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的科学,它的内容比较抽象,具有逻辑性强的特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远远没有音乐、画画有意思,因此,学习被动。
教师只有注重课堂教学方法,创设快乐的教学形式,才能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体会数学的乐趣。
一、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诱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停留在感性思维阶段,他们的学习依赖于具体的经验,接受知识能力有限,形象思维为主。
在做数学题时,对具体的计算感兴趣,深入思考就感觉困难。
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持续学习注意力不持久,课上学习容易不专心听讲,爱搞小动作等。
而学习多与兴趣、情感等有关,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就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到“对症下药”。
我们在创设快乐教学情境时,要明确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才能避免教学中不利学生的消极因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求知的乐趣,从而使数学教学寓教于乐。
二、从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高度集中学习精力,投入其中,并且学习有愉悦感,从被动地接受教师教育转变为主动地学习,有我要学的意识。
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名言也说明了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一件快乐的事情。
1.让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建立新的数学认知。
在操作中,学生的探究直接作用于手指间,是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思维,实现了形象思维到抽象认知的升华。
小学生乐于动手做,通过摆弄,推导出数学知识。
比如,让小学生把一张纸裁剪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猜想,手脑并用,通过这样的操作和思考结合,让学生建立起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的联系,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达到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
2.做游戏教学。
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把抽象的学习娱乐化,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学习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下进行,缓解了学生的学习精神,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游戏形式有很多种,比如,①讲故事。
把知识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引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数学常识,加强数学情感的培养等。
数学故事还能发挥德育作用,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形成积极的学习观。
如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能让学生产生勤奋刻苦、不怕困难的学习精神。
②进行猜想。
猜想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开阔思维,进行大胆的推测和验证。
在数学游戏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进行猜想的游戏形式,让学生们猜一猜,不再死记硬背,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生长度单位时,先不要告诉学生一米有多长,让学生自己估计猜想,然后自己实际测量,通过对比,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③知识竞赛。
小学生喜欢争
强好胜,做什么事都想赢。
教育家陶行知说:“你可不要轻视孩子的感情,他做了一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如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
他没打着他所讨厌的人,就好像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去打德国一样的呕咒。
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
”因此,教师要巧妙地把这种心理引导到学习上,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包括智力、体力和技巧等方面的竞赛游戏。
比如,看谁答题又快又好,看谁每一次的考试分数都提高等,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思维的反映灵敏度。
④游戏内容要灵活多变。
比如,打扑克、找朋友、摘苹果,我们运用多的是“开火车”方式。
教师让学生分组结合成几个火车车厢,让学生数数自己的车厢有几个人,在上火车、下火车的过程中,让学生计算,现在车厢变成了多少人,用他们上车下车自己来出题进行计算。
如1号车厢下车5人,还剩多少人?2号车厢上车3人,现在多少人?以此类推,学生练习了加减的算数练习。
3.生活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教师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学生的直接感知。
学生从身边发现数学,会感到亲切,有说服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可用性和生活中的数学,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给
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三、进行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
”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向往被表扬,这种成功的体验带给学生快乐感。
被表扬多的学生,学习成绩稳定,积极性高,而学困生由于失败感,教师的冷落,往往学习成绩总是呈下降趋势,导致失去了学习信心,有厌学情绪。
因此,教师对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征、学习习惯等,运用不同的鼓励方法去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热情。
教师不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缺点,应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哪怕微小的进步,都要对其进行鼓励。
我们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进步真大,你练习题做得很好。
”“希望你在认真些,下次一定取得更好的成绩。
”等等,学生受到教师的鼓舞,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之处,品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呈现出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
在快乐的情感下,学生的学习才积极主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快乐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能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