取上一定要结合事务所的实际情况,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现有的文献中多同时以注册会计师人数,不同年龄段注册会计师人数以及不同学历结构的注册会计师人数作为投入变量,这些投入变量之间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共线性,故分析结果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噪音。
四是以上研究中,只是单纯的进行效率分析,而没有进一步分析影响该效率的一些不可控因素对于该效率值的影响。
本文针对以上的几点缺陷做出如下处理,采用了四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既考虑到静态因素,也分析了效率值的动态变化,最后还对该效率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判断多元化战略,规模化战略对于事务所运营效率的影响。
在指标的选取上,本文考虑到事务所较多的人力资源投入的特点,且在上市公司审计市场中存在着严格的准入制度,对资本要求严格的特点,本文主要采用注册会计师人数与非注册会计师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变量,并结合资本投入量分析事务所的生产效率。
在数据的选取上,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证监会和财政部公布的2007-2010年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报备材料数据,而较少的采用中注协的数据,具体数据来源参见第三部分的论述。
(二)关于运营效率的影响因素问题回顾直接研究事务所的运营效率影响因素的文献较少,贾宪威等(2010)认为人力资源因素,事务所规模以及拥有的客户资源是影响事务所运营效率的中要因素,并对以上几个因素进行数据包络分析的模型可以分为基于规模报酬不变的CCR模型(Charnes et al,1978)和基于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Banker et al,1984)。
数据包络分析按照导向的不同还可以分为产出导向与投入导向模型。
由于CCR模型只能够处理规模报酬不变的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问题,得到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值θ,而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明显的规模报酬(蔡春等,2008),放松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可以将技术效率分解了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得到BCC模型下的纯技术效率值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