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
结论:虽然道、儒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 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
3、法家:韩非子 生平: 战国末期韩国贵族,法家的集大成者 著《韩非子》一书 思想主张: ①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墨家:墨子 生平: 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代表平民百姓愿望 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3.荀子
生平: 战国时期赵国人。 著《荀子》一书。
思想主张 ①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
人”。 ②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
众力量的巨大。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④认为自然有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唯总物结改思造想)
体系完整 适合社会需要 大宗 吸收合理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人有自然属性,更有社会属性。
一方面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一方面是随 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因此,他们的观点都未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思考讨论之二:
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 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 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探究1: 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
神的?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 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
生平: 战国时期邹国人,曾游历列国, 主张不被采用。著《孟子》,有 “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 思想主张: ①主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④强调“养浩然之气”,倡导舍生取 义
探究2: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如 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 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的强大,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减轻剥削,给人民以最基 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缓和阶级矛盾,这种思想有 利于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 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因为从根本上讲, 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 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 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对孟子的主张我们应辩证 地分析,既要看到其积极性的一面,又要认识到其历 史局限性。
①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要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②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 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③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
生平: 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庄子》 一书。与老子合称老庄。 思想主张: ①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世间万物 都是相对的, ②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 上的自由。
——《论语·颜渊》
材料四: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1.孔子的思想主张: ①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 ②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
任意刑杀 ③行为规范上,主张“克己复礼” ④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有教无类”,留下宝贵教学经验。此外 还编订整理出《诗》《书》《礼》《易》 《乐》 《春秋》 。
小结: 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仁”“礼”“有教无类”等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墨家
荀子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 本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道家 老子 “道”“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
庄子 相对论
法家 韩非子 依法治国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请同学们讨论指出今天的哪些思想体 现了诸子百家思想?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 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 积极作用?(4分)
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 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 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请家长和孩子自由交流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 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 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
(09山东卷) 阅读材料回答: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思考讨论之三:
道家提倡清静无为,儒家主张“仁”的学说,应该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心理,但都未被统治阶级所 认可。为什么?
社会背景: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 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 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所以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 因此道、儒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 庙
——
杏
名பைடு நூலகம்,字仲尼
坛
公元前551-前479年
鲁国人 今山东曲阜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篇》
材料二: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 哀……“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 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 “无苛政。”夫了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 虎也!” 材料三:“克己复礼为仁—。—”《礼“记非·礼檀勿弓视下,》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 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 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
三、道家和法家
1.老子 生平:春秋晚期人,创立道家学派,著《道德经》 思想主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待人宽容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孟子
荀子
仁政 仁义和王道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孔子说:“性相近也。” ——《论语·阳货》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孟子·告子上》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 样看待这个问题?
请谈谈你的感想或者认识。
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 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 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 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 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