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胶体化学第五章乳状液及微乳状液优秀课件

胶体化学第五章乳状液及微乳状液优秀课件

2021/3/7
4.滤纸润湿法
由于滤纸容易被水所润湿,将O/W型 乳状液滴在滤纸上后会立即辅展开来,而 在中心留下一滴油;如果不能立即辅展开 来,则为W/O型乳状液。
三、乳状液的物理性质
1.黏度性质 乳状液的黏度取决于组成、浓度、内相与外相
的黏度以及乳化剂的性质。 2.电性质 乳状液的电导取决于分散介质即外相的电导,
外相
水包油,O/W,油分散在水中 油包水,W/O,水分散在油中
内相
O/W (水包油型)
W/O (油包水型)
2021/3/7
乳状液的类型
在适当的乳化剂条件下,可形成O/W (水包油型)或W/O (油包水型)乳状液。
O/W型: 牛奶、鱼肝油乳剂、农药乳剂等;
W/O型: 油剂青霉素注射液、原油等。
2021/3/7
O/W型
W/O型
染色法微观示意图(以苏丹Ⅲ为例)
2021/3/7
乳状液类型
检验水包油 乳状液
加入水溶性染料 如亚甲基蓝,说 明水是连续相。
加入油溶性的 染料红色苏丹 Ⅲ,说明油是 不连续相。
2021/3/7
3.电导法 通常O/W型乳状液有较好的导电性
能,而W/O型乳状液的导电性能却很差。 (但若乳状液中有离子型乳化剂,也有 较好导电性)。
2021/3/7
§5.3 乳状液的稳定性
一、乳状液不稳定性的表现
2021/3/7
乳状液不稳定性的表现
分层—在重力场中,无论是否有絮凝作用发 生,因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密度不同,分散相 液滴可以上浮(或下沉),使得分散相液珠不 再成均匀分布。
絮凝(聚沉)--在某些条件下分散相粒子 间相互聚集,形成聚集体;若聚集体较为紧密, 易于与分散介质分离,则为聚沉;若聚集体较 为松散,常可经搅动后再分散,称为絮凝。
因此O/W型乳状液的电导明显高于W/O乳状液的电导 3.光学性质 乳状液属于粗分散体系,由于分散相的尺寸处
于胶体粒子大小上限以上,通常为0.1~10μm或更 大,而可见光波波长介于0.4~0.8 μm之间,因此 有较强的光反射行为,故一般的乳状液是不透明的 乳白色液体。
2021/3/7
§5.2 决定和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2021/3/7
二、乳化剂分子构型 乳化剂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中极性基 团和非极性基团截面积之比)对乳状液的类 型起重要作用。
将乳化剂比喻为两头大小不等的楔子, 若要楔子排列的紧密且稳定,截面积小的 一头总是指向分散相,截面积大的一头留 在分散介质中,此即为楔子理论。
2021/3/7
乳化剂分子构型
例外:一价银肥皂,作为乳化剂形成W/O型乳状液
2021/3/7
三、乳化剂溶解度
Bancroft提出,油水两相中,对乳化 剂溶解度大的一相成为外相。
例如:碱金属的皂类是水溶性的,故 形成O/W型乳状液,二价与三价金属皂是 油溶性的,它们都形成W/O型乳状液。
2021/3/7
乳化剂溶解度
以固体粉末为乳化剂时,若要使固体微 粒在分散相周围排列成紧密固体膜,固体粒 子大部分应当在分散介质中。
如水的体积占总体积的26~74%时O/W 型、W/O型两种乳状液都有形成的可能性。 若小于26%只能形成W/O型乳状液,若大 于74%只能形成O/W型乳状液。此理论有 一定的实验基础。
2021/3/7
相体积 一些乳状液的内相浓度可以超过74%
很多,却并不发生变型。
(a) 不均匀液珠形成的密堆积乳状液示意图 (b) 形成多面体后密堆积乳状液示意图
与水相都破裂成液滴,形成图(a)与(b)中 左半边所示的情形。
2021/3/7
聚结动力学因素
乳化剂吸附在液滴的界面上,以后发展 成何种乳状液,则取决于两类液滴的聚结 速度:
(1)如果水滴的聚结速度远大于油滴的, 则形成O/W型乳状液;
(2)如果油滴的聚结速度远大于水滴的, 则形成W/O型乳状液;如果二者的聚结速 度相近,则相体积大者构成外相。
容易被水润湿的固 体,如粘土、Al2O3 ,可形成O/W乳状 液。
油 水水
2021/3/7
乳化剂溶解度
容易被油润湿的炭黑、石墨粉等,可作 为W/O型乳状液的/7
四、聚结动力学因素 1957年Davies提出了一个关于乳状液
类型的定量理论: 在乳化剂、油、水一起摇荡时,油相
乳状液是一种液体以直径大 于100nm 的细小液滴(分散相)在另 一种互不相溶的 液体(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粗粒分散系。
如牛奶,含水石油,乳化农药等。 仅仅两种不相容的纯液体(如油和水) 并不能形成乳状液,它们必须在乳化剂 (如肥皂)的作用下才能稳定。
2021/3/7
乳状液的类型
乳状液 可分为 两大类型
一、相体积 乳状液的分散相被称为内相,分散介
质被称为外相。 在1910年,Ostward根据立体几何的观
点提出“相体积理论”,他指出:如果分散 相均为大小一致的,根据液珠不变型的球型 立体几何计算,任何大小的球形最紧密堆积 的液珠体积只能占总体积的74%。
2021/3/7
相体积
若分散相相体积大于74%, 乳状液就 会变型。
胶体化学第五章乳 状液及微乳状液
第五章
1 乳化作用及乳状液的类型
2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3 乳状液的稳定性和选择
4
乳化剂的制备
5
乳状液的应用
6
微乳状液
§5.1 乳化作用及乳状液的类型
一、乳化作用 乳化作用是在一定条件下使不相
混溶的两种液体形成有一定稳定性的 液液分散体系的作用。
2021/3/7
二、乳状液的类型
一价碱金属皂类,形状是:
亲水端为大头,作为乳化剂时 ,容易形成O/W型乳状液。
二价碱金属皂类 形状为: 亲水端为小头,作为乳化剂, 容易形成W/O型乳状液
2021/3/7
乳化剂分子构型
注:定向楔理论做为一种假说尚存在不足之处, 其中之一就是一价金属皂的极性头并不一定比非极 性尾粗大,因此有许多例外情况。
W/O型和O/W型两类乳状液通常可用以下 几种方法鉴别:
1.稀释法 水加到O/W乳状液中,乳状液被稀
释;若水加到W/O型乳状液中,乳状液 变稠甚至被破坏。 如牛奶能被水稀释所以它是O/W型乳状液。
2021/3/7
2.染色法
将极微量的油溶性染料加到乳状液中, 若整个乳状液带有染料颜色的是W/O型乳 状液,如果只有液滴带色的是O/W型乳状 液。若用水溶性染料其结果恰好相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