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尿常规1

尿常规1


• 其他血糖增高性糖尿: • 1) 甲状腺功能亢进,由于肠壁的血流加速和糖的吸收增快, 因而在饭后血糖增高出现糖尿。 • 2) 肢端肥大症,可因生长激素分泌旺盛而致血糖升高,出现 糖尿。 • 3) 嗜铬细胞瘤,可因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致 使磷酸化酶活性增强,促使肝糖原降解为葡萄糖,引起血糖升 高而出现糖尿。 • 4) 库欣综合征,可因皮质醇分泌增多,使糖原异生旺盛,抑 制己糖磷酸激酶和对抗抗胰岛素作用, 因而出现糖尿。 • 血糖正常性糖尿 肾性糖尿属血糖正常性糖尿,因近曲小管对葡 萄糖的重吸收功能低下所致。其中先天性者称为家族性肾性糖 尿,见于范可尼综合征,病人出现糖尿而空腹血糖、糖耐量试 验均正常;新生儿糖尿乃因肾小管功能还不完善;后天获得性 肾性糖尿可见于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尿蛋白PRO
• 参考范围:阴性
• 临床意义: 1.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蛋白 尿。本周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溶菌酶尿 等属肾前性蛋白尿。肾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或肾小管疾 病,可因炎症、血管病、中毒等原因引起。肾后性则见 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的炎症、肿瘤、结石等。 按尿中蛋白量的多少分为轻、中、重三类: • 轻度蛋白尿:尿蛋白含量小于0.5g/24h,可见于肾小管 及肾小球病变的非活动期,肾盂肾炎、体位性蛋白尿等; 中度蛋白尿:尿蛋白含量在(0.5~4g)/24h,除肾炎外, 可见于高血压肾动脉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等; • 重度蛋白尿:尿蛋白大于4g/24h,可见于急、慢性肾小 球肾炎及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 影响因素:1.尿液必须新鲜避光,否则尿胆原可 被氧化成尿胆素而呈假阴性结果。 • 2.Ehrlich法:该试剂与一些内源性物质产生颜色反 应,如与卟胆原、吲哚类化合物等产生红色,与粪 臭素产生蓝色,与一些药物如磺胺类及对氨基水杨 酸盐类产生黄色,这些均易使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 3.尿中含大量维生素C或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了 肠道菌丛,使尿胆原减少)可出现假阴性。 • 4.尿胆原检测与尿胆红素一样,均可作为临床上 黄疸鉴别的实验室指标,但也须与血清胆红素、粪 胆原等检测指标一起综合分析。 • 5.试纸条的反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反应的
• 2.生理因素:可造成暂时性尿蛋白阳性,如 妊娠、剧烈运动后、受寒、精神紧张、体位变 化、青少年快速生长期等;如尿液内混入了阴 道分泌物或混入了精子,或被一些其他物质污 染也可造成假阳性,应注意复查和观察。 • 3.其他因素:偶然一次尿蛋白测定结果为阳 性时应注意观察和复查,排除有关的生理因素, 并请教内科医生或做其他进一步的检查以确定 病因。 •
尿比重SG
• 参考范围:1.015-1.025
• 临床意义: 1.高比重尿:可见于高热、脱水、心功能不全、 周围循环衰竭等尿少时;也可见于尿中含葡萄 糖和碘造影剂时。 • 2.低比重尿:经常排出比重近于1.010 (于肾小 球滤液比重接近)的尿称为等渗尿, 主要见 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导致远端肾单 位浓缩功能严重障碍的疾病。有助于对糖尿病 和尿崩症这两种多尿疾病的鉴别。尿崩症时, 尿量极大,比重很低,几乎近于1;而糖尿病 时,尿中含有大量葡萄糖,比重增高。
尿液葡萄糖GLU
• 参考范围:阴性
临床意义:

