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空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找空气》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一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课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能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手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用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利用图片提示本课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准备的部分典型材料:砖块、土块、海绵、粉笔、塑料袋等。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指导学生通过用纸板扇、用塑料袋装,使学生感知我们周围的空间有空气;然后引导学生把粉笔、砖块放入水中观察、在水中握海绵,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知道一些固体中也有空气;最后通过把杯子倒扣入水中再倾斜的活动,使学生又认识到“空”的容器里也有空气。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探究“空气的无处不在”,学生通过想办法知道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衣服里面也有空气,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处处有空气。
本课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周围处处有空气。
【学生分析】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学生虽然知道有空气,但对空气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的,尤其对“到处都存在空气”这个事实缺少具体的实际感受。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2.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科学探究目标:1.指导学生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实验。
2.能借助物体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尊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重难点】用肉眼观察到空气的存在。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砖块、土块、海绵、粉笔、塑料袋等教师准备:课件、玻璃杯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PPT 3 出示]出示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没有颜色没味道,无孔不入到处跑,人人时刻都需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谜语说的是什么吗?2.[PPT 3 出示]生回答后出示:空气。
师:是的,谜底就是“空气”。
师板书:空气。
3.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谁来说一说,哪里有空气?4.同学们认为我们周围很多地方都有空气,开动你的小脑筋,你能想办法找到空气,让大家看到空气的存在吗?板书:找二、探究活动:找空气1. [PPT 4 出示]说一说哪里有空气?你知道哪里有空气?你是怎么知道的?2. [PPT 出示]想办法。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怎样能找到空气,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3. [PPT 6 出示]找空气。
(1)我们周围的空间里有空气。
同学们的方法真多,现在就用你们想到的方法找空气。
学生活动。
汇报:师:我看到有的小组用扇子扇,有什么感觉?生:感觉凉凉的,有风吹过。
生:,脸能感觉到空气。
师:还有的小组用塑料袋在不同的地方抖一抖装空气,说一说你都是在哪里装的空气?装上空气后塑料袋有什么变化?生:用塑料袋可以装到空气让塑料袋鼓起来了。
生:我是在桌子上方装空气的。
生:我在教室门口。
生:我在讲台前装的。
……师:看来大家在教室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找到空气,那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教室里到处都有空气。
生:教室外面也有空气。
生:处处有空气。
……[PPT 7 出示]师:通过刚才我们找空气可以知道我们周围的空间里到处都有空气。
(2)实验探究固体中有空气吗?[PPT 8 出示]课件出示:砖头、粉笔、海绵、杯子等。
1.同学们,我们知道周围的空间里有空气,那你认为这些物品里面有空气吗?谁来猜一猜。
2.这只是我们的猜测,咱们能看到这些物品中有没有空气吗?想什么办法让我们看到这些物品中有没有空气呢?老师教你一招,把砖块和粉笔放入水中看看,把海绵放入水中,用手在水中握海绵再看看有什么现象。
3.学生实验。
4.汇报:师:把它们放入水中看到什么现象?生:我看到冒了好多气泡。
生:有气泡。
[PPT 9 出示]师:你知道这些气泡是什么吗?生:空气。
生:这个气泡是气体,这儿的气体只有是空气,所以是空气。
生:在水里一握海绵就看到冒气泡了。
[PPT 9 出示]师:海绵中的气泡又是什么?师:看到这些现象你知道了什么?生:粉笔中有空气。
生:砖块里有空气。
生:海绵里也有空气。
[PPT 9 出示]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像粉笔、砖块等这样的固体中也有空气。
(3)实验探究容器里有空气吗?[PPT 10 出示]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这些固体中也有空气,那杯子里有没有空气呢?我们来试一试:把杯子倒扣入水中,水要高于杯子底部,然后在水里把杯子慢慢倾斜,看看有什么现象?学生实验操作后汇报。
师:慢慢倾斜杯子,看到什么现象?生:倾斜杯子时冒气泡。
师:大家都看到冒气泡了吗?你又知道了什么?生:杯子里有空气。
师:通过探究我们知道像玻璃杯这样的容器里也有空气。
(4)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固体里面都有空气。
生:每一个地方都有空气。
得出结论: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三、拓展活动师:空气无处不在。
我们的衣服里有空气吗?生:有。
[PPT 10 出示]师:想一想:不同的衣服里面空气一样多吗?薄衣服里面空气多还是厚衣服里面空气多?课下找不同厚度的衣服验证你的猜想。
