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选择题1.管道应集中成列,平行敷设,尽量岩墙或柱敷设,管道与柱、墙设备就管道及管道之间应留有足够的距离,以满足施工、运行、检修和热胀冷缩的要求,一般间距不应小于100—150mm;管道通过人行道是,与地面净距不应小于2m,横过公路时应不小于4.5m,横过铁路时与铁轨净距不得小于6m;含尘气体管道的倾角取决于粉尘的物理性质和气体中的含尘浓度,若含尘浓度为0.3—15g∕m,含尘气体在管道内的最大速度不应超过16—18m∕s,以防止管道磨损,最低速度为8—10m∕s,以防止粉尘沉积而阻塞管道;粉尘的安息角大小与粉尘性质、粉尘的粒径、形状和湿度等因素有关,一般不小于45°,最好不小于60°;管道的分支管与倾斜主干管道连接时,应从上面或侧面接入,三通管道的夹角一般不宜小于30°,最大不宜超过45°.2.气压试验的压力应大于最大工作压力的5%.3.在选取沉降室的气流速度时,应防止流速过高而引起二次扬尘。
实际中采用的速度为0.3—3m∕s。
对于轻质粉尘(如黑炭),其流速还应低些。
有些资料推荐取0.5—1.0 m∕s,如加喷雾等措施,可适当提高,但以不超过1.5 m∕s为限.4.袋式除尘主要用于控制1um左右的粉尘,当烟气含尘浓度超过5 g∕m3时,应采用二级除尘.5.电除尘器捕捉粒径范围在0.01—100um,粉尘粒径大于0.1um时,除尘效率可高达99%以上;电除尘器的气流阻力很小,约98—294Pa(10—30mmH2O),即风机的动力损耗少;除尘器的的电功率很小,净化1000m3∕h烟气约消耗0.1—3Kw;电除尘器可耐500℃的高温。
6.一般在0.5—2.5 m∕s范围内,电厂风速与除尘效率的关系。
见图(p83表3-1)7.粉尘的有效驱进速度的一般范围为2—20 m∕s.8.粉尘比电阻是衡量粉尘导电性能的指标,对电除尘器性能的影响最为突出,按比电阻的不同常将粉尘划分为低比电租粉尘(比电阻ρ<10(Ω·cm));高比电阻粉尘[比电阻ρ>5×1010(Ω·cm)]和比电阻为104<ρ<5×1010(Ω·cm)的粉尘,当粉尘的比电阻在10<ρ<5×1010(Ω·cm)时最适合采用电除尘,比电阻过高或过低时,采用电除尘则需要进行预处理.9.影响除尘器电器性能的烟气中SO2、O2、H2O的最低含量分别为0.5%—1.0%;2.0%—3.0%和5%,在有以上成分存在的情况下,CO2的影响可以不考虑.10.根据处理气体量确定预热能源和排气余热回收方式。
如果采用气体燃料预热,而需处理气体中含量大于16%时,应尽量采用处理气体作为燃料燃烧的助燃气体,以减少燃料消耗量。
必须控制废气浓度低于爆炸下限的25%,并设置防回火、泄爆、报警等设备,以确保生产操作安全.11.人工清理格栅按50°—60°倾角安放,这样可增加有效格栅面积40%—80%;在大型污水处理厂、污水和雨水提升泵站前均设置机械清理格栅,格栅一般与水平面成60°—70°,有时呈90°安置.12.人工清理格栅删条间隙以25—40mm为宜;机械清除的以10—25mm;最大间隙为40mm.大型污水处理厂应设置粗细两道格栅.13.如泵前的格栅间隙不大于25mm时,污水吹里系统前可不设置格栅.14.格栅间隙16—25mm时,0.10—0.05;格栅间隙30—50mm时,0.03—0.01;栅渣的含水率一般约为80%,容量约为960kg∕m315.若采用机械格栅时,不宜少于二台,如为一台时,应设人工清除格栅备用。
16.过栅流速一般采用0.6—1.0 m∕s.17.格栅前渠道内的水流速度一般采用0.4—0.9 m∕s.18.格栅倾角宜采用45°—75°,若采用机械清除,倾角课达80°.19.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一搬采用0.08—0.15m.20.沉淀池超高不少于0.3m,缓冲层高采用0.3—0.5m,贮泥斗与斜壁倾角、方都不宜小于60°,圆斗不宜小于55°,排泥管直径不小于200mm.21.在城市污水中,平流式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为30—45m3∕(m2·d),辐流式≤45 m3∕(m2·d),竖流式25—30 m3∕(m2·d);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平流式沉淀池的停留时间为1.5—2.0h,辐流式1.5—2.0h,竖流式1.5—2.0h.22.贮泥斗得容积一般按不大于2日的污泥量计算.对于二次沉淀池,按贮泥时间不超过2h计算。
23.沉淀池的污泥一般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法。
静水压力数值如下:初次沉淀池应不小于1.5m;活性污泥曝气池后的二次沉淀池应不小于0.9m;生物膜法后的二次沉淀池应不小于1.2m。
24.排泥装置的池底一般设1%—2%的坡度,坡向贮泥斗,配置机械刮泥设备,使沉入池底的污泥刮入泥斗内。
25.在污水处理中最大设计流量时的水平流速v一般不超过5mm∕s;对于给水处理一般为10—25 mm∕s,现在已高达30—50 mm∕s;26.沉淀区的有效水深h2通常去2—3m。
27.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一般为30—50m为了保证水在池内均匀分布,要求长宽比不小于4,以4—5为宜。