血糖增高性糖尿 饮食性糖尿:可因短时间摄人大量糖类(>200g)而 引起。因此,为确诊有无糖尿,必须检查清晨空腹的尿液,以排除饮 食的影响。 • 一过性糖尿:也称应激性糖尿。见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 动等情况下, 延脑血糖中枢受到刺激,导致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大 量释放,因而可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和糖尿。 • 持续性糖尿:清晨空腹尿中尿糖呈持续阳性,最常见于胰岛素绝对或 相对不足所导致糖尿病。此时,空腹血糖水平已经超过肾阈,24小时 尿中排糖近于100g或更多,每日尿糖总量与病情轻重相平行,因而尿 糖测定也是判断糖尿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如并发肾小球动脉硬化 症,则肾小球过滤减少,肾糖阈升高,此时血糖虽已超过一般的肾糖 阈值,但查尿糖仍可呈阴性。在一些轻型糖尿病患者,其空腹血糖含 量正常,尿糖也正常,但进食后2小时由于负载增加则可见血糖升高, 尿糖阳性。对于此型糖尿病患者,不仅需要同时检查空腹血糖及尿糖 定量、进食后2小时尿糖检查,还需进一步进行糖耐量试验,以明确 糖尿病的诊断。
尿常规
尿酮体KET
• 参考范围:阴性(干化学法)。
临床意义:
• 1.非糖尿病性尿酮婴儿和儿童急性发热,伴有呕吐或腹泻常出 现尿酮。尿酮也可见于寒冷、剧烈运动后紧张状态、妊娠期、 低糖性食物、禁食、呕吐、甲状腺功能亢进、恶病质,减肥治 疗有效,会出现酮体,说明脂肪代谢增强。 • 2.糖尿病性尿酮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糖利用减少,脂肪分 解加强酮体产生增加而引起尿酮,应与低血糖、心脑疾病酸中 毒或高血糖渗透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 性,而后者尿酮体一般不增高,但应注意糖尿病酮症者肾功能 严重损伤而肾阈值增高时,尿酮体亦可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 3.中毒如氯仿、乙醚麻醉后、磷中毒等,也可引起尿酮体阳 性。 • 4.药物服用苯乙双胍时,由于药物有抑制细胞呼吸的作用,可 出现血糖正常、尿酮体阳性的现象。
尿胆红素BIL
• 参考范围:阴性(干化学法)。
临床意义:
• • 1.尿胆红素阳性:见于肝实质性病变,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 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Dubin-Johrson综合征、Roter综合 征、肝细胞坏死、肝癌、胆道阻塞(胆石症、胆道肿物、胰头 癌)和新生儿黄疸、家族性黄疸等。 • 2.尿胆红素阴性除见于正常人外,还见于各种溶血性黄疸,如 疟疾、溶血性贫血、大面积烧伤、溶血性尿毒症、DIC、阵发性 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血中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 3.尿胆红素检测可作为黄疸实验室鉴别的一个项目,但它是非 特异性实验,应与血清胆红素、尿胆原、黄胆原、粪胆原、红 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检查项目一起综合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尿酸碱度PH
• 参考范围:5.5-6.5
临床意义:
• 尿液的酸碱度变化主要来源于人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的成分。 • 如果常食用荤素杂食,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后可产生硫酸盐或 磷酸盐等酸性物质,经由肾脏排出后可使得尿液呈酸性;尿路 结石时,以尿酸盐和胱氨酸所形成结石多见于酸性尿中,酸中 毒及服用氯化氨等酸性药物时,尿液多呈酸性。 • 如果以素食为主者,植物中的有机酸在体内氧化后产生的酸性 物质就较少,所以尿中排出的酸性物质就少,碱基增加而使尿 液呈碱性。 • 而以草酸盐、磷酸盐、碳酸盐所形成的结石多出现于碱性尿中; 膀胱炎、碱中毒、肾小管性酸中毒、泌尿道感染时尿液也多呈 碱性;而放置时间过久的尿、浓血尿等均可使尿液呈碱性。 • 尿液酸碱度测定独立应用时往往无明显临床意义,一般常用 来与其他项目结合综合判断病人病情变化和用于监测。
