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教案(墙体部
分)
第三章 墙 体
第一节 墙体类型及设计要求
一、墙的类型
1.按所处的位置不同分:墙体分内墙和外墙。
2.按方向分:横墙和纵墙。
横向外墙又称山墙。
纵墙又分为内纵墙与外
纵墙。
外纵墙又称檐墙。
3.根据结构受力情况不同分:墙体有承重墙和非承重墙之分。
非承重墙包括隔墙、填充墙和幕墙。
4.按所用材料不同,墙体可分为砖墙、石墙、土墙及砼墙等。
5.根据构造和施工方式的不同分:有实体墙、板筑墙和装配式板材墙之分。
实体墙包括实砌砖墙,借手工和小型机具砌筑而成。
板筑墙则是施工时直接在墙体部位竖立模板,然后在模板内夯筑或浇注
教学目的 1. 本章应重点了解墙体的类型、使用要求、墙身的加固措施、 内外墙面装修及基础与地基的基本概念,理解并能绘制墙身基 本构造节点(含墙脚、窗台、过梁节点及砖混结构建筑平面图)2.了解砌块墙常用隔墙、隔断类型和要求要求。
课程重点 墙身的加固措施、砖墙尺度、理解并能绘制墙身基本构造节点
台、过梁节点及砖混结构建筑平面图)。
课程难点 砖墙加固及砖墙构造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 师生互动 课堂问答及讨论 作业类型 作图:墙身大样
第二节砖墙
一砖墙的材料
砖墙的材料是用砂浆将一块块砖按一定规律砌筑而成的砌体,其主要材料是砖和砂浆。
(一)砖
按其使用材料分,砖有粘土砖、炉渣砖和灰砂砖等;依其形状特点分有实心砖、空心砖和多孔砖。
粘土砖是我国传统的墙体材料。
它以粘土为主要材料,经成型、干燥、焙烧而成。
我国标准粘土砖的规格为240mm×115mm×53mm。
砖的强度以强度等级表示,分别为MU30、MU25、MU20、MU15、MU10五个级别。
(二)砂浆
水泥砂浆:,属于水硬性材料,强度高,较适合于砌筑潮湿环境的砌体。
石灰砂浆:强度不高,多用于砌筑次要民用建筑中地面以上砌体。
混合砂浆::是由水泥、石灰膏、砂加水拌合而成,这种砂浆强度较高,和易性和保水性好,常用于砌筑地面上砌体。
砂浆的强度等级划分七个级别:有M15、M10、M7.5、M5和
M2.5。
常用的砌筑砂浆标号是M5、M7.5、M10级砂浆。
二、实体砖墙
(一)实砌墙的尺度
普通标准砖 240×115×53mm,砖的长、宽、厚之比为4:2:1(包括10mm厚的灰缝),即长:宽:厚=250:125:63=4:2:1。
由此可计算1平方米砖墙体所用砖的数量。
如24墙所用砖的数量为128块。
(二)标准砖砌筑的墙体厚度的名称,见表所示:
(三)组砌方式
为保证砖墙的坚固,砖块排列的方式应遵
循内外搭接、上下错缝的原则;同时应便于
砌筑和少砍砖。
砌筑时不应使墙体出现连结
的垂直通缝。
砖墙的叠砌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全顺式
亦称走砖式,每皮均为顺砖叠砌而成。
上
在1.5m以内。
(3)钢筋砼过梁
由于钢筋混凝土过梁具有坚固耐久,并可预制装配,加快施工进度,故目前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过梁高度为60mm的倍数,过梁宽度与墙厚相同。
常用过梁高度为60mm、120mm、180mm,过梁的长度为洞口宽度加500mm,既每端伸入墙内250mm。
常用断面形式:矩形和L形。
矩形多用于内墙和混水墙(对墙面要进行抹灰装修),L形多用于外清水墙。
在寒冷地区为避免出现热桥和凝结水,常采用L形,减少钢筋混凝土外露面积。
2、勒脚
1)外墙与室外地面接近部位称
为勒脚。
2)作用:○1-保护墙身;○2-
防止人为碰创;○3-美观。
3)高度:○1-对于一般建筑取
500mm;
○2-对重要建筑勒脚的高低、形式、材料、颜色根据建筑艺术要求确定。
4)做法:①抹灰勒脚:1:2.5水泥沙浆,厚20mm,或水刷石面、斩假石面。
②贴面勒脚:标准高的建筑物可用贴面砖、花岗石、水磨石、大理石或人造石材等。
③勒脚用耐久性、防水性好的材料砌筑,如石材。
3、防潮层
1)作用:由于毛细管作用,地下土层中的水分从基础墙上升,致使
墙身受潮,从而容易引起墙体冻融破坏、墙身饰面发霉、剥落等。
因此为了防止毛细水上升侵蚀墙体,需在内外墙上连续设置水平防潮层,以隔绝地下土层中的水分上升。
2)防潮层位置:水平防潮层位置与室内地面垫层所采用的材料有关。
①当室内地面垫层为刚性垫层(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时,防潮层的位置在地面垫层厚度范围之内,为便于施工,一般在室内首层地坪以下60mm。
②当室内地面垫层为非刚性垫层(透水材料:如碎石、碎砖)时,防潮层位置应与室内首层地坪齐平或高出室内地面60mm。
