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际大学生群英辩论会大陆选拔赛
【八进四】第四场#:
正方:应该禁止家长查看未成年子女个人信息
(国际关系学院:常远,赵子飞,冯若谷)
反方:不应该禁止家长查看未成年子女个人信息
(中国政法大学:陈典、吴琼、肖磊)
反方结辩----肖磊:
(时间两分钟)
谢谢!的确您说得对----爱的名义下不能做任何事。
可是我们也知道,我们不应该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父母的行为。
相反,在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和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之间对抗关系下,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有多少罪恶假自由之名?
我方今天为什么谈法律?恰恰是因为我们深知法律必须具有谦卑性,因为我们知道法律的世界它是黑白分明的。
我们需要依赖这个规则去判断是非,明辨对错,我们要找一个“罪”和“非罪”的答案。
但是家庭世界不是黑白分明的,这里没有一个“罪”和“非罪”的答案。
我们恰恰需要的不是一条界线分明的楚河汉界,相反,我们需要的是某种意义上的模糊。
恰恰是在这种模糊之上,我们建立了私密、亲情、关怀一切伟大的情感。
但是今天对方辩友不这么认为,他们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划清界线,分清是非,我们必须把每一次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感的斗气上升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基本自由和隐私权的侵犯。
可是对方辩友----这里没有恶意的侵权人啊,这里没有商业利益,这里没有客观化的损害结果,这里没有刀剑和盾牌----这里是一个家啊!这里不是非是即非,非黑即白,这里的一切恰恰是在最琐碎中彰显人性最本质的关怀,在最模糊中体验着生命最细致入微的情感。
孩子他不会因为父母看了他的短信就不好好成长了;父母也不会因为有了看短信的权力就胡作非为了。
一味地“喊打喊杀”其实没有意义。
其实我们应该回忆,当我们的家长在我们小时候看我们信息时候的那个场景,我发现我爸笨手笨拙的撬我日记的时候,其实我现在的心情是没有愤怒,相反,充满了感激----因为我如此真切的知道,再也没有人会撬我的日记了!被人无微不至关怀的时光已经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谢谢!
2010年国际大学生群英辩论会大陆选拔赛'
【半决赛第二场】
正方:我赞成人肉搜索(浙江大学)
反方:我不赞成人肉搜索(中国政法大学)
反方结辩:肖磊(时间两分钟)
谢谢!大家好!其实,这是一个脆弱的时代。
隐私、个人安全这种概念正在被我们技术的发展所不断的消解。
你只要下载一个黑客软件,你可以看所有人的聊天记录和邮件;我们在填银行卡的时候你填的那些信息它会被各种各样的保险公司获得;我们在高考报名的时候你填的那些信息甚至会被那些你没有填报的高校发现并给你发一个录取通知书----这就是这个时代,我们前所未有的狼狈、前所未有的脆弱。
但是对方辩友,您看不到民众本身的这种脆弱,您强调人肉搜索,可是您仅仅的理由在于人肉搜索曾经把这把利剑对准过贪官,您就信赖这种疯狂的力量----哪怕它在常态的意义上是滥杀无辜,在常态的意义上是不择手段----您都不看!仅仅是因为您觉得,这个世界的明天不会好,您就撕毁了社会契约,选择群体暴力,还说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
可是就那么一个无可奈何的是我们个体还很局限----我们没有办法达到一个完美的自治,所以我们才相信法治,我们才相信社会契约,我们放弃了狼与狼的战争,构建了人与人的社会。
您以为人肉搜索可以匡扶正义,但是它在消解正义;您以为人肉搜索可以监督公权力,但是它在伤害平民;人肉搜索就像一把道德的利剑,每个人都以为它可以惩恶扬善,都以为自己是这条利剑背后的那双眼睛,实际上,您正被无数双同样的眼睛所注视着。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们始终、最终必然走向混乱。
为什么?----我们追求的那些正义和公平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反而进入了一个人人自危、人人自保、人人对自己以外的世界充满了惶恐的时代,这真的是像您所说的众神狂欢吗?在我看来这是群魔乱舞啊!也许我们选择群体暴力真的能够消除掉一些罪恶,但是,正义、秩序和安全----这些价值也离我们而去了!
我不赞同人肉搜索,道理很简单----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双星杯”2010年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大陆选拔赛决赛
----武汉大学VS 中国政法大学-
时间:2010年10月2号
正方:新闻价值比人伦道德更重要(武汉大学)
反方:人伦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中国政法大学)
反方:(肖磊)
谢谢!我们首先要看一下比较的方法。
在常态的意义下是不是新闻价值和人伦道德总存在冲突呢?如果不是的话,那么今天引发我们这场辩题,引发这场讨论的个例和案件本身是什么呢?我方举了这么多的照片,我能问一个问题吗?它们为什么总是这么极端的状况?这恰恰说明了,在常态意义下,人伦道德和新闻价值的诉求并不必然冲突,我们今天关注的焦点恰恰在于----新闻人,他作为无冕之王,他有独特的历史使命,但这种历史使命是不是赋予了
他们在极端的状态下可以突破底线的权力?
我们来看一下,在阿富汗战争的期间,有一个88岁的老太太她失去了儿子,美军的记者长枪短炮的冲到了她的家,现场宣布了这个消息,非常的震撼!但是这种震撼是他们自己制造出来的。
我相信这中间,《饥饿的苏丹》的作者也是在做这样的考虑,他觉得牺牲了这个小女孩可能换取全世界对这个国家的援助。
这就是新闻价值,对方辩友所说的,我们面对黑暗的时候可以启蒙、可以呐喊、可以曝光!我们如果作为无冕之王,我们以笔为剑,以刀为枪。
我们可以不受这个世俗条条框框所约束,我们挑战一下人伦,挑战一下道德又有何妨?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嘛!可是,这个伟大的目标是什么呢?求真吗?求真是为了什么?拯救大众吧!为什么以伤害的方式可以拯救大众?为什么一定要以牺牲这个小女孩的方式去援助一个国家?为什么要以一个牺牲老太太的方式去反对一场战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们作这样的理解,是不是有一些过于自信,有一些过于狂妄?有一些不够清醒呢?我们心中还有没有对底线的定位呢?即使是新闻人,他并不能超脱于这个世俗,他最多作为无冕之王,我们承认他的历史使命,他可以不拘于世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走极端,我们要让这个世俗的世界为新闻价值让步。
到底应该谁尊重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