• 影响因素: • 1.浑浊尿应当离心后检测。 • 2.24h尿量要准确记录,并混匀后使用。 3.尿液要新鲜,时间过长,细菌繁殖将分解 葡萄糖使结果偏低。 • 4,维生素C、水合氯醛、链霉素、安替比林、 鞣酸、大黄等药物可产生假阳性。 • 5.食入过量糖类、精神激动、妊娠后期、哺 乳期可见暂时性糖尿。 • 相关仪器试剂:
尿亚硝酸盐NIT
• 参考范围:阴性或弱阳性
• 临床意义: 尿亚硝酸盐阳性结果常见于:由大肠杆菌(大 肠埃希氏菌)引起的肾盂肾炎,其阳性率占到 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由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 科等细菌引起的有症状或无症状的尿路感染; 膀胱炎;菌尿症等。 • 尿亚硝酸盐试验阴性时并不表示没有细菌感染, 只是由于某些不具备还原硝酸盐能力的细菌引 起的泌尿系感染不能显示阳性,这类细菌有不 动杆菌等非发酵菌,或尿液在膀胱中未能潴留 4小时以上。
• 影响因素: • 1.由于尿酮体中的丙酮和乙酰乙酸都具有挥发性,乙酰乙酸更 易受热分解成丙酮,尿液被细菌污染后,酮体消失。因此尿液 必须新鲜,及时送检,以免酮体的挥发或分解出现假阴性或结 果偏低。 • 2.含色素样本或含有大量左旋多巴代谢产物的样本易出现假 阳性。 • 3.注意干化学法与酮体粉法的灵敏度差异。同一病理标本两 种方法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分析结果时应注意。 • 4.不同病程酮体成分的变化会给检测结果带来差异。不同病 因引起的酮症,酮体的成分可不同,即使同一患者的不同病程 也可有差异。因此检测人员必须注意病情发展与临床医生共同
尿白细胞定性LEU
• 参考范围:阴性
临床意义:
• 尿中白细胞增加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炎症,尤其 在细菌感染时为甚,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 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结核,肾移植后 发生排异反应等;急性炎症时多见中性粒细胞, 慢性炎症多见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肾移植排 异反应和尿路淋巴瘻管时尿中淋巴细胞增多, 应用抗生素、抗癌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则以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体的白细胞管型增加。 过敏性炎症、变态反应性疾患引起的泌尿系炎 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影响因素: • 1.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变质的尿液会使尿pH发生变化, 或尿液本身过酸、过碱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2.不同的 尿蛋白测定方法对患者尿液内不同类型蛋白质检测的敏 感性不同,测定结果也不相同。 3.多种物质(多为药 物)可使尿蛋白不同检查方法呈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 尿中含蛋白的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疗时,干化学法测试易 产生假阴性;尿中含有高浓度有机碘造影剂及尿酸盐时, 磺柳酸法易呈假阳性。 • 4.尿液存放时间过久而致细菌生长繁殖,或尿液受其 他分泌物如阴道分泌物污染,或含有较多细胞成分时, 也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 影响因素: • 1.高比重尿液可降低该试验的灵敏度。 2.某 些氧化物如次氯酸盐的污染可引起假阳性结果。 • 3.与尿道感染有关的微生物中的过氧化物酶 可致假阳性结果。 • 4.因为不同型号的试纸条灵敏度不同,使用 时必须注意批间差。 • 5.肌红蛋白尿或菌尿可引起假阳性。 • 6.大量维生素C时可干扰实验结果,引起有 些试纸条出现假阴性结果。
尿胆原URO
• 参考范围:阴性或1:20稀释后阴性 (Ehrlich法、干化学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