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德育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促进作用[摘要]建设和谐校园是高职院校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具体体现。
和谐德育是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背景下,能够促进社会与个人、人与个人和谐发展,并最终达到“双赢”的道德教育。
和谐德育的完善和发展为高职教育工作提供了政治、伦理和思想上的保证,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设。
[关键词]和谐德育和谐校园高职教育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和谐德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和谐校园与和谐德育(一)和谐校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现有社会政治秩序下进行的,不能违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价值,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和方向保证。
胡锦涛同志曾将和谐社会表述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28个字既是内涵也是特征,指出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与建设途径。
《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教育的本质目标和涵义是追求和谐,高职教育一样如此。
建设和谐校园,正是高职院校贯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具体体现,其主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的校园关系。
(二)和谐德育和谐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新的教育境界。
和谐教育强调每个人的每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全面、自由的发展。
和谐德育是和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校园背景下,能够促进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和谐发展,并最终达到“双赢”的道德教育。
和谐德育的完善和发展为高职教育工作提供了政治、伦理、思想上的保证,是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教育心理学的综合表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理念。
在哲学本体论上,“以人为本”就是在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上,人是本体,人是主体,人是目的,人是标准。
“以人为本”的理论要求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以“人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强调利益导向和竞争效益的经济伦理与以奉献、利他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伦理发生着激烈的碰撞,用过去教育中所运用的社会本位思想来要求人们,已经缺乏充分的社会基础。
“以人为本”理论的哲学理念,要求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自觉参与和谐校园的构建过程中,逐渐走向人格的成熟及情感的丰满。
但是,“以人为本”绝非功利主义,实现“以人为本”的德育宗旨要从个体的实际出发,以人性为基础,将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有效地统一起来。
2.底线道德的教育文化理念。
道德规范的作用主要依靠人的内在的自律行为,它能把客观社会外在要求内化为人自己的信念与需要,它能使人做到在无人监督、无人要求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信念,抑恶扬善,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当今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以学生考试作弊为例,尽管学校出台了各种规定和制度来竭力制止,但事实上却往往治标不治本,作弊现象依然严重。
究其原因,是人的道德素质、社会的道德风气在起作用,缺乏道德意志、道德修养的人,一旦触及利与义的矛盾,就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大力强调底线道德教育。
3.人文底蕴的教育心理学理念。
人文精神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构建各种制度、规划与生产物质产品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观念、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的综合。
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教书育人、培养人文精神是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不完全取决于向学生灌输人文知识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必要的和谐人文氛围。
因此,教育者应具有丰富的人性、正义感和公正心,能够自律,善于与他人协调和替他人着想,尊重人权、热爱学生等。
建设和谐校园追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诚如恩格斯所言,“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传统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道尊严”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和谐关系往往是忽视甚至牺牲学生的利益换来的。
在现代社会中,要求师生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养成,出现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彼此保持着人格上、尊严上、政治上、学术上的自由和平等。
因此,尊重无疑是维系人际和谐、族群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纽带。
二、用和谐德育提升高职教育竞争力党中央所提出的“以德治国”战略思想是新时期我们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评价高职学生的素质,不能只看“智”,还要重视“德”“体”“美”“劳”等。
高职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受国际、国内各种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正在经历着诸多的矛盾、冲突。
由于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高考这场“战争”中的败将,他们中的许多人走进学校时充满了无奈和迷茫,出现了理想与信仰的失落、学问与人格的背离、创造力的萎缩、意志力的退化等问题,影响了高职德育的发展及和谐校园的建设。
因此,高职德育工作必须开拓创新,全面贯彻和谐德育的理念。
(一)创新德育载体在充分利用院报、广播、电视台、宣传栏等舆论阵地,业余党校、业余团校、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等培训阵地,以及图书馆、科技馆、运动场等文体阵地这些传统载体的同时,要根据新时期高校工作的新趋势、新变化和新需要,创新德育载体,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1.挖掘节日、纪念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德育效果。
将道德教育的他律转化为自律是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和基本原则,其中一个重要方式是充分挖掘、利用道德教育资源,开展适合青年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懂得道德教育的原则和道德规范。
尤其是在一年中的一些特定日子,如清明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教师节、端午节……应该成为进行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机。
2.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它是基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由学校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特色理论培养人。
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颇具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就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例如,我们用“关羽文化”“三国文化”“曹魏文化”“钧瓷文化”等深深地吸引了青年大学生,向他们展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和文化韵味,激发了他们爱祖国、爱学习的积极情感;同时,针对青年大学生的实际,我们也开发了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读本,为学生的心理五线谱找到了一个和谐的音符。
这些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设立三级教育体系,先成人,后成才。
对于大学一年级新生,要利用军训的特殊形式,促使他们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形成团结友爱的班风,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对于大二学生,要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以理想、人生为内容的讨论会、演讲会、座谈会,明确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要继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加强恋爱观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的情感世界。
对于大三学生,要通过实践,帮助他们树立“好男儿志在四方”和“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把实现理想抱负与学习态度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创新德育内容1.通识教育。
虽然高职大学生也隶属于各个系、部等,有文科与理科的区别,有的偏重实践,有的偏重理论,但是任何一个专业都是与思想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的。
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学习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和专业伦理课程。
例如,学习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如何适应和改变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学习物理学的学生应讨论物理学在历史上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以及物理学与伦理道德教育的关系等;学习人文学科的学生,应该针对与当今社会和教育相关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等。
把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联系在一起开展德育的形式,是一种通识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学科的同时,对非专业学科知识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情感陶冶教育。
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体现人的需要的一种心理特征。
现代教育强调柔性管理,就是要用情感来凝聚人心。
这要求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带“有色眼镜”,不给学生贴标签,而是要虚心地听、耐心地听、全面地听,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好学生健康成长的脉搏。
然后,要融入真情,用真情去感化学生,用真情去打动学生。
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只有融入真情,才能使教育者与学生达到水乳相融、心心相印的境界。
3.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对高职学生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当前,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各种压力直接造成很多学生具有较大的心理负担。
因此,要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通心理热线、心理聊吧等,帮助学生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乐观地面对人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变化规律,关心他人,遵纪守法,自觉承担社会义务。
(三)创新德育形式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既要强调社会集体利益的合理性,社会与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又要充分重视个人利益存在的价值,满足个人正当和合理的利益要求。
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会导致个人主义,片面地强调集体利益会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变得空洞无物。
在形式上,一味地说教满足不了青年大学生的需要,当然也不会有多少教育效果。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积极与青年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多一些激励与关怀,要敢于触及和解决青年大学生提出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
如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每周开设的“团课”,就采用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让学生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展现人世间的真、善、美;去特殊学校牵手残疾儿童,体验奉献的幸福感觉;去南街村看社会主义新农村,激发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感情等。
通过这些活动,高职学生的心动了,血热了,情暖了,灵魂净化了,人格提升了。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告诉我们:“大学是道德教育的最好的温床。
”“高校教育是人道德素质培养最集中、最系统、最重要也是最具针对性的部分。
”在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过程中,德育是一支重要的促进力量。
[参考文献][1]纪大海.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看教育作为[J].教育研究,2005(9). [2]秦惠民.用法治理性建构校园和谐[J].教育研究,2005(9).[3]辛鸣.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邓小平理论,2005(7).[4]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J].教育研究,2002(5).[5]温兆标.特色——高校德育之魂[J].教育探索,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