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试题:年龄问题小学数学试题:关于年龄问题【含义】这类问题是根据题目的内容而得名,它的主要特点是两人的年龄差不变,但是,两人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发生变化。
【数量关系】年龄问题往往与和差、和倍、差倍问题有着密切联系,尤其与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要紧紧抓住“年龄差不变”这个特点。
【解题思路和方法】可以利用“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例1爸爸今年35岁,亮亮今年5岁,今年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几倍?明年呢?解35÷5=7(倍)(35+1)÷(5+1)=6(倍)答:今年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7倍,明年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6倍。
例2母亲今年37岁,女儿今年7岁,几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解(1)母亲比女儿的年龄大多少岁?37-7=30(岁)(2)几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30÷(4-1)-7=3(年)列成综合算式(37-7)÷(4-1)-7=3(年)答:3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
例33年前父子的年龄和是49岁,今年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父子今年各多少岁?解今年父子的年龄和应该比3年前增加(3×2)岁,今年二人的年龄和为49+3×2=55(岁)把今年儿子年龄作为1倍量,则今年父子年龄和相当于(4+1)倍,因此,今年儿子年龄为55÷(4+1)=11(岁)今年父亲年龄为11×4=44(岁)答:今年父亲年龄是44岁,儿子年龄是11岁。
例4甲对乙说:“当我的岁数曾经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才4岁”。
乙对甲说:“当我的岁数将来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将61岁”。
求甲乙现在的岁数各是多少?解这里涉及到三个年份:过去某一年、今年、将来某一年。
列表分析:过去某一年今年将来某一年甲□岁△岁61岁乙4岁□岁△岁表中两个“□”表示同一个数,两个“△”表示同一个数。
因为两个人的年龄差总相等:□-4=△-□=61-△,也就是4,□,△,61成等差数列,所以,61应该比4大3个年龄差,因此二人年龄差为(61-4)÷3=19(岁)甲今年的岁数为△=61-19=42(岁)乙今年的岁数为□=42-19=23(岁)答:甲今年的岁数是42岁,乙今年的岁数是23岁。
小学数学试题编制“四策略”一、关注情感,命题要体现人文关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我们编制试题时要突出人文关怀。
1.改变大标题的表述形式如将填空题改成“请到数学乐园来”“请你打开知识宝库”“欢迎走进知识门”“相信你能行”“智慧屋”等;将判断题改成“数学门诊部”“数学小门诊”“谁对谁错你来辨”“小医生你给我来诊断,我的说法对吗?”等;将选择题改成“猜猜看”“慧眼识宝”“看你能不能找到我”“我好为难呀,你能帮我选择吗?”等;将计算题改成“我是小神算”“看你算得准不准”等;将文字题改成“请你仔细读,秘密就在里面”“咬文嚼字,请你认真读认真做”等;将应用题改成“生活积累”“生活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实践馆”等。
这样的标题表述形式有利于增加考试的趣味性。
2.插入卡通人物,图文并茂这样的试卷,能缓解学生的恐惧心理,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使考试变成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
使学生感到考试是愉快的自我检测和练习,激发起答题的热情和勇气。
同时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体现考试的人文性和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二、联系生活,命题要贴近学生实际数学考试的命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命题要联系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如以下诸题:(1)小明要把书包挂在墙上,用()毫米的钉子最合适。
①15②13③40(2)伊拉克现有人口22400000人,改写成用“万”作单位();领土面积是441839平方千米,大约是()万平方千米。
(3)学校教工餐厅黄师傅购进大米560千克,面粉210千克,请你根据当日价格帮黄师傅开一张发票。
(提供发票表格)(4)学校抗“甲流”消毒药水是用25%的过氧乙酸和水按1:200的比例配制而成,现要配制1005千克这种消毒液,需这种25%的过氧乙酸()千克。
(5)五年级(1)班45名学生到动物园参观。
门口的价格牌上写着“每人5元,50张以上为团体票,团体票八折优惠”。
这个班怎样买票比较省钱?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生活与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
要沟通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折扣”“开发票”等渗透了商品经济知识,“伊拉克”“甲流”等则是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教师要通过强化学科综合方法与途径,密切知识与实践、课堂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领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三、追求简约,命题要重在考查能力1.注重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考查,开启思维空间判断和推理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
如题目:请你当小法官判断“7500÷800=75÷8=9……3”是否正确。
这道题看似简单却需要运用下述几个方面的知识才能作出判断:(1)商不变的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都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它们的商不变;(2)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有余数的除法法则。