③当室内地面出现高差时,应在不同标高的室内地坪处的墙体上,设置上下两道水平防潮层,在两道水平防潮层之间靠土层的墙面设置一道垂直防潮层。
主要是防止土层中的水分从地面高的一侧渗入墙内。
3)防潮层做法
①防水砂浆防潮层:在1:2水泥砂浆中,掺入占水泥重量3~5%的防水剂,就成为了防水砂浆,厚20~25mm。
或用防水砂浆砌三皮砖形成防潮层。
优点是砂浆防潮层不破坏墙体的整体性,且省工省料;但因砂浆为刚性材料,宜断裂,不宜用于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建筑。
②油毡防潮层:在防潮层位置先用10~12mm厚的1:3水泥砂浆找平,上铺一毡二油。
油毡防潮层的防潮效果较好,但油毡夹在墙体内,削弱了墙体的整体性。
不宜用于刚度要求较高以及地震地区的建筑中。
③细石混凝土防潮层:用60mm厚的C20 细石混凝土,内配三根φ6钢筋,分布筋中距200mm。
防潮层不易断裂,防潮效果好。
多用于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建筑。
不设防潮层的条件:墙脚采用不透水材料(砖、料石),或防潮层位
置有地圈梁时,可利用圈梁做防潮层。
4、明沟和散水
1)明沟
明沟是设置在外墙四周的将屋面落水有组织的导向地下排水集井的排水沟,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外墙墙基。
明沟材料一般用素砼现浇,外抹水泥砂浆。
或砖砌筑,水泥砂浆抹面,见图。
2)散水
为保护墙不受雨水的侵蚀,常在外墙四周将地面做成向外倾斜的坡面,以便将屋面雨水排至远处,这一坡面称散水。
散水所用材料与明沟相同。
散水坡度一般约3%-5%,宽度一般为600~1000mm。
当屋面排水方式为自由落水时,要求其宽度比屋檐长出200mm。
如图6.23所示。
用混凝土做散水时,为防止散水开裂,每隔6~12m留一条20mm的变形缝,用沥青灌实;在散水与墙体交接处设缝分开,嵌缝用弹性防水材料沥青麻丝,上用油膏作封缝处理。
5
、窗
台
1
)作
用
窗
台有
内、外窗台之分,外窗台主要是防止窗扇流下的雨水渗入墙内,防止外墙面受到流下雨水的污染。
2)、做法
通常有砖砌窗台和预制混凝土窗台。
砖砌窗台:包括平砌和侧砌,为防止雨水污染墙面,窗台一般向外挑出60mm,窗台的厚度为60~120mm。
窗台面覆盖透水性较差的材料,如水泥砂浆、水刷石、面砖等,并做成向外倾斜且有一定的排水坡度,在挑砖的下缘处做出滴水槽或滴水线。
窗台的构造
窗台不悬挑时,在窗台面抹灰成斜面,此类窗台面流下的雨水易污染墙面。
外窗台的长度一般根据立面需要而定,可有下面几种处理方式:
①将所有窗台连起来形成通长腰线;
②将几个窗台连起来形成分段腰线;
③将窗台沿窗洞口四周挑出形成窗套;
一个窗一个窗台,各窗台之间互不相连,窗台长度比窗洞宽度每边长120mm左右。
(五)墙的加固
当墙身由于承受集中荷
载、开洞及地震因素,墙
身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
需要对墙身进行加固措
施:
(1)加壁柱和门垛。
当墙体的窗间墙上出现集中荷载,而墙厚又不足以承受时或墙体的长度和高度超过一定限度并影响墙体稳定性时,常在墙身局部适当位置增设凸出墙面的壁柱以提高墙体刚度。
壁柱的尺度:120×370mm,240×370mm,240×490mm等。
当墙上开设门洞且门洞开在两墙转角处或丁字墙交接处时,为了便于门框的安置和保证墙体的稳定性,在门靠墙的转角部位或丁字交接的一边设置门垛。
(2)加圈梁。
圈梁配合楼板的作用可提高建筑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增强墙体的稳定性,减少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开裂。
对抗震设防地区,利用圈梁加固墙身尤为重要。
圈梁宜设在楼板标高处,尽量与楼板结构连成整体,也可设在门窗洞口上部,兼起过梁作用。
圈梁有钢筋砖圈梁和钢筋砼圈梁两种。
钢筋砖圈梁多用于非抗震地区,结合钢筋砖过梁使其沿外墙兜圈而成。
钢筋砼圈梁的宽度一般与墙同厚,但在寒冷地区,由于钢筋砼导热较大,要避免“热桥现象”,局部应做保温处理。
圈梁的高度一般
不小于120mm,常见
为180mm、
240mm 、 300mm 。
当遇到门窗洞口使圈
梁不能闭合时,应在洞口上部设置一道不小于圈梁截面的附加圈梁。
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应不小于2h,亦不小于10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