【板书设计】1.找空气教室里教室外砖头粉笔海绵杯子都有空气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认识空气》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一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课是在学生找到空气以后,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探究,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利用图片提示本课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准备的部分典型材料:塑料袋、矿泉水瓶、纸杯、蚊香、气球、蜡烛等。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本环节有一个活动:空气有什么特点?首先通过与牛奶对比着看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的、透明的;然后用闻的方法知道空气是没有气味的;又通过把气球套在矿泉水瓶口,捏矿泉水瓶,气球鼓起来了,体验到空气是会流动的。
再吹蜡烛火焰观察火焰的变化,观察烟的流动,进一步观察空气的流动;借助装玩具、装空气的塑料袋,认识到空气和玩具一样,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和玩具一样,能把空气鼓起来。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比较空气和水在轻重方向的不同。
本课指导学生借助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特征认识空气,【学生分析】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学生虽然知道有空气,但对空气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的,尤其对“到处都存在空气”这个事实缺少具体的实际感受。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探究。
2.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认识空气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提出问题,爱探索、爱发现、爱合作交流的能力。
2.能尊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重难点】借助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特征认识空气。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塑料袋、矿泉水瓶、纸杯、蚊香、气球、蜡烛等教师准备:课件、火柴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 3 出示]猜谜语:说个宝,道个宝,大家一刻离不了。
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
它是什么?(空气)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周围到处有空气,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空气是什么样的。
板书:认识空气(板书课题)。
二、活动过程(一)认识空气的特点。
1.我们原来学习过用眼、耳、鼻、舌观察物体的特点,你们想怎么观察空气的特点呢?小组讨论讨论,你们想用什么材料,怎样观察,同时还要想一想用到哪个器官观察的。
2.学生讨论后汇报。
[PPT 4 出示]出示记录表,引导学生研究记录。
3.学生探究。
4.研究后汇报。
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的研究成果?(以下的顺序随着学生的汇报安排。
)(1)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透明的。
师:同学们,你们经常喝牛奶吧?牛奶是什么颜色的?生:白色。
师:如果把牛奶倒进杯子,你能看到什么颜色?生:白色。
师:(拿出一个装有牛奶的杯子,一个装有空气的杯子)同学们仔细看,隔着装有牛奶的杯子能看到老师的手吗?生:看不到。
师:隔着装有空气的杯子能看到手吗?生:看得到。
师:经过对比可以得出:空气有没有颜色?生:空气是没有颜色、透明的。
板书:没有颜色,透明。
师:是的,看一看是“观察”的一种方法。
(2)认识空气是没有气味的。
师:想一想,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空气?生:闻一闻。
师:这个方法真不错。
怎么闻?生:像闻水的气味一样闻一闻空气。
师:来,用正确的方法闻一闻。
师:你们闻到什么气味了吗?生:没有气味。
师:我们也可以说:空气(没有)气味。
板书:没有气味。
……5.通过观察研究,你知道空气有什么特点?[PPT 4 出示]小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
6.[PPT 5 出示]出示“观察”探究技能。
借助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特征认识空气,就是观察。
(二)认识空气是流动的。
1.师:经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还是透明的。
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继续观察空气呢?2.[PPT 6 出示]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的脸,你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3.学生活动尝试。
4.师:我们再这样试一试:把气球套在矿泉水瓶口,用力捏矿泉水瓶,有什么发现?学生实验,观察。
师:谁来对大家说一说你的发现?生:用力捏矿泉水瓶,小气球鼓起来。
生:松开手,气球又瘪了。
师:什么让气球鼓起来的?说明什么?生:捏矿泉水瓶时空气就跑到气球里,使气球鼓起来,松开手,空气又回到矿泉水瓶中,说明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5. [PPT 7、8 出示]师:想一想,生活中,你还看到哪些的现象证明?生:国旗迎风飘扬。
师:是的,刮风时,飘扬的国旗让我们感觉到了空气在流动。
生:对着脸扇扇子。
师:是的,夏天扇扇子,能感受到空气流动。
生:倒热水时候,看到上面有白气飘动,也是空气流动。
师: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想到了生活中空气流动现象。
6.师:现在我们对空气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了空气是流动的,想不想观察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师:可是我们看得见空气吗?生:不能。
师:那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来看见空气的流动方向呢?开动你的脑筋想一想。
生:可以看烟的流动。
[PPT 9 出示]师:你的方法真不错,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蚊香、蜡烛。
想一想,你可以用这些物品,怎样更好的观察空气流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方案?生:点燃蚊香。
师:蚊香可以帮助我们怎样来认识空气呢?生:点燃蚊香,我们观察烟飘的方向,就可以看出空气在动。
师:这个方法真好,我们眼睛看不到空气,可以借助烟的流动来证明空气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