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一、名词解释1、菌群失调症2、条件致病菌3、细菌的致病性4、细菌毒力5、感染6、侵袭力7、菌血症8、败血症9、隐性感染10、带菌者11、非特异性免疫12、医院内感染二、填空题1、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改变时,可出现——。
2、由菌群失调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或——症。
3、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包括——、——、——和——。
4、某些正常菌群获得致病性条件是——、——、——。
5、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及——有密切关系。
6、细菌的毒力是由——和——决定的。
7、细菌的侵袭力是由——和——构成的。
8、内毒素是——菌细胞壁中的——成分。
内毒素的致病作用有——、——、——、—。
9、内毒素是由——、——和——三部分组成。
10、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菌体抗原(O抗原)是——。
11、类毒素是由——经甲醛处理制备所得,可刺激机体产生——。
12、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可用甲醛处理制备成——。
13、依据外毒素的作用机制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和肠毒素。
14、抗毒素可由——或——刺激机体产生。
15、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和——·16、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和——。
17、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调理作用可由——和——介导。
18、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吞噬和——吞噬两种。
19、乙型溶素的化学成分是——,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
20、引起内源性感染的细菌,多数是——,少数是——。
21、接触感染是指人与——或人与——密切接触引起的感染。
22、全身感染的类型有——、——、——、——。
23、感染的来源有——和——。
24、处于——的人称带菌者,带菌者有——和——。
三、最佳选择题1、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 )A.胃B.骨骼C.肌肉D.血液E.外耳道2.正常菌群成员引起感染的条件之一是( )A.变为耐药菌B.发生基因突变C.寄居部位改变D.变为L型细菌E.发生S—R变异3.为治疗菌群失调症,应使用( )A.维生素B.类毒素C.抗生素D.抗毒素E.生态制剂4.构成细菌毒力的是( )A.基本结构B.特殊结构C.侵袭力和毒素D.分解代谢产物E.侵人机体的途径5.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A.荚膜B.菌毛C.磷壁酸D.脂多糖E.异染颗粒6.与致病性无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A.毒素B.细菌素C.热原质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7.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A.荚膜B.菌毛C.芽胞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8.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A.鞭毛B.芽胞C.荚膜D.性菌毛E.普通菌毛9.革兰阳性菌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 )A.肽聚糖B.M蛋白C.脂蛋白D.膜磷壁酸E.壁磷壁酸10.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A.菌毛B.荚膜C.M蛋白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11.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 )A.H抗原B.肽聚糖C.O抗原D.脂多糖E.荚膜多糖12.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是( )A.脂蛋白B.脂多糖C.类脂质A D.核心多糖E.特异性多糖13.关于内毒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C.性质稳定,耐热D.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E.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14.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 )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C.化学组成是脂多糖D.可制备成类毒素E.耐热15.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 )A.破伤风痉挛毒素B.金葡菌肠毒素C.白喉外毒素D.霍乱肠毒素E.肉毒毒素16.由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B.肉毒梭菌C.伤寒沙门菌D.脑膜炎奈氏菌E.乙型溶血性链球菌17.类毒素是( )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细菌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18.下述细菌中,可以引起菌血症的是( )A.霍乱弧菌B.肉毒梭菌C.破伤风梭菌D.伤寒沙门菌E.白喉棒状杆菌19.参与调理吞噬作用的受体有( )A.PHA受体B.C3b受C.PWM受体D.LPS受E.ConA受体20.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B.溶菌酶C.抗生素D.乙型溶素E.细菌素四、问答题1、简述菌群失调症及其发生机制。
2、简述正常菌群的成员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3、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
4、简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5、请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6、简述人体屏障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7、简述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两种结果。
8、简述抗体和补体的调理作用。
9、细胞免疫对细胞内寄生菌是如何发挥作用的?10、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各有何特点?1l、如何预防与治疗菌群失调症?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l、菌群失调症:当正常菌群在组成和数量上发生明显改变时,称为菌群失调。
当这种失调状态进一步发展,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就称为菌群失调症。
2、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在正常寄居部位和正常情况下是不致病的,当正常菌群成员的定居部位改变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特殊情况下就会引发宿主疾病,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
3、致病性:病原菌引起疾病的性能。
4、毒力: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5、感染:指在一定条件下,入侵的病原体与机体防御功能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病理过程。
6、侵袭力:是指细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细菌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7、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且无明显中毒症状,称菌血症。
