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

一、名词1.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1994年WHO指出社区人口数约10~30万之间,面积5000~50000平方公里。

2.社区卫生服务:在政府领导、社会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导向···3.社区同质性:同一社区的成员一般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行为背景和价值观念,比较容易产生相同的社会意识、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4.社区护理:将护理学与公共卫生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

通过广泛的持续性的护理活动,维持和促进社区健康、预防疾病、减少残障,努力提高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

5.家庭访视:指在服务对象家庭里,为维持和促进健康而对服务对象所提供的有目的的交往活动。

6.居家护理:是社区护士直接到患者家中,向居住在家庭的患者、残疾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联系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

7.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所处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8.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目的是促进个体或群体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

9.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

10.慢性病(NCD):为病情持续时间长、发展缓慢的疾病,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病因未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11.临终关怀:指通过控制症状,给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照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有限的生存期间内保持器舒适和尊严,并帮助他们平静地接受死亡。

12.社区康复: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支持,残疾人及其亲友积极参加,采取社会化方式,使广大残疾人得到全面康复服务,以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目标。

13.残疾分类:残损(又称结构功能缺损)、残疾(现改称“活动受限”)、残障(现改称“参与受限”)。

14.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类疾病频率分布及其决定因素的科学。

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众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该定义的基本内涵有①研究对象是人群;②研究内容包括健康状态和各种疾病;③重点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④最终目的是为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5.率:是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某现象实际发生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

16.比:也称相对比,表示两个数想除所得的值。

二、选择与判断1.社区的特点:地域性、人口要素、同质性、生活服务设施、管理机构和制度。

2.社区护理的特点:服务对象的广泛性、服务内容的综合性、贯穿生命全过程的连续性,满足社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可及性。

3.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是社区护理计划的实施获得预期结果的必要条件。

4、社区护理评估方法:实地考察、重点人物访谈、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参与式观察、社区讨论。

5.近期结果评价包括护理对象的知识、态度改变情况,部分生理指标如体重、血压、血糖等。

中期包括行为和环境的改变情况,如是否调整饮食、是否戒烟。

远期也称结局评价,包括护理对象的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效益评价和成本—效果分析等。

6.个人健康档案的内容: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记录、以预防为导向的健康记录。

7.家庭护理计划原则:互动性、可行性、合作性、差异性、意愿性。

8.家庭类型:核心家庭、直系家庭、旁系家庭、单亲家庭、其他(单身、同性恋家庭)。

9.家庭护理评价是保证家庭护理计划实施成功的关键。

10.社区妇女及儿童开以生殖健康为核心的保健工作。

重点内容以围生期及围绝经期为主。

11.如何判断社区中年人运动量:运动代谢/基础代谢=运动时的摄取量—安静时的摄取量/安静时的摄氧量。

12.社区康复(CBR)是实施康复的一种途径,不是康复的类型。

13.环境改造的最基本要求是无障碍设施。

偏瘫患者穿衣时先穿患侧,脱衣先脱健侧。

扶持患者时护理人员应在患侧扶持。

三、简述1.社区地理环境:社区的基本情况,自然环境,气候,动植物分布情况,人为环境。

2.社区人群:人口分布,人口流动情况,健康水平(了解居民的主要死因、死亡年龄、各种病亡率、出生率、急慢性疾病患病率、主要疾病谱,疾病的地理、时间分布,高危人群数等),健康行为(指居民客观上有益于个体与群体健康的一组行为。

收集资料应包括基本健康行为、预警行为、保健行为、避开环境危害和戒除不良嗜好的行为、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定期体检、避免接触有害环境、戒烟、不酗酒等)。

3.社会系统:卫生保健系统(最重要)、经济系统、交通与安全系统、通讯系统、社会服务及福利系统、娱乐系统、教育系统、政治系、宗教系统。

4.家庭结构与功能:①家庭角色、家庭权利、沟通类型与家庭价值观。

②情感、经济、生殖功能、社会化功能、健康照顾功能。

5.家庭护理工作特点及内容:①家庭护理的场所不受局限;家庭护理的对象是家庭中的个体或家庭;家庭护理服务可以是自愿;无常的福利性服务,也可以是有偿的商业性;家庭护理服务是长期的,社区护士与家庭的关系持续时间较长;家庭护理除关注家庭成员的个人护理外,还要注重家庭的结构和功能、发展任务、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心理社会变化、健康状态等。

