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班级:姓名:【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异、善于论辩的写作特点。
二)基础知识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③王说:说,通“悦”,高兴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
通“矣”,表确定语气⑤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⑦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⑩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①吾何爱一牛:爱,吝啬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③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无以,则王乎:王,名词作动词,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⑭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从事,重视 4、一词多义 ①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2)牛何之:去、往(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③舍(1)sh 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果真,如果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①是乃仁术也:判断句②是罔民也:判断句③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省略句⑤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句⑥将以(之)衅钟:省略句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省略句⑧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⑨及(其)陷于罪:省略句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省略句⑪是诚不能也:判断句⑫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⑬牛何之:宾语前置句⑭夫子之谓也:判断句⑮是折枝之类也:判断句⑯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⑰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句⑱构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⑲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状语后置句⑳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句㉑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句㉒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㉓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句㉔何以异:宾语前置句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状语后置句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置句三)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衅.钟(xìn)数罟..(cùɡǔ) 忖度..(cǔn duó) 彼恶.知之(è)B.供.养(ɡōnɡ) 便嬖..(biàn bì) 赴愬.(sù) 弃甲曳.兵(yè)C.商贾.(ɡǔ) 饿莩.(piǎo) 放辟.(pì) 邪侈.(.chǐ) D.赡.养(zhān) 衣.帛(yì) 庠.序(xiánɡ) 孝悌.(tì)1、答案 C 解析A项“恶”读wū,B项“便”读pián,D项“赡”读sh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①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D.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②莅中国而.抚四夷2、答案 A 解析A项“固”①②都是副词,相当于“本来”。
B项“以”:①介词,表方式,相当于“拿”“用”;②连词,同“而”。
C项“于”: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②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
D项“而”:①连词,相当于“却”;②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词组。
3.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御:抵御,——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易:换。
宜:适宜——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哩。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乃:是。
——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难道。
——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施于禽兽,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3. D(独,副词,却)4.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抑:难道。
——难道您要拿起武器,危害您的臣下和士兵,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B.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见:看见。
见:被。
——一车木柴看不见,是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您不愿广施恩泽。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及:推及。
——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
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登。
——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4.A5.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两项是()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若是其甚与?5.BD(主谓倒装)6.指出通假字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刑:通“型”,作榜样。
B.对曰:将以衅钟衅:通“釁”,取牲血涂钟行祭。
C.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
D.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路途。
E.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6.B(不仅涂钟)7.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因:就、随之。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制: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赡:足。
7.B(侈,放荡)8.通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语气助词。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张以伺,犹言陷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黑白相间。
D.则盍反其本矣!盍:通“盖”,“何不”的合音字。
8.D(非通假字)9.加粗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C.盖亦反其本矣!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9.B(A做。
B随即/跟随。
C何不。
D.舒缓语气)10.对本段内容层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开头至“罔民而可为也?”为第一层,论无恒产导致民乱政暴,反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奚暇治礼义哉!”为第二层,古今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C.“王欲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为第三层,正面阐述怎样“制民之产”。
D.这一段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述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10.C(还有教育百姓)四)简答:1.文章开头一再提到“恒心”和“恒产”,它们各是什么意思,具体是指什么?1、答:稳定的思想状态和固定的财产。
恒心具体指遵守法纪,一心向善的思想;恒产指土地、房屋等。
2.文中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其中“五十者”、“七十者”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说这是指人的年龄,也有人说“五十”是指所植桑树的数量,“七十”是指所养的鸡豚狗彘的数量。
你认为哪种解释更合理为什么2.答:应以指年龄更为妥当,因为下文有“老者衣帛食肉”的句子,说明五十者、七十者都是“老者”。
五)课外阅读拓展逍遥游(节选)庄周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
非不呺然③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④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⑤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⑥。
其大本臃肿而不中弗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立之途,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⑦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⑧。
今夫斄牛⑨,其大若垂天之云。
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注】 ①瓠(hù):葫芦。
②瓠落:宽大的样子。
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④洴(pínɡ):浮。
澼(pì):漂。
(kuànɡ):丝絮。
⑤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能用作器材。
⑦狸(lí):野猫。
狌(shēnɡ):黄鼠狼。
⑧罟:网的总称。
⑨斄(lí)牛:牦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