8、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称败血症。
9、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病原菌侵入的数量不多、或毒力较弱时,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临床症状或出现的临床症状不明显,称为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的免疫力。
10、带菌者:某些病原菌引起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被及时清除,可在体内继续存在且经常或间歇性地排出体外,视为带菌状态。
处于带菌状态的个体称为带菌者。
1l、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功能。
特点是:(1)与生俱有,可遗传后代。
(2)作用无特异性。
12、医院内感染:指在医院内所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活动的所有人群。
二、填空题1.菌群失调2.菌群失调症,菌群交替症3.生物屏障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肿瘤作用4.寄居部位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菌群失调5.数量,途径6.毒素,侵袭力7.菌体表面结构,侵袭性8.革兰阴性,脂多糖,发热,白细胞反应,内毒素性休克DIC 9.类脂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10.类脂A,特异性多糖11.外毒素,抗毒素12.蛋白质,类毒素13.神经毒素,细胞毒素14.外毒素,类毒素15.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16.皮肤与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17.抗体,补体18.完全,不完全19.碱性多肽,细胞膜20.正常菌群的细菌,隐伏的病原菌21.患者,感染的动物22.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毒血症23.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24.带菌状态,健康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三、最佳选择题1.E 2.C 3.E 4.C 5.E 6.B 7.C 8.E 9.D 10.E 11.D 12.C 13.E 14.D 15.E 16.B 17.C 18.D 19.B 20.C四、问答题1、简述菌群失调症及其发生机制。
正常菌群的成员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就为菌群失调,若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就称之为茵群失调症。
其发生机制包括:(1)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在抑制致病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使耐药菌过度增殖,出现菌群失调,进而引起菌群失调症。
(2)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内分泌失调:恶性肿瘤、长期糖尿病等使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正常菌群中某些菌过度生长,形成菌群失调。
严重的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导致菌群失调症。
2、简述正常菌群的成员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①定居部位改变;②机体免疫功能下降;③不合理使用抗菌素等特殊情况下就会引发宿主疾病。
3、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
(1)细菌的致病性: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数量密切相关。
(2)细菌的毒力;取决于它们对机体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素。
(3)细菌的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侵袭性酶有关。
(4)细菌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
外毒素:是某些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
它们对组织细胞有高度的选择性,毒性作用强,可引起各种特殊病变和临床症状。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才能释放出来。
4、简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1)菌体表面结构:包括菌毛和膜磷壁酸以及荚膜和微荚膜。
细菌的菌毛和某些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为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抗体液中杀菌物质(补体、溶菌酶等)的作用。
(2)侵袭性酶,是指某些致病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胞外酶,它们可以协助细菌抗吞噬或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等。
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
皮肤与粘膜屏障:其作用主要有:①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健康完整的皮肤与粘膜能有效地阻挡细菌的侵入;②分泌杀菌物质:例如皮肤的汗腺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不利于细菌的生长;③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寄居在皮肤、粘膜上的正常菌群,可通过生存竞争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抗菌物质,对某些病原菌有拮抗和抑制作用。
血脑屏障:能阻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人脑组织或脑脊液,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婴幼儿因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故较易发生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构成。
能阻止母体血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保护胎儿免受感染。
7、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两种结果。
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后果病原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后果与病原菌的种类、毒力和机体的免疫状态等有密切关系,可有以下两种不同的结果:(1)完全吞噬:病原菌被吞噬后,在吞噬溶酶体中被杀灭,消化后的残渣排出胞外,此为完全吞噬。
例如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在5~10分钟内死亡,30~60分钟内被消化。
(2)不完全吞噬:有些病原菌,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伤寒杆菌等胞内寄生菌,在机体免疫力缺乏或低下时,只被吞噬而不被杀灭,称为不完全吞噬。
不完全吞噬可使病原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体液中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抗菌物质和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有的病原菌甚至可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导致吞噬细胞死亡或随游走的吞噬细胞而扩散到其他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