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第一篇《乡土本色》为全书的背景探 讨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
该 书 内 容 结 构
第二、三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 探讨了文字对乡土社会的不适应性。 四到七篇论述了差序格局对于私人道 德、家庭甚至男女关系的影响。 八到十一篇探讨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政 治运作。 十二到十四篇探讨的是乡村变迁。
第一篇
乡土本色
文章从“乡”与“土” 的社会特征以及人与空间、 人与人的关系入手来谈论了 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 形成。
原文节选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 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 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 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 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乡土中国》
该书于1947年出版, 应当时《世纪评论》之 约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 章组合而成。 此书不是一个具体 社会的描写,而是对中 国传统社会的深刻剖析, 并且从具体社会里提炼 出了令人赞不绝口的社 会学概念。
相关书评
★大家小书,即大家写给大家的小书。
★学术在《乡土中国》里摆脱了贵族的角色, 实现了平民化和大众化,真正让大多数人得到 了教育 。
读经典 学习农村社会学
何 谓 经 典 著 作 ?
即经久不衰的典范、权威之作。
费孝通 与《乡土中国》
费孝通(1910--2005)
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 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 基人之一。代表作有《江村经济》(1939年, 英文)、《乡土中国》(1947年)《生育制度 》(1947)《乡土重建》(1948)等。
“乡土性”指的是地方性、土重 迁、求安稳安、朴实、信任、从心 所欲、保守、循规蹈矩、小农意识 等。
第三篇
差序格局
此篇讨论的对象不限于乡 土社会,而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即普遍犯“私”的毛病的社会 结构根源。
西方社会的格局,有如捆柴,是团体格局, 而中国的格局,有如石头丢进水面泛起的涟漪,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 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每个人的网络都 有个(自)己作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相 同,网络的范围,依中心实例的大小而定,富 有伸缩性。 团体格局之下,一是平等观念,团内分子 是平等的,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二是宪 法观念,团体只能在个人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 上控制个人,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差序格局之 下,只有以(自)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公和私 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 以说是公的。
土气
聚村 而居
地方 性
种地 为生 离不了 泥土
不流 动
熟悉
土地 是命 根
受到土 地的束 缚
熟人 社会
泥土
土气

命根
具体的 时空坐落
家乡 故乡

• 地方文化 • 衣锦还乡 • 告老还乡
• 安土重迁 • 入土为安 • 小农意思

小 结
乡土社会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说 是世代定居即不流动,在人与人的 关系上是面对面的熟人社会,是有 机的礼俗社会。
格局的伸缩
《乡土中国》是在这基础上的成果,它通过深入的调查,对乡村社会结构提供了深入描述,仿佛是一幅中国农村的社会素描,在理论概括中穿插着有趣的生活细节。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 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 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 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是属于一定 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 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 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 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不妨称 之为团体格局。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 迁移是变态。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 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 会。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 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 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本社会学著作在语言 和理论上胜过这本薄薄的小书。 ★费孝通因为《乡土中国》的出版和畅销而成 为美国《时代》周刊1948年某一期的封面人物。
《乡土中国》目录
• • • • • • •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 • • • • • •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