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大学浙江大学[1]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的重点大学,同时也是九校联盟(C9)的成员。
是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
前身是成立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竺可桢带领下的国立浙江大学汇聚了一大批著名学者。
数学有钱宝琮、陈建功、苏步青,物理有胡刚复、王淦昌、束星北、朱正元、吴健雄,化学有王葆仁、王琎、卢嘉锡、李寿恒,生物有罗宗洛、贝时璋、谈家桢,土木工程电机有钱令希、王国松,历史、地理有谭其骧、任美锷、钱穆、梅光迪,农学有蔡邦华、吴福桢、梁庆椿、卢守耕、吴耕民,教育有费巩、黄翼、国学有丰子恺、马一浮、郑晓沧等。
在学生中后来亦有一大批杰出学者大师出现。
竺可桢时期的浙大,以文理称雄中国,1948年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浙大教授有4人入选,居全国第一位。
浙江大学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另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加血实验示范中心8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优越的地理环境,优良的办学设施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杭州市。
其北依苏沪,东接甬港,南联闽粤,是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经济发达、人文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享有读书求学胜地之美称。
学校设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紫金港等5个校区,占地面积4.50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93.00万平方米,分布于杭州市区不同方位。
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西湖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校园风景(19张) 浙江大学正门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
校舍总建筑面积200余万平方米。
拥有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科研机构。
科学馆(楼)、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池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完备的条件。
各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总藏书量616万册,是全国规模最大、分布面最广、学科覆盖最全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之一。
出版社1家。
附属医院6家,总床位数5459张。
学校还创办了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并在南昌、宁波、温州、嘉兴、绍兴等地设立了分园。
总长达68公里的高速计算机骨干网络以及特设的公交线路将各校区和附属医院联为一体。
严谨的"求是"学风,执着的创新精神浙江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求是精神”作为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科学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蜚声海内外,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浙大百余年间,为祖国培养了近20万各类建设人才,广大师生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和开拓者,其中诸多卓然有成的大家。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我国新闻界先驱邵飘萍,中国研究抗生素第一人汪猷,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苏步青、钱三强、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钱令希、谈家桢、谷超豪、郑晓沧、梁守盘、夏承焘、姜亮夫、李政道、吴健雄、路甬祥,何燮侯,蒋梦麟,钱家治,蒋百里,刘大白,马一浮,都锦生,常书鸿,丰子恺,梅光迪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学习。
浙江大学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60余人,其中在浙大就学者就有90余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24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1336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2486人。
全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336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3413人,博士研究生7398人,本科生22557人;另有在职攻读专业研究生学位10390人,外国留学生2457人。
颇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浙江大学一角浙江大学坚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方针,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体系。
浙江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门类。
学校现有112个本科专业,43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7个,另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体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兽医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工程硕士、建筑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汉语国际教育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另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
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和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1个。
学校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加强基础、注重素质、突出能力、面向一流"的教改战略,实行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英才教育并举的方针。
本科教学推行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开设有特优学生组成的“竺可桢学院”(包括混合班、工程教育高级班、临床医学本硕博连读班、文科和理科综合试验班、本科学生高科技产业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等)。
为了给知识交叉提供更大的空间,近年来还按大类打通基础,实行分层次教学,推行双学科双学位,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教育框架。
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举办多种学术节、学科竞赛和各类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个性发展空间。
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该校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利用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优势,加强学科建设的全面布局,坚持“开放、网络、动态、竞争”的方针,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1999年浙大在全国和国际上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如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入围素有"工业设计的奥林匹克"之称大阪国际设计竞赛决赛;在199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浙大荣获国家一等奖(4个)居全国高校之首;在1999年5月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特等奖中的最高奖-INFORMS奖,填补了亚洲地区大学生参赛以来的空白;在9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有4个队荣获一、二等奖,成绩喜人。
在9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该校有四篇入选,名列全国高校第三。
正因为有如此发挥自己个性的环境,才有《大学生》杂志开展的大学生最向往的大学调查中该校名列第三;才有1999年、2000年报考浙大研究生的人数(1999年8888人,2000年1.2万余人)连续两年位列全国高校首位的佳绩。
也正因如此,使浙大学生凭求是的干劲、宽厚的基础在人才市场成为抢手货。
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浙江大学一角为了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一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的一流大学,浙江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通过这些校际关系,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和合作项目,既有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又有联合举办的国际会议、联合开展的合作项目及联合培养的研究生。
浙江大学都会邀请数百名外国专家或学者来校讲学及研究。
1999年浙大共接待了893名国外来宾及1000多名港澳台地区的客人,这还不包括院系待的客人或外宾。
来访人员中,许多是国际上的知名学者,有的甚至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如199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教授穆拉德博士、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及1990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威廉?夏普博士。
每年浙大也派出数百名教师出国及赴港澳台地区讲学、进修,合作研究或参加国际会议。
1999年浙大共派各类出国或赴港澳台地区人员1000多人。
通过出访,扩大了浙大的影响,加强了浙大与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及公司之间的联系。
浙大每年都要举办一些国际会议,既有国际系列会议,又有与某大学或某集团的双边会议,如浙大与朗讯科技的联合会议,不但交流了学术成果和信息,还促进了浙大与贝尔实验室的合作。
被浙大聘为名誉教授、顾问教授或客座教授的外国学者有300多名,其中有不少是所在领域的学术权威,有的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来浙大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2010年在校人数长期生3000余人,留学生比例名列全国前十。
浙大还有一批中外合建的研究中心及研究所,如汉斯赛德尔管理培训中心、中加农村发展研究与培训中心、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德语中心、韩国研究所等等。
浙江大学学生对外交流项目简介学生交流是校际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特别是与日本及欧洲的大学之间的学生交流较频繁,既有学生的长期交流计划,又有短期的交换项目,如欧洲商务实习项目、香港实习项目、爱因斯特交流项目等、已经实行了多年的melten项目,在美国、德国、印度、智利及中国执行、浙大是中国唯一的被该项目选中的大学。
近年来,浙大学生的国际交流频率以每年增加10%以上,在校生共有三大渠道进行国际交流。
一、学术交流包括学位项目、非学位短期修读课程项目、协作研究和参加学术会议等。
目前该校大部分项目属于这一类。
1、学位项目组织学生到国(境)外大学交换学习,修读学分,回校后还需得到学校学分认可的项目。
特点:1)交流时间较长,一般至少一个学期;(2)一般双方互免学费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3)学生学习连续性好,系统性强;(4)双方学分互认;(5)对学生的语言及学习能力要求高。
举例:香港各大学交换生项目,日本各大学交换生项目。
2、非学位短期修读课程项目一般不存在学分互认,学生仅仅是利用很短的时间修读一定的课程。
特点:1)交流时间较短,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对正常学习影响较少;(2)不存在学分互认,部分项目会提供学习证明;(3)部分项目费用较高。
举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暑假课程班,德国柏林工大暑假课程班。
3、协作研究事先确定某个课题,选拔学生参与,学生可以个人或由不同国家(地区)学生组成团队共同研究,完成课题项目。
特点:1)交流时间不定;(2)特别强调团队的合作,部分项目由双方同学协作进行;(3)部分项目需在实验室进行;(4)对学生的科研要求较高;(5)部分项目有企业或个人资助。
举例:海外杰青汇中华项目,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互访计划。
4、参加学术会议一般是由于学生在某个方面的优秀成果而获邀参加学术会议,经专家推荐,学校审核予以立项的项目。
特点:1)参加国际各类学术会议;(2)参加项目并进行讨论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