②与家庭及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居家患者提供疾病医疗和护理服务;协助家庭成员心理、社会适应;协助家庭获得或改善健康的生活方式;协助家庭运用健康资源;协助家庭参与社会和社区活动。

6.家庭访视目的与类型:①协助家庭发现健康问题、确认影响家庭健康的危险因素、寻求在家庭内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护理服务、促进家庭功能、提供判断社区健康问题的线索、促进有效利用支持系统、帮助社区护士与访视家庭建立良好的关系。

②预防性家访、评估性家访、连续照顾性家访、急诊性家访。

7.健康促进相关理论的各种模式:格林模式又称健康诊断与评价模式(9个步骤:社会诊断、流行病学诊断、行为与环境诊断、教育与组织诊断、管理与政策诊断、健康促进计划的实施、过程评价、效果评价、结果评价),常用评价指标有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

联合国儿童基金模式···8.开展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提高和促进社区人群健康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培养居民的责任感;增进居民自我保健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居民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合理利用社区的保健服务资源;减低和消除社区健康危险因素。

9.慢性病危险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个人的遗传和生物以及家庭因素;精神心理因素。

10.慢病特点: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发病隐匿,潜伏期长;病程长;可预防;不可治愈;对生活质量影响大。

11.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管理内容:高血压筛查、高血压患者随访、分类干预、健康体检。

12.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内容:①糖尿病筛查(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对工作中发现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每年至少1次空腹血糖);②糖尿病患者随访(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卫生机构每年应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

随访内容:a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b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c测量体重,计算BMI,检查足背动脉;d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③分类干预(a对血糖控制满意,无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b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情况进行指导,2周内随访;c对连续两次出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d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订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④健康体检(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体检可与随访相结合。

13.临终关怀的内容:涉及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照顾,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死亡教育,帮助患者平静地接受和面对死亡,帮助家属顺利度过悲伤期。

14.临终关怀的原则:在护理过程中以患者和家属为单位,并强调患者和家属的参与;强调对患者的全方位的整体照顾;有效地控制症状是临终关怀的首要工作;临终关怀小组成员应连续评估患者和家属的需求并提供帮助。

15.临终患者的健康需求:有效控制疼痛、保存安全舒适、满足求知心理、坚强精神支持、死亡准备教育。

16.对临终患者及家属进行死亡教育:尊重患者的权利(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针对不同心理阶段实施死亡教育、理解患者的死亡观念和言行、全面评估患者的意愿、根据患者情况告知信息、死亡教育对象应包括家属在内。

17.社区康复护理的特点:服务范围广,服务形式灵活,服务对象参与性强,以全面康复为目标(服务对象的躯体、精神、教育、职业、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康复水平)。

18.社区康复护理服务原则:功能训练应贯穿全程、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重视心理康复、提倡协作精神。

19.开展社区康复护理服务内容:观察和记录,预防继发性疾病和并发症,康复训练,训练患者“自我康复护理”能力,辅助器材的使用指导及训练,心理护理。

20.预检分诊的目的是以有限的人力资源在最短的时限内尽可能多的救护伤病员。

①原则:1分钟内完成对一个患者的现场预检分诊。

②方法有RPM初步预检分诊(呼吸、灌注量、精神状态),STABT急救处置(简单、类选、和、迅速、救护)。

③预检分诊中的颜色:红—第一优先处置,黄色—第二优先,蓝(绿)色—第三优先,黑色—已死亡者。

21.灾害重建期居民的健康管理内容:为受害者提供长期护理,公共卫生管理,传染性疾病管理,预防接种,促进沟通协调,心理支持。

四、论述1.家庭访视程序:①访视前准备:选择访视对象及优先顺序的原则为(健康问题影响人数多的家庭、健康问题对生命有严重影响的家庭、易产生后遗症的家庭、利用卫生资源能控制疾病的家庭、其他如同一天访视多个家庭顺序为新生儿或免疫力缺陷者、病情较重者、一般访视对象、有传染或感染性疾病者),确定访视目的,准备访视用物,安排访视路线。

②访视中的工作:确定关系(自我介绍、尊重服务对象),评估、计划与实施,简要记录访视情况。

相关主题