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 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经营方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精耕细作
探究:小农经济有何特点?
1、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①立国之“本” 1、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与成就:②技术成熟、管理完备 ③对世界贡献卓越
2、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形态: ①小农个体经营;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导语解析
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 ①农民的负担沉重;②土地私有制为主
4、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特点:
①手工业以官营为主,管理严格; ②商业被看做“末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黄河在河套平原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 任用杰出的水利工程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 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 河安流将近800年。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赋税制度和徭役制度
封 建 国 家
徭 役 兵 役 赋 税 赋 税 地主 地 租 佃农
自耕农
阿房宫遗址
四、重点难点问题: 1、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 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
(2)不利因素:
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 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 纭。· · · · · ·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 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 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3、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 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小王认为牛郎织 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 点,这主要是指
B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耒(lei)耜(si)(石、骨、木)
石犁
⑴材质变化:石、骨、木—青铜—铁
青铜犁
铁犁
二 牛 抬 扛 耦 犁 一 牛 挽
( )

⑶构造变化
直 辕 犁 曲 辕 犁 省力的同时控制耕地的深浅, 提高耕地的质量。
古代朝代 ▲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 更替
1、原始社会: 三皇五帝始 距今约 170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尧舜禹相传 夏朝(建立) → 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 2、奴隶社会: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3、封建社会:前475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
关中:井渠法
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 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 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 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 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 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 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 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 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 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 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 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 进而成的。
东汉王景治黄
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各地模拟
1.(2010.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假设古代
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 下图中扶犁的应是( ) D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炀帝 D.唐太宗
2.(2010.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
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灌溉工具的是 ( C) A.翻车 B.高转筒车 C.水排 D.立井水车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 花一朵 我与娘子带发间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 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新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 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 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
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 化,引发农民起义。
悯农诗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你如何 解读古 代农民 的生活 境况?
泰半之赋
秦代收“泰半之赋 ”,使“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 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土地兼并问题: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1)产生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频繁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
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 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水利事业的发展)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
阶段
名称或措施
水利工程 意 义 防洪、灌溉 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 千里沃野;体现中国古代人民辛 勤与智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沟通了湘水和离水;加强对岭南 的管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你知道神农的传 说吗?
神农氏又称炎帝,开拓 了古代中国的农业,成 为传说中农业的始祖。
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 展的因素有哪些?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水利事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统治者的重视(如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等)、天文历法 的进步、有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等等。
一、 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商周 时期 春秋 战国 汉代 唐代 “锄耕”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牛耕普及全国 铁犁牛耕 农具的变化 石、骨、木 石、骨、木 青铜农具(少) 铁制农具 (发达地区) 耦犁——一牛挽犁 曲辕犁(特点)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在唐代,曲辕犁是标志性的农 具。而且不仅在唐代。可以说在中 国农具发展史上都是标志性的农具。 (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
水旱 从人, 不知 饥馑, 时无 荒年, 谓之 天府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 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 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灌溉 工具
史前 阶段 春秋 战国
大禹 治水 都江堰 郑国渠 灵渠
秦朝
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
阶 段 汉 代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名称或措施
意义或概况
“井渠” 治理黄河 (王景)
关中农民创造, 适合干旱地区灌溉 有利于朝廷财政收入 增加、人民生活和政 局的稳定
唐 代
宋 代
设渠堰使 大运河 官员奖赏制度
筒车(以水为动力
翻车(以水为动力
明清 政府重视水利事业
风力水车
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 展的因素有哪些?
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赋税沉重) (徭役沉重)
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
土地制度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商周) 土地制度 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制 奴隶主贵族 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 (以 (战国以来) 土地私有为主体的) 表现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