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在它们的末尾划去同样多的0再除,商不变;如果有余数,在横式中写余数时要添上与被除数划去的同样多的0。
2.注重算理、算法和计算能力的考查,培养开放意识在计算方面,新大纲淡化了计算法则的教学要求,但强调了“理解”和“运用”。
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尝试多种解法,不要被一种固定的模式所束缚,不要把精力放在套用某些固定的题型和单一的解题模式上面。
命题应注重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特别是口算能力和简算能力,考查对算理的理解、对算法的掌握和应用,切忌出现复杂的运算和繁琐的数目。
如题目:计算3×0.4÷0.4×3,下面哪种方法是错误的:(1)3×0.4÷0.4×3=3×(0.4÷0.4)×3(2)3×0.4÷0.4×3=(3×0.4)÷(0.4×3)(3)3×0.4÷0.4×3=0.4÷0.4×3×3(4)3×0.4÷0.4×3=3×××3这道题用了三种不同的正确算法,每一种都显示了思维的过程。
第二种做法是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
选择这道题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思维定式跳出框框,不拘泥于原题的客观顺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四、体现差异,命题要促使学生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试题编制要突出开放性,让全体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解题。
如题目:从、、7.5、22、1、3这六个数中任选四个组成比例,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这道题的条件、答案都较开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灵活选择和组合的思维空间。
又如题目:根据算式350÷(40+30)编一道应用题。
这道题目不难,可编的应用题很多,学生完全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编出不同类型的应用题。
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在编制数学试题时要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出发,要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内在价值与魅力,体验到数学活动中探索的乐趣;要为学生提供发展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和创造,生动、活泼、个性化地发展。
这是我们改革数学命题的努力方向。
小学数学试题设计“四注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人们对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已有了新的认识,但在目前,用考试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还是一种主要的方法。
而如何设计试题,使之符合课程改革新理念,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作用,除了根据课改教材进行精心设计考试的知识点外,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联系生活,要注意真实性在数学教学中,命题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题中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但命题时联系生活,更要注意尊重生活的真实性,反之会给学生不应有的误导。
例如,某《分数混合运算》的单元测试卷上有这样一道试题:六(1)班有学生100名,根据下列的条件分别列出算式,求六(2)班有多少名学生?①六(1)班学生是六(2)班学生数的,列式。
②六(2)班学生是六(1)班学生的,列式。
③六(1)班学生比六(2)班学生多,列式。
④六(1)班学生比六(2)班学生少,列式。
不难看出,命题者的本意是以班级学生人数为载体,通过题组对比方式考查学生对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掌握的情况。
这道试题,从纯知识的角度出发,属于基本知识,估计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掌握。
但是这样的试题显然是命题者为了追求数字计算方便,而违背现实生活事实而编造出来的。
首先,试题设置的条件“六(1)班有学生100名”就不符合教育部门关于“原则上,普通中学每班学生44~50人,城市小学40~45人,农村小学酌减……遏制部分中小学班额数过大的势头”的规定。
其次,列出算式后计算出的答案分别是:①400名;②25名;③80名;④133名。
稍有一些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同一所学校内,同一年级班级人数也就相差3、5个,不可能相差300个,也更不可能出现学生数133.33这样的小数。
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就在于命题者在命题时没有注意生活的客观事实,只是一味从知识点的角度考虑,使命题中的生活情境失去了真实性。
新课改倡导数学联系生活,但绝不是联系那种严重脱离现实的生活。
如果将这道题这样改,既能达到考查知识点的目的,又不会使现实生活失真:六(1)班有学生45名,根据下列条件分别列出算式,求六(2)班有多少名学生?①六(1)班学生是六(2)班学生的,列式。
②六(2)班学生是六(1)班的,列式。
③六(1)班学生比六(2)班学生多,列式。
④六(1)班学生比六(2)班学生数少,列式。
2.创设情境,要注意情境素材的选择新课程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同样如果在试题中融入学生喜爱的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情中解答试题,也能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因此,命题者在命题时要注意试题素材的选择,可选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情境,如家乡的美丽景物、特产以及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或者家庭生活的场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