每座沉淀池的宽度一般为5—10m。
28.沉淀池的尺寸确定后,可以用Fr(佛劳德数)来复核沉淀池中水流的稳定性。
一般Fr控制在1×10-4—1×10-5。
29.当污泥中的主要成分为有机物时,含水率字95%以上时,其容重γ可按1000kg∕m 3考虑。
30.辐流式沉淀池是直径较大的圆形池,直径一般为20—30m,最大可达100m,池中心深度约为2.5—5m,池周约1.5—3m,水从中心以辐射流向池周,故称辐流式。
31.辐流式穿孔整流板上开孔面积的总和应为池断面的10%—20%。
32.辐流式沉淀池多采用机械刮泥,为满足刮泥机的要求,池底设0.05左右的坡度坡向泥斗,泥斗的坡度约0.1—0.2。
当辐流式沉淀池直径(或边长)小于20m时,可考虑做成方形,在池底设四个排泥斗,利用重力刮泥。
33.沉淀池的平均有效水深h2一般不大于4m,直径与水深之比一般介于6—12之间。
34.污泥在贮泥斗中停留时间取4h,采用机械刮泥时,缓冲层上缘应高出刮泥板0.3m。
35.为了保证水流自下而上直流动,要求池直径(D)与沉淀区深度(h2)的比例不超过3:1,因D∕h2值过大,池内水流就有可能变成辐射流,絮凝作用减少,发挥不了竖流式沉池的特点,所以D常控制在4—8m之间,一般不超过9—10m。
36.污水在中心管的流速对悬浮物的去除有一定影响,当在中心管下部设反射板,其流速大于100mm∕s,污水从中心管喇叭口与反射板中溢出的流速不应大于40mm ∕s,反射板低距污泥表面的高度(缓冲层)为0.3m。
池的保护高度为0.3—0.5m。
37.为了防止漂浮物外溢,在水面距池壁0.4—0.5m处安设挡流板,挡流板深入水中部分的深度为0.25—0.3m,伸出水面高度为0.1—0.2m,如果池子直径大于7m,应考虑加辐射式汇水槽。
38.竖流式沉淀池下部呈截头圆锥状的部分为污泥区,贮泥斗倾角要求为50°—60°,采用静水压力排泥。
39.快滤池高度包括超高(0.25—0.3m)、滤层上的水深(1.5—2m)、滤料层厚度、承托层厚度、配水系统高度。
总高一般为3.0—3.5m40.冲洗水箱的水深不宜超过3m,水箱容积一般按滤池冲洗水量的1.5倍计算。
41.一般来说,污泥负荷率在0.3—0.5kg BOD∕(MLSS·d)范围内时,BOD去除率可在90%以上,SVI在80—150范围内,污泥西服和沉淀性能较好。
对于剩余污泥不便处理的小型污水处理厂,污泥负荷率应低于0.2kgBOD∕(MLSS·d),使污泥自身氧化。
42.曝气池根据混合液流型,可分为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和循环混合式三种;根据曝气池跟二沉池的关系可分为分建式和合建式两种。
43.扩散空那个气的设备有竖管曝气设备、穿孔板、射流装置和扩板等数种,目前我国采用较多的是穿孔板和竖流曝气设备。
44.穿孔管上孔眼直径一般采用2—5mm,空开于管下侧与垂直面成45°夹角,间距为10—15mm,为避免孔眼堵塞,穿孔管孔眼空气出口流速一般不应低于10m∕s。
穿孔管氧的转移率一般在6%—8%之间,动力效率约为1—1.5kgO2∕(kW·h)。
45.空气管的经济流速可采用10—15m∕s,通过扩散装置只管的经济流速可取4—5m∕s。
空气通过空气管道和扩散装置时,压力损失一般控制在14.7kPa以内,其中空气管道总损失控制在4.9kPa以内,扩散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堵塞,故在设计中一般规定空气通过扩散装置阻力损失为4.9—9.8kPa.46.滤料粒径一般为40—100mm滤料层厚度多控制在2m以内(超过两米的采用人工通风),分上下二层充填,上层(工作层)用粒径40—70mm的滤料,层厚为1.8m;下层(承托层)用粒径为70—100mm的滤料,层厚为0.2m。
47.生物接触氧化池一般按平均日污水量设计。
填料体积按填料容积负荷计算,而填料的容积负荷则应通过实验确定;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座数不小于2,并按同时工作考虑;污水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的有效接触时间不得小于2h;进水BOD5浓度应控制在100—300 mg∕L范围内,当大于300mg∕L时,可考虑采用处理水回流稀释;填料总高度一般取3m,当采用蜂窝填料时,应分层装置,每层高1m,蜂窝内切孔径不小于25mm;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的溶解氧含量一般应维持在2.5—3.5 mg∕L之间,气、水比约为15—20:1;为了保证布水、气均匀,每格生物接触氧化池的面积一般应在25m2以内。
48.在高负荷生物滤池中,池壁一般应高出滤料表面0.5—0.9m;其进水BOD5值必须小于200mg∕L,否则应采取处理水回流措施。
49.固体废物经焚烧处理,体积一般可减少80%—90%;而在一些新设计的焚烧装置中,焚烧后的废物体积只是原来体积的5%或更少。
50.多段焚烧炉可分为三个操作区:顶部进料膛为烘干脱水区,温度在300—550℃;中部为燃烧区,温度达到760—980℃;最下层时灰渣冷却带,温度降为26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