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试题)

2018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试题)

2018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年号谥号1.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从四德。

“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

B.谥号。

帝王与大臣的谥号都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

C.宗法。

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组织,统治社会的法则。

D.庙号。

唐以前,对已死皇帝多称谥号;唐以后,对已死皇帝多称庙号。

2.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B.太子。

皇帝所有的儿子都被称为太子。

C.年号。

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三从四德。

遵循“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

3.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法制。

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即众妻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为法定继承人。

B.社稷。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C.年号。

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大事等都要改年号。

D.谥号。

对死去的帝王,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4.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

封建社会的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宗法制。

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

C.五常。

仁,义,礼,智,信。

D.七庙。

用来供奉祖先,从右至左依次有太祖,二,三,四,五,六,七世庙排列。

二.古代官职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御史。

秦朝时始设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错事。

B.“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逐渐成为虚职。

C.里正。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D.判,守,意为兼任官职。

判,为高阶兼任低阶,守,为较低官职者兼任高阶官职。

6.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仕,告老,下车,乞身都指古代官员请求退职,退休养老。

B.三省。

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三省的长官为宰相。

C.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D.节度使。

唐代时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后造成割据局面,世称“藩镇”。

7.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部。

隋代始设,唐代确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中为正副长官。

B.解褐。

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另有仕宦,起用,拜官也意为入任官职。

C.司马,各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隋唐时是州郡刺史的长官。

D.爵。

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后代往往因时而异。

8.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夺情。

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

B.刑部。

掌管全国的司法刑狱,刑罚政会,审核刑名及刑部官员任免。

C.左迁。

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谪,指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D.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

三.教育科举9.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股文。

明清科考的一种文体。

B.征辟。

辟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C.庠序。

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D.国子监,太学。

封建时代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10.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

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B.考中进士又称“折桂”,“披官锦”,“及第”等。

C.博士是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

D.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为殿试。

11.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院。

明清出现的独立教育机构,为私人或官府所设。

B.司业。

国子监或太学的副长官。

C.察举。

有推举之意,由地方长官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D.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探花,第三名为榜眼。

12.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监生。

国子监学生,由学证考取或地方保送,皇帝特许,后成为虚名。

B.考中进士者即授官。

C.院试合格后可取得秀才资格,才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D.教授。

原指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

四.风俗礼仪13.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寒食。

清明之后的一二日,节日里禁止烟火,只能吃寒食。

B.斋戒。

古代重大事件前要实现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

C.九宾。

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

D.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14.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秋。

主要习俗有赏月,吃月饼等。

B.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C.再拜。

先后拜三次。

D.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女子十五岁行笈礼后即可成婚。

1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文会友。

古代文人相交轻财而重情谊,才学,多以诗文相赠答。

B.古代建筑为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礼节活动室北向为尊。

C.社日。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D.折腰。

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屈辱之意。

16.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稽首。

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B.重阳节。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插梅花和茱萸等习俗。

C.朝聘。

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有小聘,大聘,朝三种形式。

D.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五.古代地理17.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B.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C.江左,即江东,古人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D.四海,六合,八荒泛指天下。

18.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路。

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县。

B.江河。

在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C.西域。

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D.三辅。

指管理京畿地区三位官员,后指其管辖地区。

六.人物称谓19.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正确的一项是()A.遭内艰。

父亲或母亲去世,古人要守丧三年不得做官。

B.金兰之交。

指文人间深厚的情谊。

C.三尺。

古代私塾老师的讲课之地。

D.古人幼时命名,同时父母为其取字,如屈原字平。

20.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世寇莱公豪修冠一时”,其中,寇准爵号莱公,莱公是自称。

B.号。

又叫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他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C.总角。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一个结,称为总角。

D.贤。

用于称平辈或晚辈。

21.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尊长者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

B.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死后被追加谥号,如陶渊明为陶靖节。

C.男子四十知天命,五十称为“不惑”。

D.直称姓名可能为自称及介绍自己,或者称呼厌恶,轻视之人。

七.天文历法22.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望。

“既望”使用的是干支纪日法。

B.天干。

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C.二十八星宿。

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D.云气。

古代封建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

23.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月流火。

指暑气已退,天气转凉。

B.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变化。

C.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D.北斗丛星中有七十二个天罡星,三十六个地煞星。

八.饮食器用24.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谷。

在古代一般指稻、黍、稷、麦、菽。

B.炊具。

百姓多用陶制炊具,青铜炊具为贵族使用。

C.脍炙。

人们共同喜好的,后把诗人文章为人称颂叫“脍炙人口”。

D.五牲。

牛羊猪马鸡。

2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鼎。

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四足。

B.五味。

指酸,咸,甘,苦,辛五种味道。

C.床。

最初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都在床上进行。

D.觥。

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